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阳 《文化学刊》2010,(3):20-21
<正>李阳:随着两会的召开和人们期待已久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公开发布,大学教育的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谈及大学教育这一问题时,常常会涉及到"大学教育的本质",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理解?  相似文献   

2.
大学之道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大学》篇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何为大学?显然此大学非彼大学也。自古以来人们对大学的解释不外乎为两种:一是大学即是博学。如汉代郑玄所言,大学就是"博学可以为政也"。二是大学即大人之学。如宋代朱熹所言,大学是相对于"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仪以外的"大人之学",即伦  相似文献   

3.
《文化学刊》2010,(3):123-123
<正>黄子杰、程广文在《教育评论》2009年第3期撰文指出:大学的任何行为反映了大学文化,折射的则是大学精神。作为观念中抑或实践中的大学,无论其行为的哲学基础是"象牙塔"还是"服务站",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应保持自身应有的精神。没有大学精神,就  相似文献   

4.
《文化学刊》2012,(6):4
引言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大学的规章制度如何围绕人性展开?德育教育如何贯穿大学的教育?如何构建理想的大学?文化实践如何在大学教育中实现?这些问题关系着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大学倡导文化建设的实质是对大学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是文化的,大学教育的本质是在知识的生产与传承过程中,以体现学术的专业高深性  相似文献   

5.
<正>引言现代大学教育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回顾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的大学教育在成功移植了西方教育制度、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同时,却没有很好地继承中国古老的"大学之道",没有很好地发挥对社会大众的文化启蒙作用、文化榜样作用和对社会文化进步的引领示范作用。在适应论或工具理性的支配下,大学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走向了偏  相似文献   

6.
《对外大传播》2008,(4):23-25
近来,世界各国舆论中冒出了不少描绘中国的新词,与过去形容中国那些冷漠黑白色调的词语形成鲜明对照。这些词如何解读?是认可,是"捧杀",还是另有深意?专家学者对此谈了一些看法。本刊从中搜集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东西供读者"赏析",也许会给您了解外国如何看当今中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假装无知     
如今有一些所谓的学者,行有车,食有鱼,活得很滋润。对他们来说,吃饭不是问题,名气是问题。所以,就时不时冒冒傻气,以博名气。比如,有位学者说,中国教育问题成堆,关键问题在于高考,高考是当今教育的"罪恶之源"。端正中国当代教育,只做一件事就成,那就是取消高考,让对学生知根知底的中学老师搞推荐就行。你看,这位学者是傻瓜吗?肯定不是。他对教育看起来好像还挺内行的,但他开的这个药方可行吗?当今的高考确实有缺陷,但比较起来,高考上大学与推荐上大学,孰优孰劣,是一目了然的。这道理他当然知道。可是,他耐不住寂寞,所以就假装无知,故作惊人之语,引来众人"扳砖",先在全国人民面前混个脸儿熟。  相似文献   

