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讣闻报道是美国几乎所有报纸的家常菜。在过去的中国,只有那些名人或有一定级别的领导去世,才有可能以新闻形式见诸报端。上个世纪80年代《光明日报》曾作出副高职称以上人员逝世可见报的规定。即使有资格见报的人,除去那些名人,也按官阶大小给予不同的篇幅,大多数也只是简单的生平介绍,千篇一律,枯燥而单调。而美国却不同,报纸对一个人的过世,不论是名家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的一生有特色、有亮点,都可成为报道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高慧斌 《军事记者》2006,(11):49-49
《辽宁日报》近几年有一个吸引人之处:每周都会有一至几位知名人士——有伟人和名人的后代、有世纪老人、有文化界、教育界、经济界知名人士以至政府高官——的观点出现在不同的版面上。借助名人效应,如今《辽宁日报》已形成一些品牌栏目和版面。借助名人办报的第一大效应就是报纸抢人“眼球”。而主流媒体关注的名人一般都是在各自领域最有发言权的人,他们观点的权威性不可置疑。报纸有了权威性就有了可读性,这也使《辽宁日报》拥有一大批固定的中高端读者。以独特视角关注各界名人关注的各类话题2001年我开始担任《教育》和《新书》两个专…  相似文献   

3.
讣闻报道是美国几乎所有报纸的常规内容。但在我国,只有那些名人或有一定级别的领导去世,才有可能以新闻的形式见诸报端。2005年3月29日,我国也出现了刊发普通人逝世新闻的版面——《新京报》的“逝者(OBITUARIES)”版。据了解,“逝者”版是中国大陆传媒第一个专门定期做整版的讣闻版。就此而言,“逝者”版的推出,可说是中国讣闻报道的一次突破。  相似文献   

4.
会议报道一直是新闻界关注的一个难题,尤其对地方报来说,似乎都没解决好。读者反映报纸上的会议报道太多,办报人感叹报纸上的会议报道太多,甚至有的领导也认为报纸上的会议报道太多。既然太多,那就少登。上上下下,前前后后,不知为此呼吁了多少次!可呼吁归呼吁,会议报道仍不见减少。问题出在哪儿呢? 是把不该见报的会议见报了,还是原先的会议报道思路有偏差?若是让不该见报的见报了,又为什么压不住呢?若是思路有偏差,那么正确的思路应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去年“八一”建军节前夕,为配合日照市再次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域,《日照日报·黄海晨刊》特地推出了《双拥潮》专栏。该专栏7月中旬始,除正常专栏稿外,又相继拿出2个专版、3个二分之一版面、3个三分之二版面集中发稿83篇,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双拥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报道。每期《双拥潮》专栏见报,前来本编辑部索要报纸的人出出进进,  相似文献   

6.
王媛 《新闻传播》2005,(9):47-48
《经济观察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同为2001年步入中国财经媒体的两匹“黑马”,而《中国经营报》则被视为中国经济类大报的霸主,这三家报纸同为经济类报纸,报道内容、读者定位都大致相同,然而,其报道风格却不一样,这三大报纸的不同风格体现在哪里?笔者对此问题作一下探讨。  相似文献   

7.
朱建华 《新闻前哨》2014,(10):45-46
2014年6月14日,《长江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一幅学霸情侣的合影照,通过这种方式对当日报道进行醒目导读。《武大学霸情侣同时考取美国名校》是当日《社会新闻》版的头条稿件。报道见报后引发广泛关注,仅3家门户网站上参与评论的网友就超过12万人。学霸情侣报道为何能被突出处理,并且还登上了党报头版?这对于面对移动互联网挑战的纸媒而言有哪些启示?结合这篇报道见报的前前后后,浅谈下认识。  相似文献   

8.
姜圣瑜 《传媒观察》2007,(10):24-25
今年年1月2日,《华尔街日报》美国本土版改版。该报总编辑说:"读者已经习惯从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取即时信息。报纸继续报道昨天发生了的那些新闻事件已经没有意义。"因此,该报对编辑方针进行了调整,其核心内容是压缩资讯而放大有"附加  相似文献   

9.
王锋 《今传媒》2005,(10S):104-105
名人亦如瓷器,火候各异,成色不同,有景德镇之三味真火烧制,有鸡毛店之黄泥炉旁捏成,而无论何种名人,皆需严加教育,一如瓷器之需打磨剖光也。  相似文献   

10.
记得我初学写稿时,看到全国性报刊上登的报道中也有不少平凡的小事,便陆续采写了十几篇投去,可是篇篇石沉大海。为什么自己写的稿件没有见报呢?我把自己写的稿件,与报纸上相似的稿件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报纸上刊登的文章,看似乎常!实际上有较强的指导性,写作手法也比较新。另外,还发现每家报纸都有自己的特点,由于读者对象不同,所报道的内容也不同。于是,我把各家报纸各版所开设的栏目抄下来,记在笔记本上,有针对性地采写了一批稿件,试着给大报寄去。没料到,三个月就在全国性和省级报纸、电台见稿十*篇。一九八四年十二…  相似文献   

