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文化学刊》2012,(6):127-127
陈洁在《人民日报》2011年5月19日撰文指出,过去,我们常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争论,提倡兼容并包者有之,视西方节日为洪水猛兽者有之。其实,过中国节还是洋节不是问题所在。真正的问题在于,无论哪一种节日,都有其文化意蕴,并通过节日这种民俗方式将其传递,而现在,这种节日的文化和精神正被现代化潮流和商业资本运作所抛弃和碾碎。如今,在政府的重视下,中国传统节日虽有所恢复,但对多数人来说,只是多了一个公休日;年轻人热衷于洋节,却很少关心其文化背景——节日日趋浮浅化、商业化是世界性的问题,是现代商业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侵蚀。所以.现在的关键不是过什么节,而是怎么过节。端午节不光吃粽子,也说说伍子胥的家世,吟两行屈原的《天问》和《国殇》,这才是真正的过节,这才是节日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中国传统节日遭受到外来节日的冲击,西方外来节日大有超越甚至取代中国传统节日的趋势,这种现象引起了一些文化守护者的担忧,为什么会产生种种现象,人们很少关注。本文重点论述了节日文化“洋”盛“中”衰的现状、原因,分析了如何对待两种不同节日文化的态度,并对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文化差异显著,其中比较突出的一项就是传统节日文化。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产生的地理环境不同,起源不同,节日庆祝方式不同,节日饮食内涵不同,节日符号不同,节日宴席不同,表现的性格不同等。同时,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也存在相互融合的一面。在全球化时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与深化也日趋全球化,中西方传统节日相互包容,又有此消彼长的情况。所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既要汲取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又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自豪感,保持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力,才能使中国文化融入国际社会、走向世界,进而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4.
邹博清 《文化学刊》2014,(6):123-131
通过采用实证的方法,以端午节和圣诞节为例,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传统节日文化变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西方节日对我国传统节日有一定的替代性,部分促进西方节日在我国流行的因素也是导致我国传统节日日渐式微的因素。目前,城镇化会导致以端午节为代表的我国传统节日日渐式微;全球化和信息化中存在导致我国传统节日日渐式微的因素,但其对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具体影响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5.
藏历6月30日至7月2日,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雪顿节。雪顿节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喝酸奶子的节日,由于在节日期间演藏戏是一项重要的活动,所以也称为藏戏节。  相似文献   

6.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节日理应受到国人的重视与保护。但是就目前国内文化局势而言,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境。由于西方文化冲击和国内保护与弘扬力度不够等原因,一部分传统节日被国人遗忘甚至被国外抄袭进行利用,使得传统节日价值与意义大打折扣。本文以中原大地孕育的寒食节为例,通过分析其来历、发展等方面揭露面临的困境,探究解决措施,旨在唤醒民众与政府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不断开拓创新,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规律,坚守传统核心,让民俗节日回归民间。  相似文献   

7.
"二月二龙抬头节"文化节是北京高碑店村的一项文化品牌活动。从2012年恢复以来已经举办了七届。文化节主要有祈福活动——祭祀龙王、行香走会、学童开笔礼、漕运放生、二月二家庭习俗、民间手工艺以及二月二习俗展览等活动。该节俗活动已成为高碑店民众一年一度开启新年的象征,同时也成为周边村里社区居民聚会的时间节点,每年定期的举行公共仪式增进了社区内部的凝聚力,节日习俗已经融入了社区生活,传统文化得以活态传承。本文将通过几年的跟踪、调查、访谈的形式记录了二月二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同时也引发了对于社区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些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5 000多年绵延发展中,孕育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情感,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该文基于历史文献研究,利用报纸作为大众传媒所具有的反映社会动态、舆论民情的特点,以民国时期报纸文献的史实资料为依据。结合运用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就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功能、传播方式等样态,开展节日文化生态的梳理。以此为基础,与当前节日状貌进行比较研究,剖析当下中国传统节日所面临的现实困难与挑战。围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思想,提出适合中国传统节日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语义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金智 《文化学刊》2011,(3):111-113
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现代社会产生的节日,都带有强烈和鲜明的文化语义。同一般语言符号语义的变化一样,传统节日的文化语义也会随着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发生变化,产生语义转移现象。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语义特点,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语义如何从民俗语义发展成为国俗语义,进一步发展为普世语义。文章还探讨了与世界分享中国传统节日的可能性。作者主张近几年提出的"文化和谐论"来看待节日文化跨民族、跨国境的现象,同时提出应该充分利用节日文化的语义变化的特点,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语义进一步明确化、抽象化乃至单一化,以便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与我们分享过节的各种不同情感。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这些不带政治色彩和宗教色彩的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普世文化价值,是有可能被世界上更多的人群接受的。  相似文献   

