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教版科学课本中设置了<衣服的科学>、<水的净化>、<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溶解、怎样加快溶解>、<生锈和防锈>、<二氧化碳>、<氧气>、<燃烧和灭火>、<物质在变化>等内容.这些内容中蕴含着许多简单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变化及问题,例如:铁为什么会生锈?怎样防锈?物体为什么能燃烧?怎样灭火?当我们掰开一个刚出锅的馒头时,为什么会看到很多小孔?它们是怎样产生的?……这也正是初中化学教材的部分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为学生以后学习初中化学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2.
本案例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五四制初中化学八年级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的第一课时,包括"灭火的原理"和"促进燃烧的方法"两部分内容。燃烧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已经知道了很多灭火和促进燃烧的方法。这一课题也不知曾被多少老师精雕细琢,如同一幅旧时的风景已被描绘出千百种的感觉。我们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基于促进学生化学基本观念建构的教学理念,重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一、概述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中的第2课,学习内容主要有认识铁与铁锈的不同,研究铁生锈的原因以及防锈的方法,是学生认识了"蜡烛燃烧"的物质变化之后的又一生活中常见物质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中的第2课,学习内容主要有认识铁与铁锈的不同,研究铁生锈的原因以及防锈的方法,是学生认识了“蜡烛燃烧”的物质变化之后的又一生活中常见物质变化的探究学习,本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引导学生设计铁生锈实验方案、材料的选择和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总结,提升对铁生锈原...  相似文献   

5.
1一道问题引发了学生探究的火花在讲《燃烧和灭火》这一课题内容之后,有一个学生向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火柴燃烧时,火柴梗头向下,可以燃烧完,而火柴梗头向上却会很快熄灭呢?我给这个学生作了一个简单的解答:“火柴在燃烧时,火焰对上面未燃着的部分有预热作用,使火柴杆上面的部分达到着火点,满足了燃烧的两个条件.火柴就能燃烧完全。”  相似文献   

6.
1一道问题引发了学生探究的火花在讲《燃烧和灭火》这一课题内容之后,有一个学生向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火柴燃烧时,火柴梗头向下,可以燃烧完,而火柴梗头向上却会很快熄灭呢?我给这个学生作了一个简单的解答:“火柴在燃烧时,火焰对上面未燃着的部分有预热作用,使火柴杆上面的部分达到着火点,满足了燃烧的两个条件.火柴就能燃烧完全。”  相似文献   

7.
《燃烧和灭火》(第八册)教学设计与评析付国华,渠开选教学目的、教具堆备等(略)。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1.复习提问:氧气有什么性质?空气中有没有氧气?2.讨论:我手中的石头(出示石头)为什么在含有氧气的空气中不能燃烧呢?这说明了什么?3.师述:那么燃...  相似文献   

8.
化学教学感悟四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生活与积累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化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服务于生产、生活实际.化学教学中可挖掘的生活实例很多,如火柴为什么会燃烧?铁为什么会生锈而不锈钢不会生锈?有些物品放久了为什么会变坏等等.这些内容教师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在备课时,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设计和加工制作.  相似文献   

9.
《生锈与防锈》这一课,主要是用一组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说明金属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在这一组实  相似文献   

10.
《挖荠菜》导语:同学们,你们吃过荠菜吗?也许在座的同学对荠菜不以为然,然而,在那万恶的旧社会,荠菜曾救过多少人的命啊!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挖荠菜》,看看我国女作家张洁为什么对荠菜会有着那么深厚的感情?我们应该怎样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一件珍贵的衬衫》导语:衬衫,我们几乎每人都有,可以说很普通,但课文为什么说它珍贵呢?它珍贵在何处呢?课文又是怎样通过一件衬衫来反映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件珍贵的衬衫》。《驿路梨花》导语:《驿路梨花》从标题来看就是指驿路上的梨花,实际上…  相似文献   

11.
武银红 《学前教育》2013,(11):25-26
自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以来,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工作时就带着一丝丝的研究成份。为什么我们对《纲要》提出的教育理念再也不陌生?为什么我们会考虑怎样落实“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相似文献   

12.
李之春 《科学课》2010,(1):38-40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自然和各种版本的《科学》教材里都有出现。我在经历使用自然、科学两种教材教过之后发现,学生总是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存在较模糊的认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出现了问题?为了找到答案,我找来山东省临沭县张老师《声音的产生》(青岛版《科学》五上)的教案,和湘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进行了一次教学对比。  相似文献   

13.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自然和各种版本的《科学》教材里都有出现。我在经历使用自然、科学两种教材教过之后发现,学生总是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存在较模糊的认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出现了问题?为了找到答案,我找来山东省临沭县张老师《声音的产生》(青岛版《科学》五上)的教案,和湘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进行了一次教学对比。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化学新课程为什么要倡导科学探究呢?  相似文献   

15.
这是浙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的一节科学课《新生命的诞生》,是生命科学中《生命的延续与进化》主题中的内容。新教材打破传统习惯,在这节课中向学生展示了人类生命的起源,这是比较初级的早期性教育内容,是这个年龄段孩子非常好奇而又模模糊糊的东西。老师上课前也有一丝顾虑:课该上到什么程度?是不是会引起乱堂呢?当我们的学生以探究的眼光来学习这部分在成人眼中有些敏感的科学时,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课前的研究和准备  相似文献   

16.
初中化学课本第117页上有一道选择题,要求选择CO_2灭火的原因。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选择“(3)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我认为这个答案编得不全面。答案中只考虑两个条件,忽视了是否比空气重这一条件,这样学生就会误认为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其它气体,像氦气、氮气、氖气等也能灭火。因此,笔者  相似文献   

17.
1 建议思考的问题 怎样在课堂中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数学表达能力? 在课堂中怎样渗透新教材理念,数学文化等教学理念? 如何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合理的、循序渐进地培养? 2 备课时两个问题的解决 这是一堂在多媒体教室上的新课——《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中一块全新内容.在备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两个问题.问题1:新教材为什么要补充简单的线性规划这一块内容?问题2:为什么把这一块放在“直线的位置关系”与“曲线的方程”之间?为此我作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李小静 《考试周刊》2010,(30):187-188
《燃烧与灭火》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学生有着丰富的常识,教师可以此为契机,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并以此为阶梯,回顾灭火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了解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但火失控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形成“科学是一把双韧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一组实验来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师:你们想看魔术吗?今天老师来耍两个魔术给大家看。(气氛活跃,翘首以待)[演示]魔棒点灯、烧不烂的手帕。师:为什么不用点燃,酒精灯就燃烧起来啦?为什么手帕会烧着?又为什么熊熊大火一会灭了而手帕没事呢?想不想了解其中的奥妙?生:想。(讨论声)师:我们今天来上《燃烧与灭火》,上完这节课,你们自然就会找到答案了。二、生活启示师:日常生活中你们都见过许多燃烧的现象,你们能说出多少见过的及做过实验的燃烧现象?(讨论交流,提问)师:这么多的燃烧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生: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都有新物质产生…  相似文献   

20.
我承教《初中化学》新教材后的感觉是 :新教材集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 ,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下面仅就“燃料与灭火”一节课的教学谈点体会 :1 在知识内容的编排上 ,更加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实际 ,适应了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了必备的知识保障。燃烧作为一种化学变化 ,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如果没有可燃物的燃烧 ,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将无法正常进行。教材正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围绕燃烧这一变化 ,设计了四个专题 ,即 ( 1 )燃烧的条件 ;( 2 )完全燃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