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库车坳陷是在南天山海西褶皱带的形成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是在多期构造活动的背景下形成的.主要形成于新生代的喜马拉雅构造旋回的盐岩层等为油气的生、运、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油气保存观点考虑,勘探重点应瞄准深部层系.  相似文献   

2.
商琳 《内江科技》2010,31(7):23-23
构造应力场是沉积盆地成盆、成烃和成藏的主要动力,对盆地及其内部构造和油气矿产资源的形成演化起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用于研究构造应力场的几种方法,探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若尔盖-松潘盆地中、上三叠统沉积剖面研究表明以陆相沉积为主,只在东北部青山峪有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盆地北部出现河流、浅湖相沉积,中部以浅湖相沉积为主,局部出现深湖相沉积,南部主要为深湖相沉积.中、上三叠统地层的变形构造以冲褶席(duplex)构造为特点,表现出从北向南应变强度减弱.深部构造反映了盆地位于扬子板块大陆壳基底之上,叠覆在扬子板块北缘的前陆褶皱冲断带上.大地构造位置、沉积相与构造特点,共同说明若尔盖-松潘盆地是三叠纪碰撞造山作用时期扬子板块北部北缘的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4.
滦平盆地是燕山构造带内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早白垩世伸展盆地.对盆地内沉积岩相和相组合的详细分析结果显示,盆地内部发育不同的沉积相带并显示明显的空间变化.盆地北部和西部边缘以冲积扇砾岩和扇三角洲砂岩、砾岩沉积为主,盆地中心为湖泊细粒沉积.河流相砂岩和砾岩主要分布于盆地的东南部.古流向和物源恢复结果证明,盆地沉积物主体来自于北部和西部老变质岩基底,仅少部分沉积物来自盆地的东南缘.盆地构造沉降和沉积充填过程主要受北缘和西缘张性断层的控制,断层下盘基底岩石的抬升与盆地边界正断层活动相关,从而成为盆地主要的物源区.滦平盆地的演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火山喷发阶段、中期强烈断陷阶段和晚期填平阶段.滦平盆地代表了早白垩世燕山构造带其它同类盆地的发展过程,它们皆以小型独立的盆地发育为特征.  相似文献   

5.
王鹏  戴俊生  王余泉 《内江科技》2010,31(5):116-117
饶阳凹陷为一典型的箕状断陷盆地,其中北部自东向西发育东部陡坡带,主洼槽带,中央隆起带,次洼槽带和蠢县斜坡带五个二级构造单元。依据构造单元及构造带的分类原则,并考虑构造体系和沉积体系两者演化的内在联系,将该区划分为斜坡带辫状河三角洲、沿岸滩坝构造岩相带等四种类型构造岩相带。通过构造岩相带分析,预测该区河间大王庄地区东三段,蠢县斜坡沙一段和马西地区南部沙一段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区段。  相似文献   

6.
刘乐 《科技通报》2021,37(3):16-21
利用三维地震数据体进行东湾背斜区域的构造解释工作,通过生长地层分析得到其发育时间为古近纪安集海河组时期,形成机制为翼部旋转机制滑脱褶皱.面积-深度-应变法分析结果显示滑脱层位于深度为~9 km的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中,褶皱主要受平行层纯剪切控制以及部分地层弯曲调节变形.背斜带核部位移量可达1239 m,且构造带位移量的分配主要有两种方式,为滑脱褶皱的生长以及褶皱调节断层的发育.东湾背斜两翼发育有丰富的褶皱调节断层,构造带不同位置处为褶皱调节断层发育的不同阶段,且调节断层随褶皱生长会向上及向下传播,传播方向取决于软弱层的发育和其厚度.此外,褶皱调节断层的发育可能为东湾1井没有钻获到油气资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黔溆煤田位于江南断隆的西南缘沅麻盆地,为特提斯和环太平洋构造体系的交接部位,总体构造格局呈北北东向条带状展布。根据黔溆煤田沉积、断裂构造展布特点,划分为长田湾-底庄构造带、黔城-沅陵构造带及靖县-坪村构造带。通过对黔溆煤田典型构造的几何形态和形成机制的研究,将控煤构造样式划分为两大类5种类型;并根据构造控煤和解析构造学的理论,结合黔溆煤田各矿区地质剖面等资料,分析构造控煤作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内江科技》2016,(11):59-60
松辽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本文论述了该盆地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特征,总结了盆地油气地质特征;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热隆张裂、裂陷、凹陷和萎缩褶皱四个阶段;主要沉积充填了中、新生代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中侏罗统、上侏罗统、白垩系和第三系。盆地在青一段、嫩二段沉积了两套分布广泛、富含有机质的深湖-半深湖相烃源岩;主要勘探层系在沉积上以河湖沉积体系为主,具有多物源、多体系的特征;平面上优质三角洲相及河流相砂岩储层在湖盆边缘呈环带状展布,与烃源岩构成良好的成藏配置。  相似文献   

9.
锡铁山矿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裂陷带中部,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盆地边缘的同生断层作为含矿热液的到矿构造,断层下降盘形成的盆地构成含矿热液集中稳定沉积的容矿构造,成矿后期的断层对矿体形态的破坏、以及区域挤压作用是矿体发生交代改造及构造变形。经过成矿期前后的一系列构造控制影响,形成现有的矿体形态。  相似文献   

