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人类学的要旨是借鉴和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方法研究文学。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内容特征主要包括原始主义批评与神话原型批评。少数民族爱情文学作品《龙朱》和《黑骏马》具有原始主义、半原始主义的典型特征以及"原型"的深层意蕴,作家于文本中对"人性"进行了细致的观照。  相似文献   

2.
孙悟空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形象,他身上体现着"人性"、"神性"、"动物性"。然而,孙悟空又并非这三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人性"、"神性"、"动物性"的有机结合。这一文学典型的产生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不仅有继承也有创新,而最根本的则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相似文献   

3.
莫言是一位富于实验精神的作家,他在每一部作品的写作中都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色彩。他的小说对人生、对历史的洞察以及对人性的剖析独标高格。对莫言作品中"我"之视角的心理分析是贴近作家的文本进行的分类,没有先入为主地用既定成说的文艺理论术语去研究和评价莫言,这应该是一个全新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人性、人情的"合情性"存在是文学的一种内部规律,但在"十七年文学批评"中,人性、人情被抽象为社会性而贴上阶级性标签,人性、人情的"合情"性遭遇来自阶级性这一"合法"性的挤压,而只能在文学自身审美特征的"自律"性、"合情"性与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的"他律"性、"合法"性的夹缝中求得一点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人性"与"阶级性"作为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出现并且在中国现代文学形成对峙、论争的态势,始自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1926年10月,梁实秋在<晨报副镌>上发表<文学批评辩>一文,认为"物质的状态是变动的,人生的态度是歧异的;但人性的质素是普遍的,文学的品味是固定的.所以伟大的文学作品能禁得起时代和地域的试验","纯正之'人性'乃文学批评惟一之标准"[1].联系梁实秋在前期的<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中对于新诗中的"人力车夫派"的指责与非难来看,他在此以"纯正之人性"作为文学批评的惟一标准显然是有所指的.  相似文献   

6.
"以文本为中心"的文学教学观是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和全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所建构的"以文本为中心"的英美文学教学观认为文学教学的基础是正确把握文学教学的本质,关键在于文本的选择,核心是微观解码、由文本之"内"转向文本之"外"以及师生互动交流,具体措施有借鉴文学理论、文学教学与生活、创作和现代技术相结合,最后的归宿是道德教诲。  相似文献   

7.
苏童在《三盏灯》中有意淡化战争描写,突显出人的主体性,通过对"棺材""鸭子""三盏灯""渔船"等意象的象征性寻找,思考生存忧患、孤独焦虑、人性沦陷、灵魂漂泊等问题。从"人文精神大讨论"这一背景以及苏童的文学道路来看,《三盏灯》作为一个象征性符号,在文本立意和创作转型上都表现出一种"寻找"的仪式感。  相似文献   

8.
"女性文学"并不是一个由"题材"框定的范畴,男性作家对女性题材的操作并不意味着男性作家可以依据这样的本文介入女性文学.事实上,"女性文学"首先是指女性作为书写主体的写作实践,它意味着话语权的争夺.妇女被拒斥在文学史之外,说到底是因为妇女一直被拒斥在写作之外.其次,"女性文学"是指一种可以使妇女摆脱菲勒斯中心的女性写作,一种无法为既定文学传统所规范、所封闭的,然而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的异质文本.从这个意义上讲,女性写作乃是一个生命与拯救的问题,女性文学永远意味着女性以特定的方式获得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9.
立足当下文学经典阅读的现状,通过王国维提出的"出入说",以期待解决文学经典解读时存在的忽视文本、肢解文本、脱离文本等错误倾向。王国维的"出入说"原本是针对创作者所提出的,但它对鉴赏者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试图找到"出入说"与文学经典解读的关联,让读者掌握文本解读的有效方法,提高读者阅读文学的兴趣和鉴赏文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伤痕文学"文本形态的呈现受制于多种因素,诸如时代、政治、读者等文学外部环境因素,创作水平和创作态度等创作者的主体性因素以及创作者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章通过考察"伤痕文学"的历史语境,分析制约"伤痕文学"文本形态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11.
湖南侗族青年女作家木兰因在《花城》上发表长篇小说《云雀》,近年在文坛上崭露头角。这里从小说文本的独特性、叙事特质、自杀的精神分析和生命苦难本质的探寻,以及爱的救赎和文学的治疗等几个方面以深入的解读,个案性地探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性异化"的隐喻和救赎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2.
"问题意识"是对学习对象进行探寻、质疑、研究的心理习惯。以"问题意识"组织教学,可以超越原有以"教科书体系"为主的教学模式,适合于以文论文本导读为主要方式的古代文论教学。实施"问题意识"教学的基本策略就是"向古人提问",即从文学观念或文学发展史角度,依据文论文本所涉及的问题域,追索古代文论文本涉及怎样的问题,而今人对同样的问题又是如何界定和阐述的。这样就起到了一种古今对话融通的作用,有利于将古代文论知识融会到学生总体文学观念和知识体系中。  相似文献   

