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中共中央多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问题.这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社会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和关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本期语萃     
《文化学刊》2012,(1):1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股恶搞传统文化的不良风气。一些人电影电视、网络随笔、学术研究、文学创作、戏剧表演、商业广告等方式对诸多的文化经典、历史人物、词语文字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和演绎。"文化新论"和"文化新品"犹如雨后春笋,令人目不暇接。文化经典和历史人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对其进行篡改,实际上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德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洛文化所走过的八千年漫长里程,确证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河洛文化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精神,乃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深入研究河洛文化,探寻中华民族的根,这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凝聚全球华人的向心力,促进和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无不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史诗悦 《文化学刊》2016,(4):236-237
在现如今的人类学研究中,往往容易忽视人们身边最常见却又举足轻重的重要资源,即信息。本文旨在结合"媒介及讯息"这句话,从媒介的角度研究人类的信息生活以及文化传播,以期在对信息的研究中对现今人类学研究提出几点新思路,以期对今后的研究具有更多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杨晓宁  马毅 《文化学刊》2008,(6):146-152
现代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存在的本质内涵。大学精神之于大学如同人之于灵与肉,它与大学的存在发展共生共存、紧密相联。现代大学精神的内涵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和谐精神,其内在或终极指向的是科学的人文精神。在我国现实的教育中应从强化人文教育、高扬人文精神;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倡导创新精神与追求卓越信念;营造科学、民主、和谐的理想环境四个方面入手来培育大学的人文精神,引导人本真地存在。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个体的角度独特地阐述了自由精神的真正内涵,强调把现代人文精神所要求的对人性的普遍尊重和自由所注重的个体对自身行为的独立把握相结合.在行为时着重对人生价值的理性思考.对他人价值的无差别对待,并博爱地看待广泛而众多的"人",由此求得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曾华 《文化学刊》2008,(6):153-158
大学精神是大学本真的体现,是大学生命力延续的应有动力。大学精神充满了丰富的内涵,同时大学精神也有着普遍性与特殊性兼容的特点,每所大学既会体现共同的追求,又会产生自己独有的理想境界。现代大学精神与人文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互相丰富与内化着对方。但是随着日益多元化社会的出现,大学精神日渐式微,失落的状态显现无遗,如何重拾昔日的大学精神就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目标与追求。  相似文献   

8.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至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目前,很多高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都没有注重两者结合,甚至有些违背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是不科学的.文章对此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既要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的培养,更要对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进行创新精神,以及科学知识和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借助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将正史记载与民间文献、口述史相结合,重构并解读明清时期河南怀庆寨卜昌村王氏家族的兴衰历史,以及围绕这一家族发生的一系列社会事件.王氏家族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首先由松散的"地缘"组织衍生至严格的"血缘"组织,继而由整合地方社会资源到进入国家权威体系的过程.这一发展历程反映了明清怀庆乃至华北移民社会"人口重建"与"认同重构"的特质性、华北地方社会与国家之间相互倚靠与制约的关系,乃至可能存在于更大范围内的国家与地方之间或合作或冲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老山作战,是一部英雄史诗,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一段光辉历史,更是一种崇高精神,与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基础"老山精神"的来历,探究"老山精神"的内涵:"老山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再现,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写照,是不畏艰险困苦精神的诠释,是集体主义精神的再现,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决战精神。  相似文献   

11.
本报告围绕安溪铁观音展开实地调查,基于它所关涉的物、人、神三个层面,从工艺、品味和宇宙观的角度展开分析。将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安溪的地理位置及它的茶史;第二,着重论述对铁观音种植与制作工艺的考察之所获,并论述铁观音这一"农作物"生产过程所蕴藏的人文关系类型;第三,对铁观音的饮品进行分析,将人文状况的视角当作分析"饮茶"活动的工具;第四,对安溪茶叶的人文关系进行历史考察,侧重从不同文化"亚传统"的特征,呈现铁观音生长的人物—文化土壤;第五,简要陈述调研的观念收获。  相似文献   

12.
茆晓君 《文化学刊》2010,(2):183-185
<正>派克没到北京之前就说过:"不住上20年,谈不上写关于中国的书。"孔飞力先生通过一些清史资料与扎实的中文基本功却写下了在美国历史学界引起极大反响、普遍被人们认为起到了开学术研究风气之先的《叫魂》。通过独特的视角,将1768  相似文献   

13.
徐长斌  黄弋生 《职业圈》2007,(23):69-70
"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下,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一贯的政策,是中等职业教育内在的要求.文章提出要尽快转变思想观念,深刻领会"半工半读"精神实质,采取措施确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字眼,这充分说明我党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已开始注重关心人内心的感受,其为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高晓玲 《职业圈》2007,(5X):136-136,138
大学语文作为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可以激发大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和阅读兴趣,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大学语文教育还可以培养工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其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6.
大学语文作为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可以激发大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和阅读兴趣,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大学语文教育还可以培养工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其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7.
大学语文在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晓玲 《职业圈》2007,(10):136
大学语文作为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可以激发大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和阅读兴趣,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大学语文教育还可以培养工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其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8.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风景秀丽,独特且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吸引着中外游客,旅游业现已成为湘西自治州的支柱产业.在旅游市场日趋成熟和旅游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形势下,要实现湘西自治州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从"资源大州"向"产业大州"跨越,必须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导游人才培养中应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以及校企合作等,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一线导游队伍.  相似文献   

19.
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下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长斌 《职业圈》2007,(21):31-32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制度的逐步试点、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处在边缘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将面临新的危机.文章从当前形势出发,论述了职业院校在改革过程中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以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正赵月枝系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教授、全球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拿大国家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最近,我们专访了赵月枝教授,请她从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transcultural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的宏观框架出发,对"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