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司马迁的文化复仇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记》中的复仇有宗法复仇、士林复仇和文化复仇三种形式,前两种复仇形式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对司马迁产生了深刻影响,文化复仇则是司马迁从抗争悲剧命运中独创的。其动力来源于人生的困厄与耻辱,其方式是诉诸文化学术著述事业,其特征表现为对个人恩怨的超越,其目的是对此前耻辱实现补偿和过补偿。文化复仇揭示了文化学术事业的功能与历史地位,拓展了人的深度与广度,并给人类留下了积极的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2.
吴宏岐、王元林教授等著的《司马迁与中国地理》一书,2006年9月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共5章,22万多字,内容涉及司马迁的地理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史记》与中国自然地理、《史记》与中国人文地理、《史记》与中国区域地理和地图学、司马迁的地理学思想渊源五方面,比较系统深入地揭示了《史记》在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意义和司马迁的地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史记·儒林列传》的写作旨趣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司马迁颂扬了汉武帝君臣复兴儒学的历史功绩;另一方面也揭露了儒学在汉武帝君臣的“独尊”下发生的学术质变。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的,但在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中又是统一的,把二者分割开来不符合司马迁的思想实际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研究中,司马迁把“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与汉兴百年的历史变迁结合起来,让史学承担哲学的责任。以李陵之祸为人生转折点,司马迁对现实政治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在深刻反省汉兴百年的历史中看到盛世下的危机。司马迁研究历史的方法是循环论。在继承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司马迁抓住“历史循环”的大势,将社会变化的法则与“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历史哲学观。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位杰出的吏学家,司马迁擅长以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历史人物.在《淮阴侯列传》中,司马迁主要运用了"微言大义"、"好奇"、"矛盾中隐藏事实"等手法来刻画韩信的形象,从而反映出自己的历史观点.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传记史学观念的基本点是将事与人、文与史在历史观念的基础上有机地统一起来,较好地处理了历史与文学的关系,表现了司马迁发达的史传真实观念;而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则徘徊于人与事、历史与文学之间,表现出将事与人、历史与文学相对立的趋向.对两者传记史学真实观念的比较研究表明,司马迁在历史的基础上将历史与文学加以统一的真实观对于现代的历史研究和传记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写《史记》,怀有伟大的抱负和特殊的心情,他开辟了以纪传体写历史的新纪元。本文环绕司马迁对人的看法与写法,论证了司马迁重视。“人谋”,怀疑以至否定“天道”;重视人们的经济活动,对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产表示关注;特别珍惜人才,在他们身上倾注了深挚的感情。并且分析了司马迁描绘人物,尤其是刻划人物的气质、心理乃至神态、动作等卓越的艺术手法,指出这些都给了后世以深远的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的《史记》有力地刻划了人物形象,它与以前的历史著作《尚书》、《春秋》不同,与《左传》、《国语》电不同,把人物提到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应有的地位上来,表现了人的历史主动性。这是对“天命神授”观点的突破以至否定,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质的跃进。本文接着就项羽、刘邦以及韩信、李斯等人物形象,具体探讨了司马迁刻划人物的方法,指出这种方法作为成功的文学经验,已成为我国民族艺术传统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最后强调指出:司马迁以毕生的心血乃至生命殉了他的事业。学习为文,要学习为人。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首届学术年会于1993年9月9日—13日在司马迁故里韩城召开。这次大会的主要议程是检阅一年来广大会员研究司马迁的学术成果。会议采用大会发言,分组讨论的形式,就司学迁研究中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和交流。会议有如下特点:一、论文的选题不拘限于历史学、文学,而能从政治学、经济学、民俗学、历史地理学等多角度对《史记》及司马迁进行研究,不仅开拓了《史记》研究的领域,而且说明《史记》确实是一部百科全书。二、研究的方法更趋多样。有用比较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档案学家,无论是昨天、今天和明天,当人们在撰写文学史、历史和档案史的时候,都不可能回避他的名字。司马迁靠自己一生的顽强学习、刻苦钻研、艰苦奋斗,一步一步地在文学、史学、档案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司马迁写作的《史记》,就是上述三个方面的概括和总结。《史记》记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情和名人逸事。《史记》是我国古代史的“史家之绝唱”(鲁迅《汉文字史纲》第一篇),在文学史上,也是一颗  相似文献   

11.
