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半个多世纪以来,萧红文学创作的命运之路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历尽沧桑。萧红的生命是短暂的,其创作活动不足十年,然而她短促的创作生涯却赢得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试从萧红小说地域文化的书写角度来解析其小说创作特色,主要从东北风貌与精神内涵等两方面探索东北地域民情特征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萧红,似一朵盛开在东北广袤大地上的白莲,纤尘不染、一生孤独而寂寞,她的小说创作如她本人一样,带有鲜明的东北文化色彩。本文主要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萧红小说创作的性别立场。通过小说题材的选择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作者性别立场背后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特点和社会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学术界将焦点放在了对萧红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的阐释以及在抗战爆发后她辗转青岛、上海、香港等地的创作上,而似乎对萧红在陪都重庆的生活及创作一笔带过,有的甚至侧重于描写她在重庆时与端木蕻良的爱情。本文试图从萧红在重庆的抗日活动及创作的重庆题材来论述她对陪都重庆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萧红是30年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成长与文学创作与鲁迅先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她的短篇小说《逃难》为文本,通过情感体验来分析作品的成因,从创作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探讨鲁迅对萧红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萧红是一位平民作家,与同年代选择主流文化立场和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立场的作家不同,作为一位受东北地域文化的底蕴萨满教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并在漂泊生涯和婚姻生活中饱受煎熬的女作家,选择平民文化视点,为在苦寒之地像蚊虫一样默默生存的农民代言,从处女作《王阿嫂的死》中的王阿嫂到绝笔之作《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萧红笔触始终关照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东北民众的生存景观和精神状态,这种平民文化视点成为萧红一种自觉的文化选择,这种选择也成就了萧红独特的文学景观。本文尝试从作家出身性情、受教育程度,特别是作为东北地域文化底蕴和核心的萨满文化等角度整合,探讨其平民文化视角形成的动因。  相似文献   

6.
当代东北女性文学在开放的文化语境中以深深扎根于东北大地的创作实践承传着地域精神,显示出独具丰采的地域风格与民族特色。它以兼有女性自觉与地域品格双重性的文学视野,以母性情怀与民间视角相结合的创作意识,既书写着以黑土地为代表的东北文化,又从女性视角出发,表现出对女性生存境遇与命运的恒久关注。地域家园与母性温情成为当代东北女性作家文学创作的不尽资源与内在动力,也使得她们在人生情态、艺术追求、创作动因、情感观照以及创作视野等方面呈显出随性洒脱的自由精神、牵扯不断的恋土情结、温婉悲悯的女性情愫以及博大宽宥的民间情怀等共通的地域性品格。  相似文献   

7.
萧红的乡土小说十分尊重自己内心的本真感悟。她凭着对家园故土、东北黑土地文化及家乡“子民们”生存困境的本真描绘和在创造中自由自在的艺术追求,在众多乡土作家中独树一帜。可以说,故土情结玉成了萧红小说的成就,而她的成就又构建于她写家乡人的生存状态与生命挣扎。她自觉秉承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但与鲁迅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
萧红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一位个性鲜明的东北女作家。悲苦的人生与动荡不安的时代格局成就了萧红的创作,敏锐的生命感受和艺术能力的把握使她写出了东北故乡生活的沉滞、闭塞,以及民族的麻木。但是萧红又进一步挖掘人的生命活力,对生命的呼唤和渴求。本文主要以萧红小说中对故乡描写的文本分析,解读萧红笔下的东北故乡的原始生命力量和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9.
古朴雄浑的东北地域风情,孕育了呼兰河的女儿,造就了她独立不羁、追求自由的精神。萧红笔下的东北民俗风情,洋溢着淳朴的民风乡俗、古朴洪荒的原始自然的特点。萧红的难能可贵之处,就是她能脱离三十年代的普遍空气,站在民间文化的立场上细致地描绘了下层人们承受的生活苦难和对抗困境时的乐观、豪情和坚强,热情地抒写了民间社会自在的道德立场。  相似文献   