11.
曾经听过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些事情,你可以选择,但无法弃权,譬如爱情,譬如情人节。”这句话用在媒体身上大概同样适用。于是,当日子义无反顾地停留在2月14日这一天的时候,我们看到:情侣们双双对对,商家倾巢出动,红玫瑰涨价,巧克力脱销。此外,各大报纸也不甘落后地推出了情人节报道,而不同的风格与市场定位的报纸为我们打造出了风格迥异的情人节。  相似文献   

12.
名刊要览     
《时代》——时代100名人榜,《财富》——财富全美500强新排名,《商业周刊》——超越深蓝,《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皇室的爱情,《福布斯》——通用汽车的豪赌。  相似文献   

13.
兴编 《记者摇篮》2005,(11):47-47
近日,北京的《新京报》出现了讣闻版,这是我国报纸中首次出现的这类专版,开创了我国报纸设置讣闻版的先河。在许多介绍西方报纸的文章中,都有介绍它们报纸中的讣闻版,可是对于这些西方报纸的日常报道,我国报纸却一直没有学来。其实,这是非常有人性化的办报方法,也是能够吸引广大读者的一种手段。在美国,  相似文献   

14.
《纽约时报》与《今日美国》雅典奥运报道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纸、广播、电视,是当今世界传播媒体中的三大主力。如果从大传播媒体着手研究问题,各种媒体所遵循的传播学原理和传播规律都是互通共用的。下面刊载的这篇文章,介绍并分析了美国有影响的两家报纸《纽约时报》、《今日美国》是如何对2004年雅典奥运会进行报道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登载分析报纸传播行为的文章先例不多,意在借鉴兄弟媒体与别国的传媒经验,以便搞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广播电视报道。  相似文献   

15.
重视和发挥报纸“读者来信”的作用,是我们党的报纸的传统。许多报纸为加强“读者来信”工作,设立了群众工作部,负责处理读者来信,按照传统的做法和要求,对每一件读者来信,都要认真阅读.能见报的见报,不能见报的附上报社意见转给有关部门处理,并同时通知来信人,有关部门要在规定时闻内答复报社,对有参考价值而又不宜见报的,要以“内参”形式上报,求得上级领导的批示。对于已经见报的来信,报社要将这份报纸寄给有关单位,请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反馈意见。就是说,不管见报没见报,每件读者来信都要有下落、有答复、有处理,让来信者放心。对于来信中反映出的重大问题,报社便有可能派记者前去采访。对于来信中因批评了领导而遭到打击报复的,报社要维护正义,支持来信者。党报的权威就这样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邹军 《新闻知识》2006,(9):46-47
在西方,讣闻报道由来已久。早在1704年,美国报纸《波士顿新闻信札》就刊登了一条讣告新闻:纳撒尼尔·月十五日逝世,四月二十八日安葬,享年五十三岁……到19世纪初,美国报纸讣闻报道的传统就已经形成,每天刊发一两个讣闻版的报纸不在少数。在中国,讣闻报道一直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报道对象也仅限于公众人物,如政要巨商、文化大师、演艺名人,而  相似文献   

17.
最近,《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的“汉芯一号”造假案,引发了一场关于新闻职业伦理的争论。网友Bingo首先发现,该报记者拒绝了一个人要求保密的请求,并将他们网上的谈话内容。原原本本记录在公开见报的文章中。Bingo认为,即便揭露丑闻,记者也不应该因此而偏离既定的新闻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18.
赵新法 《青年记者》2006,(17):12-13
黄金报型也就是业内通常说的“瘦报”,最初起源于美国。《今日美国》是美国最瘦的报纸,宽度只有31厘米多。美国发行量最大的《纽约时报》,自1976年9月7日起,将坚持了63年的8栏改为6栏。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的一些报纸也先后采用了“瘦报”的形式。在内地,《北京青年报》.《新闻晚报》.《华夏时报》等,也都先后采用了这种国际报业流行款式。  相似文献   

19.
《经济观察报》(以下简称《观察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同为2001年步入中国财经媒体的两匹“黑马”,因其成功的市场化运作,获得了业内外的普遍认同。同为经济类报纸,报道内容、读者定位都大致相同,然而,其报道风格却不一样。这两大报纸的不同风格体现在哪里?各自成功的秘诀又在哪里?我从2003年1月6日出版的两报内容大致相似的两篇文章来作一评析。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一些答案。同一内容、不同思路2003年1月6日,也就是上海开通磁悬浮列车的第六天,两家报纸相继进行了跟踪式报道,…  相似文献   

20.
蒋经韬 《新闻前哨》2006,(11):78-80
在美国,凡是有华人生活的城市,都有至少一种甚或是多种华报纸,在大中城市尤为典型。像纽约、洛杉矶、芝加哥、旧金山、休斯敦等城市,大大小小的中报纸多达十几种甚至几十种。纽约作为美国的经济中心、化中心、人口第一大城市和华人最多的城市(约有50万华人),目前拥有《侨报》、《世界日报》、《星岛日报》、《中华经济时报》、《华美日报》、《明报》等约20种华报纸。在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有华人近10万,就有5份华报纸:《芝加哥华人论坛报》、《芝加哥时报》、《化与生活》、《辰报》、《美中新闻》。在全美这些华报纸中,《侨报》、《世界日报》、《星岛日报》等报纸的影响力最大,发行量占了华报纸总发行量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