先秦两汉的士人通过理论著述、历史叙事、经典阐释、文学想象等话语活动建构了独立于政治实践之外的话语实践领域。由于话语实践在规范世界结构、社会秩序和人们的实践行为等方面发挥了有效的建构性作用,因此,各种社会力量都力图控制话语实践的主导权。从这种意义上说,先秦两汉的话语实践历史就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与表达的历史,更是话语实践逐渐发展成为社会权力性存在、并参与建构社会权力结构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究天人之际”作为《史记》的创作宗旨之一 ,是司马迁的历史哲学。这一思想主要受司马迁的易学、师事董仲舒、道家思想及史官职责影响。但体现在《史记》中的“天人”之学 (天道、天命、堪舆之说等 )却由于其独特的遭遇与体验而充满矛盾性 ,从而形成了《史记》的一个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3.
“欲究天人之际”,是司马迁写《史记》的一个目的。一部历史,究其实质,到底是天意(即神意)的安排和体现,还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过程?对于这个历史哲学的基本问题,司马迁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叙述,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观,对社会编辑的形态特征和本质属性,以及社会编辑的形成历史、社会职能等方面作了综合分析,还探讨了社会编辑含义及社会编辑与著述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作为历史著作,《史记》有很强的文学性,历来被称作“史传文学”。司马迁在真实完整地记录历史重大事件的同时,自然地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研读中学语文教材的节选部分,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史记》的文学性是大有帮助的。 《史记》的文学性首先表现在司马迁成功的描绘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6.
叶娟 《阅读》2012,(4):15-16
哇!五(5)班的QQ学习群里真是热闹非凡啊!叶老师:同学们,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发愤"具体体现在哪里?小花:首先"发愤"来自于"影响"。"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也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小时候努力读书,充实了许多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17.
忠于历史,秉笔直书是司马迁《史记》的基本特点,但司马迁又非常重视历史主体活动中的情感因素。他在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下对历史人物的活动浮想联翩,进入了醉迷的情感体验状态,尔后才进到高层次的直觉顿悟状态。故司马迁历史思维方式的特质,既不是纯实录性质的实证主义运思方法,也不是纯粹表现情感的形象思维,而是以情感为特质,以直觉为中介,溶逻辑思辨与形象直观于一炉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8.
由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咸阳市文物局等单位主办的司马迁与班固文化比较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2年 9月 2 5日至 9月 2 8日在班固的故乡陕西省咸阳市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海内外学者共 86人 ,大会收到学术论文 96篇。会内会外 ,气氛活跃 ,争鸣激烈 ,在马、班比较研究史上是一次空前的盛会。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 ,它奠定了中国 2 0 0 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同时 ,文化方面通过秦汉时期的整合 ,形成了以儒学为主导思想的文化传统。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下 ,东西两汉在陕西产生了两位伟大的史学家…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同志在五十年代写了一篇短文《关于司马迁之死》(《历史研究》一九五六年第四期),说“司马迁之死是有问题的.”所谓“有问题”,就是说“司马迁死的有点不明不白”,是寿终正寝还是“下狱死”的呢?本文目的不在于想进一步论证司马迁到底是怎样死的,因为限于文献不足,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因而想通过研究司马迁之死这样一个问题,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去读书,更确切点说是如何理解古代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不仅是史学家,而且是一个伟大时代的中国文化代表人物。尽管史学与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内容,但史学更多地偏重于对历史事实的叙述,文化却反映着一定时代的人对自己创造历史的总体认识。本文拟从司马迁对当时历史、社会的认识入手,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角度,论述司马迁作为中华民族走向统一时代的文化代表人物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