10.
萧红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女作家,在她短短不到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能得到鲁迅、茅盾等文学大家的关注,并为后世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一批优秀的作品,其价值不容小视.萧红的一生充满了坎坷,童年的生活和长期的漂泊使她对故园逾加思念,影响了她的整个创作,形成了萧红独特的"故园情结".  相似文献   

11.
乡土意识是作家创作时以桑梓地域环境风物来描写和塑造人物的一种潜显共融的意识。萧红的乡土意识贯穿着她的大部分作品,也是她的美学追求和审美取向。萧红以《生死场》成名,并以三十年代东北著名女作家享誉世界。  相似文献   

12.
梅娘是20世纪40年代东北作家文学创作成就最高的一位女作家。她的创作融合东西方小说精华,构筑起精致多变的艺术结构,以朴实生动的笔触构画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展示了浓厚的东北地域风情和生活意蕴。  相似文献   

13.
萧红在创作时喜欢运用儿童视角,她对这种视角的偏爱和成功运用,是与她的个性、童年情结和艺术创造性分不开的。纯真、善良的个性品质,深刻、鲜活的童年记忆,真切、细腻的童年体验,构成她儿童视角文学创作的深层动因,也是她的作品独具魅力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4.
萧红出现于文坛正值抗战硝烟日渐弥漫的特殊年代 ,文学创作的政治性色彩日渐浓重 ,人们普遍追求重大题材和史诗品格。萧红始终以民间劳苦大众等各类边缘人物为表现对象 ,以女性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敏税的艺术触角展示出他们在动乱时代下真实的生活图景和精神面貌。本文拟结合萧红的几篇与抗战有关的作品 ,分析探讨萧红是如何在抗战文化背景下将个人创作与抗战主题相结合 ,以及她独特的题材选择和叙事方式在抗战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贾海燕 《现代语文》2007,(12):75-76
萧红小说关注女性的生存困境,她在一个个生死场景中揭示女性在男权笼罩下的肉体受难与精神无望,场景连缀的方式给小说带来了巨大的表现张力。在抒写女性悲剧的同时,萧红还反思东北国民积习下的生活惰性与文化痼疾,这使她的女性抒写从女性个体延展到整个族群,从自然生命延展到精神生命。  相似文献   

16.
萧红作为东北作家群当中的女性创作主体,对她的批评往往被湮没在群体当中,忽视其个案的倾向。其实,萧红的创作更多的是以文字的方式,从文化层面,民间层面,女性视角层面为失去的土地招魂,以留存深刻、鲜活、完整的东北。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文学在中国文学创作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升。东北城市在文学地图中的形象越来越丰富,异域文化、地域文化相互交融,东北的地域文化的内在品质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8.
韩冬玲 《成才之路》2014,(17):86-86
正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其文学创作,偏重客观冷峻的叙述,笔触直面人生的无奈、凄凉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其婚恋观,主要表现为:一是对理想婚姻的执着追求与热情赞美;二是对物质婚姻的无情揭露和尖锐批判;三是对无爱婚姻家庭的反抗和批判。她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深入剖析女性生命的不幸和她们在无爱婚姻中的悲惨境遇,同时,现实情感的挫折与无奈更激化了这种反抗和批判。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其文学创作,偏重客观冷峻的  相似文献   

19.
萧红作为一名作品寥寥的作家,她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久据一席之地,与她饱含深情的乡土文字有着密切关系。《呼兰河传》属于萧红晚期的作品,无论是在人物、剧情,还是语言方面都已经臻于完备,堪称炉火纯青之作。这部作品里对东北当时当地的社会状况有着深刻的揭露和反思。本文从多个角度解读了萧红代表作《呼兰河传》,从而更为具体地探析了萧红小说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0.
<解冻>是迟子建2009年发表在<作家>上的又一部优秀短篇小说.迟子建的佳作源源不断,被称为"东北才女"是名至实归的.因作品风格、描述的地域风情的相似,批评家有时会将她与萧红联系在一起,可见她在当代文坛上已经产生了非同一般的巨大反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