13.
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主问题的方式让教学手段更加简约,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感悟,在主问题构建的立体平台中完成思维和文本的"对接",更好地感悟文本。一、指向人性,升华主题很多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一些散文、诗歌作品也往往使用象征的手法,展现人性的光芒。教师在教授这些课文的时候要巧妙设置教学提问,将教学重点直接指向人性,找到文本的主题,从而突破文本学习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当今时代,要了解、学习文学作品可有多种途径,但阅读文学文本是学习文学最基本的路径。尤其是对经典文学文本的阅读:读者会感受到作品的语言之芙、情趣之丰富、思想之深刻,能够不断地提高阅读鉴赏和审芙感悟,同事增强阅读文学文本的兴趣。在高校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文学文本阅读,并改变既定的教学模式,才能取得实质的学习效果,才能调动学生自觉阅读文学文本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5.
"戏仿"往往指作家模仿前文本的叙事成规并形成新的文本,在语境的对比和差异中对前文本进行曲解、嘲讽或颠覆。文学"戏仿"从审美维度呈现的喜剧式的反叛姿态,从表面看是文学艺术内部的形式更迭,实质上这种更迭的背后隐藏了某种意识形态的抵抗。因此,当代戏仿文学既是审美的,也是意识形态的。  相似文献   

16.
正文本解读分三个层面,分别是文学语言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本意蕴层面。高中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达到对这三个层面的深度感悟,读出文本之美。一、反复诵读,触摸语言之"美"解读文本不仅要分析,更要去"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诵读文章,在反复诵读中感触文章的语言之美,并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超现实主义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梦"是其理论构架和创作实践中的关键词。首先,在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上,"梦"体现了超现实主义对文学非理性本质的肯定;其次,在创作过程和方法上,对"梦"的记录方式凸显了"心理无意识状态"的特征;再次,在文本的意象世界中,出现大量梦中景象,"门"、"窗"成为通往梦中世界的标志。文章以"梦"为切入点,旨在厘清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理念和文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文学教学中的“认知性”与“文学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亚峰 《滁州学院学报》2007,9(4):41-42,107
文学的基本精神决定了文学教学"认知性"与"文学性"两者并重,"认知性"规定了文学教育的知识性内容,"文学性"的特点决定了文学教学以文本阐释阅读为中心,"还原"文学经验,关注情感形态,具体细节。也正是在这个意义我们将"文学性"概念引入文学教学中,并力求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当代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一举问鼎当年英联邦文学最高奖项布克奖,在世界文坛激起广泛讨论。本文从"平行叙事"和"预叙"的角度,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对该文本的叙事特点进行解读,藉此揭示小说的思想内涵,还原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以期深入认识小说中对人性的隐喻及对人性的解构。  相似文献   

20.
上海文学研究应当树立"自律"意识,与整体的中国文学研究保持适度"间离"更加有益。借鉴文化记忆理论,可以拓展和深化上海文学研究。上海历史的时间密度造成了作家的记忆紧张感,上海文化记忆影响作家的身份认同,进而对他们的文学创作产生规约作用。上海文学研究应当呈现文学"延伸的场景",需要采用"文学文本"和"文化文本"双重分析的方式,对文本实行"互文性"解码,对"上海经典"进行双向的体认与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