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晖 《现代语文》2007,(4):47-48
汉语是一种缺乏丰富的形态变化的语言,在汉语中语序的作用很重要.相同的几个词语把它们按照不同的顺序来排列,所组成的句子的意义会截然不同.如"我""他""爱"这几个词可以组成"他爱我""我爱他"这样两个句子,它们所表示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在"评价建议"一节中,先后22次用到"考察"一词,都是对学生学业进行检查、衡量、审核的意思.例如"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等等.我觉得这个词用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一见"风流""风骚"这两个词.人们就很自然地想到"风流韵事""那个女人很风骚"之类的语句,殊不知这两个词的意思都不止一个,而且绝大部分是褒义的。 先请看"风流": 1.教化流行。《汉书·叙传下》:"厥后崩  相似文献   

4.
黄洪华 《现代语文》2007,(9):101-103
一、引言 本文拟讨论的指示代词只包括最基本的指示代词"这""那"以及由它们加上其他词构成的指示代词"这里""那里""这些""那些""这儿""那儿""这会儿""那会儿""这么""那么""这样""那样""这么着""那么着""这时""那时""这 (数)量 名词""那 (数)量 名词"等.对于其他的指示代词"任何""别的""某""每""各""有的""所有""一切""本""凡""凡是""此""彼此""如此""各自""其他""其余"等,本文暂不讨论.  相似文献   

5.
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课文意境,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扩展知识领域,受到熏陶感染.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一、在语言环境中解词析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词与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通过想象可以区分它们所表达的不同意思.如教学<再见了,父亲>中"雪中送炭"一词,在理解了它的本意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空着肚子""与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想象志愿军急需帮助的困境;再联系"带着、顶着、冒着"三个动词,想象送打糕的艰险不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娘给了强有力的支援.通过想象,深刻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6.
从古至今,"岛-屿"就被视作一组同义词,但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却极少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通过将古汉语词汇中"岛""屿"二词进行同义辨析,对"岛""屿"二词在词义起源、发展及具体运用之间的差异作一个较为清晰的描绘,并据此对现代语言运用中二者的相关疑问作尝试性解答。  相似文献   

7.
王峰 《现代语文》2007,(9):38-41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汉语八百词>对"难怪"的解释为:副词,表醒悟(明白了原因,不再觉得奇怪),这里的"难"有"不应该"的意思,用"难怪"的小句前或后常有说明真相的小句;对"原来"的解释中有一条是:副词,发现以前不知道的情况,含有恍然醒悟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冯海霞 《现代语文》2007,(7):108-108
自从"超女"兴盛以来,"玉米""笔迷""盒饭""荔枝""凉粉""粉丝""鸭梨"等词接二连三地进入人们的视野.例如: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以及在"表达与交流"方面的表述和阐释蕴含了"思辨""文化""创新"的含义.这三个词可以看做是高考作文的关键词,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周飞 《小学生导读》2008,(Z2):36-37
谐音,是字、词音同或音近的一种语言现象,可以用一个词、一句话同时表达表面与暗含的两种意思。往往表面意思是次要的,而暗含意思才是主要的,即所谓"言在  相似文献   

11.
一、语境与阅读语境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伦敦功能学派代表费斯(J.R.Firth)在采用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rown&Yule(1983)将语境定义为“语言使用环境”。在具体情况下,凡是对话语意思产生影响的各种语言成分的前后逻辑联系,以及各种主客观环境因素都称为语境。从宏观上看,语境可以是语言环境,即出于一个词、一个短语、乃至更长的话语、语篇前后的内容;也可以是非语言语境,即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物质环境。这里所说的语言语境亦称言内语境、侠义语境或显性语境;非语言语境亦称言外语境、广义语境或隐性…  相似文献   

12.
"无厘头"青春部落的流行语--浅析"无厘头"文化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厘头"一词的起源一般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广东佛山等地的一句俗语,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令人难以理解,其语言行为没有明确的目的,粗俗随意,乱发牢骚,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其二,原是广东顺德方言,是骂人话语中最狠的一句,意思是说一个人做什么事都不行,很没用.自90年代中后期,社会上开始出现了特别多的"流行"俚语,这些俚语迅速占据着青少年的语言载体,并日益形成一股风潮,这股风潮就被称为"无厘头"文化.  相似文献   