10.
《文化学刊》2012,(6):191-191
唐娟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撰文指出,民族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这种文化变迁的原因既有外来因素的影响又有自身因素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传播与创新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也渐渐得到了提升体现在节日文化上,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国际化了,许多西方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先后将春节定为法定节日。可现如今那些传统节日国外逐渐大受欢迎的情况下,在国内却出现了冷的状态,政府部门和知识精英在大力倡导,而民间却十分的平淡,中国的传统节日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而洋节在中国却大受欢迎。这些问题是现在阶段传统节日文化受到外界的影响以及自身文化系统的变化所带来的,这也是传统节日文化变迁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文化学刊》2010,(6):106-106
董全权在《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第2—3期撰文指出:文化软实力衍生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本身就是现实的生产力。传统节日文化的背后实际上存在一条“文化产业链”,节日食品、节日服饰、节日吉祥物、节日文艺展演、节日旅游、信息服务、交通服务等,节日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可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元素,这些元素如果得到了适当的开发。不仅有利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2.
文化空间构建与传统节日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昕 《文化学刊》2009,(5):55-59
文化空间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如今构建型的文化空间已成为都市民俗活动的一种常见现象,这种文化空间本身并非是民众自发举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域,而是由精心设计和组织,在特定空间内展现一定文化内容的场域。在这一类型节日文化空间的塑造中,应注意分析该节日与人们生活的结合形态,打造核心象征物,并进行不同程度的创造性革新,从而使之有助于改善传统节日和民众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春节是全世界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承载着海外侨胞对祖国、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在巴黎过春节,每一年的心情都不一样,每年都有新的感觉,现在春节也慢慢地演变成了在法华人和法国人民的共同节日.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巴黎的春节活动,规模最大的是十三区和第三区.  相似文献   

14.
《文化学刊》2012,(6):141-141
董金权在《中华遗产》2008年第5期撰文指出,在节日生活中激活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关键是要改变人们参与传统节日的模式。家庭作为社会纽带联结人们的功能在逐步减弱,而职业共同体成为现代社会整合的基础。我们可以因时代而变,把传统的血缘共同体节日习俗与现代业缘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把原来在血缘共同体内部的节日习俗与伦理仪式通过现代手段运作,变成业缘共同体内部人人可以平等参与的集体狂欢仪式:将传统节日文化与各类业缘组织内部的大众文化(如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进行“对接”,从而实现传统节日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得以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彝族插花节     
彝族有许多民族传统节日,其中尤以“火把节”最为盛大,“插花节”最有情趣。如果说“火把节”是火的节日,那么,每月农历二月初八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昙华山上举行的“插花节”,便是彝家人用火红的马樱花纪念抗暴除恶、祈求吉祥幸福的节日。相传很久以前,昙花山上有一个残暴荒的土官,盖了一座“天仙园”,谎称仙女下凡,欺骗山民们把最漂亮的姑娘送去伺候“仙女”,实际是供土官玩乐,许多彝族姑娘惨死在这个土官的乐园里。二月初八这一天,一个聪明漂亮的姑娘咪依噜(汉话叫马樱花)为了拯救“天仙园”受辱的姐妹,毅然只身闯进“天仙园”,利用土官  相似文献   

16.
《文化学刊》2012,(6):180-180
房泽庆在《科技信息》2012年第9期撰文指出,中西方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在其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中发育成长起来的两种文化形态,具有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和自成体系的丰富内容。本文通过对中西传统节日文化深层结构的挖掘,我们发现,在价值取向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儒家的集体主义,而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则体现了个人主义。在比较文化的视野中探讨中西节日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帮助我们客观、系统地去认识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民族性及独特性,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发扬光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到了唐代,节日文化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节俗内容更加丰富,节日数量也大为增加。但是,国内外对唐代节日的数量一直未能确定,主要是和《北堂书钞》中"膢"日期的不确定以及清明和中秋是否在唐代形成有关。本文通过对唐代典型岁时文献的研究得出,"膢"指的就是立秋,"清明"在唐代已经转型为拥有自身节俗的独立节日,而"八月十五"在唐代仍未纳入节日行列,因此,唐代真正意义上的节日应为29个。  相似文献   

18.
袁士营 《文化学刊》2009,(4):163-165
保卫传统节日,守护民族文化传统,在今天确实已经成为我们全社会的文化共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且受到从政府到民间的普遍支持。尤其是从2008年开始,节假日调整,除春节增加了除夕一天,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都纳入了法定假日的行列。应该说,这既是彰显出政府对于民众情感与民族传统的重视,也是许多社会有识之士呼喊、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文化学刊》2012,(6):148-148
赵书在《前线》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园。我国的节日多,大体上可分为天文和人文两大类,设计农事、社交、纪念、庆贺、游乐等内容。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时间架构节奏鲜明,文化内涵主题突出,民俗事象可满足不同年龄段人们的情感要求。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没有充分享受和合理利用,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丰富文化内涵的作用。为此,我们一要深刻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中秋这四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其民俗文化事项,发挥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二要对龙抬头、七夕、中元节、重阳节等重要传统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进行大力宣传;三要把近年新创造的节日进行梳理,佳节到传统节日的时间架构之中。  相似文献   

20.
正从古典的农耕社会走到今天,一些传统节日已渐渐被人们淡忘,其根本原因就是支撑节日习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是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春联、祭祀、鞭炮、年夜饭、灯会等年俗关键词,总是萦绕在脑际不能离去。春联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张贴福字、春联、春条、门神等,表达了人们祛除邪祟、祈求福祉的美好愿望,也为节日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气氛。楹联最早始于五代后蜀孟昶在桃符版上所题之"新年纳余庆,嘉年号长春"。乾隆帝每一年的元旦要写以该年干支为题的元旦诗,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