10.
鸡西盆地属于断陷盆地,在中生代形成,继承了基底古构造,在早白垩世早期,鸡西盆地受敦密断裂控制,为裂陷作用;在早白垩世晚期,盆地周边逐渐隆起,剥蚀作用不断加强;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盆地进入萎缩期;到了燕山晚期,主要为断裂和火山活动。鸡西盆地沉积建造分下、中、上三部分,分别为鸡西群、桦山群、鸡东群和第四系。在新生代,鸡西盆地受新构造运动控制作用的影响,敦密断裂再度活跃,不断形成新的断陷。早喜山运动时期,构造运动主要以差异升降作用为主。喜山运动时期形成了平麻断裂,晚喜山运动时期以断块升降活动为主。重点阐述了鸡西盆地沉积建造、燕山中晚期构造、喜山期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东濮凹陷地处我国中原地区,是渤海湾盆地南缘临清坳陷的一部分,构造格局为“两洼一隆一斜坡”。本文从伸展盆地形成和演化的构造背景出发,以构造几何学的基本概念为依据,主要对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的构造样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济阳坳陷地质构造经历了反复的拉张裂陷和挤压隆升,而使盆地内构造具有多幕次、多期性特点,导致济阳坳陷的盆地构造样式具有多样性,单纯的以盆地构造样式来分析控藏作用就显示不足,本次研究根据惠民凹陷试油实测压力数据分析,济阳坳陷存在低压含盐流体。本文从济阳坳陷走滑伸展构造样式的特征入手,发现油气藏的分布与走滑构造带具有一致性,再结合低压含盐流体作用,以构造一流体角度分析控藏作用,为油气勘探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刘荷涛 《内江科技》2014,(4):136-137
<正>大巴山构造带属上扬子地台北缘,是在印支期秦岭碰撞造山带南缘前陆的基础上,经历了多期构造叠加所形成一个向南西凸出的弧形构造带。根据构造变形样式及特征组合由北东向南西可依次划分为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冲断带以及四川盆地东北部低缓构造区。基于野外观察及实测地质剖面对南大巴山构造特征及成因分析进行探讨,指出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与多层滑脱层是控制南大巴山前陆构造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冷家堡油田位于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东部陡坡带的中北段,即中央隆起的西翼与西部凹陷深陷带之间的部位,处在台安-大洼断裂带中北部。该区是由于新生代块断运动,断块体翘倾活动而形成的陡坡带,为一北东向展布的狭长断阶带,前第三系基底由太古界、中生界地层组成,控制了该带的构造格局及沉积体系的展布。台安-大洼断裂带的演化与西部凹陷是同步的,都是受断裂活动、基底结构和差异压实三种因素控制,其中断裂活动是古近纪断陷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5.
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与沉降带相辅而行的隆起带以及沿断裂分布的火山喷发物和生物遗体。不待言,不仅前两者受构造控制,而且生物的分带也大体与构造带的走向平行。随着地球自转速度周期性的变化,隆起带的隆起和剥蚀的程度、断裂活动的强度、气候的变迁和生物的兴衰,也常随之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本文主要探讨我国西南地区沉积地质特征与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6.
赵渝 《内江科技》2010,31(11):127-127
龙门山自上三叠统至第四系全新统以来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的构造变形。逆冲推覆和走滑断裂活动、褶皱作用和区域性升降作用互相交织,彼此影响。首先基底就具有三层结构特点,分别是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和沉积基底。在印支期构造变形强烈,为陆缘海-前陆盆地阶段;燕山期继承性发展,为山前坳陷盆地的盆缘阶段;喜马拉雅期的构造叠加和构造改造,以早中期褶皱-冲断和晚期构造滑覆为主,形成现今复杂的构造面貌和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7.
辛也 《内江科技》2014,35(8):60-61
本文运用现代构造地质学理论和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分析方法,配合地震精细研究,分析乌夏地区构造复杂的变形样式,分解不同时期构造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分析构造带地层几何特征,构建乌夏断裂带构造组合样式及空间展布,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邢静 《内江科技》2012,(3):51+60
东辛浅层勘探范围包括东营穹窿背斜构造和辛镇长轴背斜构造以及二者接合部。东营构造在平面上表现为放射状和环状断裂体系,辛镇构造是被两条二级断层切割,近东西向长条状的地堑。该区断层活动时间长,在油气大规模运移的馆陶-明化镇组沉积时期,深部油气通过断层、不整合面、储集层运移到浅层,聚集成藏。该区浅层成藏受宏观构造背景控制,大的油源断层附近油气易于富集,尤以反向屋脊断块最为有利,局部受岩性控制。断裂组合制约油气富集程度。实践证明,东辛浅层具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19.
王勃  汪新 《科技通报》2019,35(1):54-59
南安集海背斜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属于天山、车排子凸起、四棵树凹陷、沙湾凹陷交汇区。该区中生代发育逆冲断裂与走滑断裂,南安集海背斜轴向呈北东向,南部与北天山斜交,北部为车排子凸起。南安集海背斜属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第一排构造带,经历多期构造活动,构造变形较为复杂。为了研究南安集海背斜构造变形样式、演化及变形机制,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几何学分析方法,利用地震剖面,结合地表地质调查、钻井及测井数据,分析南安集海背斜构造类型、变形及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南安集海背斜新生代构造变形受到中生代地质背景控制,主要发育新生代逆冲断层、构造样式以基底卷入构造楔及浅层断层传播褶皱为主;山前以中生代地层组成的褶皱出露地表,相对于凹陷中生界抬升约7 km。表明南安集海背斜新生代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山前,造成山前剧烈隆升,构造挤压量由南向北的传递很小。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北地区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由西北石油地质局副总工程师康玉柱主持实施,系统开展了中国西北地区构造体系特征及其复合关系研究,探讨构造体系控制含油气盆地成生发展的机理,揭示构造体系控制油气分布的规律,指出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该项目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地质力学和油气地质理论,另一方面在评价优选的一级区内发现5个大油气田、10多个油气田,对油气地质理论研究和油气勘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