13.
徐冲 《现代语文》2007,(1):57-58
一、引言 所谓颜色(colour)就是"白光分辨之后各种光线在眼中所产生的感觉"或者"具有某种特定波长的光线或混合光线所产生的效果".简单地说也就是,颜色是光对人眼的作用以及由此给人带来的感觉.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柏林和凯(Brent Berlin and Paul Kay)在对世界上近百种语言中的颜色词进行调查分析之后,提出了"语义特征普遍性的假设.  相似文献   

14.
"青""蓝""绿"这三个颜色词联系密切。基于《说文解字》的视角,分析"青""蓝""绿"这三个颜色词的出现、词义演变及文化内涵。以《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为基础,厘清"青""蓝""绿"三个颜色词的词义演变,了解这三个颜色词的文化内涵,理解服色在历史文化发展中地位的转变以及新兴涵义的出现,以期为汉语颜色词的研究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连词"莫说""再说""要说"等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试着归纳了其凝结成词的过程,分析了"若说""虽说""因说"等(X说1)和"莫说""再说""要说"等(X说2)结构词汇语法意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出门在外,就算不懂异国语言,“OK”一词依然人人明白。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截至今年,“OK”已被世人使用了175年,是全球使用频率最高、最通用的词语。“OK”一词源于美国,首见于1839年3月23日的《波士顿晨报》。当时正值19世纪的缩写热潮,报章编辑习惯以“OK”或“oll korrekt”表示完全正确(all correct)。《波士顿晨报》编辑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提到“OK”,这句话于是迅速火热起来,被大众广泛使用。后来,“OK”衍生出来的用法越来越多,包括表示“可以”、“没问题”、“明白”等意思,或者在问句中用来询问对方是否同意或明白。  相似文献   

17.
姚围围 《海外英语》2013,(5X):166-167
"假朋友",作为词汇学上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两种语言中字面意思相同而实际上的意思完全不同的词或表达方式。它们貌合神离,似是而非,不但是翻译中的陷阱,也是外语学习中的盲区,广大翻译工作者和英语学习者对此应引起高度警戒。该文主要探讨了"假朋友"产生的原因,并结合这些原因,提出了英汉翻译中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8.
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德语为Sein)是什么意思?它的意思是:"给思想去思考的东西。"换言之,存在超越了任何思想体系。而"超越"并非指在终极意义上对人存在于世界的超越。存在应该从范围的观念上来理解:"我们可以言说人的孤独感和被弃感(Geworfenheit,德语,弃绝,被抛弃),那种意识到死亡的剧痛而产生的一种无意义感。"海氏的"诗"、"语言"、"思"就是开启(亦即揭示)"存在"和"在者"的真理。人类需要寻找生存的意义——即便是一个否认人类进步可能的负面意义。这种需要把我们引向尼采《论道德的谱系》的最后一行字:"人宁愿有空白的目的也不愿没有目的"。  相似文献   

19.
明代词选论     
明代词选的编纂与《草堂诗余》《花间集》关系密切,以此为线索观照明代词选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看到明代词选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明前期的"草"色凋零、明中期的一"草"独秀、明后期的"草""花"逞艳、明末的"草""花"突围。词学家用编纂、刊刻词选的方法参与明代各个时期词学观念的论争;词选的编纂、刊刻与不同时期词学热点的生发呈现出热烈的互动关系,研读明代各个时期的词选,即可把握明代词学理论的发展规律与论争热点。  相似文献   

20.
一提起“汗青”一词,人们就会想起宋朝大臣、文学家文天祥所作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被世人传诵的佳句中出现了“汗青”二字。这里的“汗青”是指史册的意思。其实,“汗青”一词的本意是指古代在竹简上书写文字。采来的青竹是不易往上写字的,必须用火把青竹板烧得冒出水分后,才容易把字写上去,而且可以防蛀。“杀青”一词源于先秦时代。那时,书大都用竹简(称“简”)、木简(称“牍”)制成。先在简和牍上刻字,接着在它们的一边打孔,然后用丝绳或牛皮带编联起来,形成了形状像“册”字的书。又因为竹竿的表面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