8.
如何通过倡导"平等"理念,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如何使职工在岗位竞争、待遇享受、价值实现等方面体现平等?如何与领导建立有效沟通的交流通道,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来改进工作,增强相互理解,体现出企业文化精髓所在?如何通过加强"教育",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团队,培养实用技术和管理人才、专才、技术能手,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面对一系列的问题,文章以中铁四局集团二公司昌九第三经理部为例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还存在着地区、城乡、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学有所教"理论的提出,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点亮了一盏明灯.文章在学习"学有所教"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措施,力求使"学有所教"思想能够深入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10.
正温州肯恩大学是浙江省和美国新泽西州友好省州合作项目,也是教育部扩大教育开放、以开放促改革的中外合作办学重大项目,是浙江省迄今唯一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大学。自2012年招生办学以来,学校积极探索、引进和整合美国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技术,初步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美式教育模式。学校致力于"为不同的学生找到不同的发展方向",打造国际人文、教育、科技和经贸交流的平台。通过融合中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具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教育史学科已经被多数的大学打入"冷宫",并且一直将中国教育史学作为基础理论课程的师范院校也在不断压缩教育史学的学科内容及课时,这使得中国教育史学的生存环境尤为恶劣。中国教育史学未来将走向何方,发展趋势又当如何,这些问题需要教育史学研究者反思。文章先对中国教育史学研究价值进行简要分析,然后结合现实教育,对新世纪中国教育史学发展趋势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2.
<正>创价大学的创立者池田大作先生提出创价大学的建校精神是:"人类教育的最高学府,新大文化建设的摇篮,守护人类和平的要塞。"根据池田大作提出的建校精神,创价大学将"全体的人"和"创造性的人"作为创价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展开了"以人为本"的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加强对外交流、增强国力的重要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于大学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作用,且"一带一路"战略下,大学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本文从"一带一路"战略相关概念出发,主要研究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意义,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相关建议,以期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4.
周兴全 《职业圈》2005,(9):31-33
如果你在人生旅途上一路平步青云,年纪轻轻就坐上了国营有企业总经理的宝座,却在你人生最得意的时候,突然遭受到破产、失业的"重创",你是一蹶不振,还是重振旗鼓?作为一名"败军之将",在重新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之后,你是否又愿意"屈尊"到农村去做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呢?在贫瘠的土地上,你还能播种什么希望?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刊》2010,(3):162-162
<正>武薇在《高校教育管理》2008年第6期撰文指出:众多高校校训皆出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不仅体现圣人先哲对"修己治人"的大学之道的深刻认识,在今天仍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发挥着文化传承和育人的奇特功能,耐人寻味。特别是在新时  相似文献   

16.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要把宗教教育看作是人文教育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或者说看作一种基础教育。从小学来讲可以是国民教育,从大学来讲可以是通识教育。蔡元培先生认为可以"伦理代宗教"、"哲学代宗教"、"美育代宗教",指向了宗教学教育引导人性走向真善美的根本立场。研究宗教这种文化现象有各种路向,法无定法。在西方的宗教观念里面,"神圣性"和"世俗化"是相分离的,而中国宗教的特点是"人圣性"和"生活化"相统一的。故而,用一些生搬硬套的西方宗教学的概念来研究中国宗教并不适用。每一种宗教文化特点的形成是跟它整个的文化特质分不开的。认识中国的宗教文化,需要关联到整个中国文化背景和人文特质。  相似文献   

17.
以军事思想、军事文化、现代国防发展历程、军事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成果等为内容的《军事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是厚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感召时代精神的重要手段。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面临着教育方式及内容单一、教育主体和客体不对等、受教育者的复杂性等现实困境,弱化了军事理论课教育实效。基于此,高校应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开辟新路径,建立"微平台",培养"微队伍",强化"微内容",加强"微军事理论课"探索,以增强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教育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乃至人类文明史上,有两个最为复杂的概念。一是"文化",因为文化是多元的,多视点审视、界定"文化",难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再即"人",因为人类是文化的、社会的高级动物,"文化"是"人的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什么?一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民族振兴、国家强盛呼唤文化学的建设,经济全球化的形势需要文化学的面对。  相似文献   

19.
平民教育与私人兴学,其倡议始于孔子,他树立了"布衣可以为卿相"的典范,自古中国重视士人的人文教育,注重其素质、品格、操守、信念与理想的培育。平民教育之发达,主要是藉由考试制度的建立,最早始于隋朝的"科举",考选秀才与进士为官之制,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阶级,以考试产生了"士大夫"阶层社会。"科举"即是一种考试选才的制度,考试前需要接受教育,选才使穷苦的平民可以翻身,若想打破分封、世袭的传统阶级社会,其唯一的途径即是参加考试,所以"科举制"也是一种"考试制度","科举学"也是一种"考试学",而科举考试最主要的目的是"选才",其本质即是"教育",教育不仅是实践人生理想的目的,也是一种实践理想的工具或手段。考试与教育促生了选才的功能,同时实现并保障了"科举"的价值与理想。于此,研究"科举学"成为很有意义的一门学术。  相似文献   

20.
正中英两国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展示着同一款机型的蒸汽机"姐妹车",这是中国工程师设计、英国机车厂制造的——两个国家级的铁路博物馆,一个位于中国首都北京,一个坐落在英国的约克郡,各自在展厅的醒目位置陈列着同一款蒸汽机车,分别是"KF1型6"和"K F1型7",分明是一对"姐妹车"。这是怎么回事?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机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