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留守儿童”是对我国广大农村、城镇地区存在的一些特殊儿童的称谓,主要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留在家里的孩子。由“留守儿童”生活成长的环境不健全所导致的种种问题,已愈来愈为社会所关注。现在,人们所注意的焦点都集中在了“留守儿童”由于“留守”而产生的学习、心理、品行、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上。“留守儿童”的父母不仅在外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而且对孩子还承受着良心的内疚。  相似文献   

2.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和城镇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留守儿童”是当今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使得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面临着一些与完整家庭中孩子不同的问题,从而导致“心理贫困”现象的发生。本文透视了城乡留守儿童的现状,并结合留守儿童“心理贫困”的表现来分析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心理贫困”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随着越来越多农村父母进城务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由于和父母长期分居,缺乏监督和指导,所以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在情感、性格等心理方面表现出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区环境,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区环境,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明确的概念界定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前提。“留守儿童”较之“流动儿童”概念更加复杂。“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总体的统计与分析,也关系到决策部门的判断与决策。本文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六类定义进行梳理与探讨,并试图剖析“留守儿童”的概念。笔者认为要以开阔的视野,从多个层面或多个维度来界定留守儿童的概念。因此,本文从七个维度构建了留守儿童的概念。这对深入研究留守儿童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准确把握全国留守儿童的总体状况,为决策部门制定相应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陈丽贤 《考试周刊》2010,(6):234-234
近年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驱动,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随之农村留守儿童也逐渐增多。留守儿童身体及心理的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分析了幼儿园“留守儿童”的品德现状,并提出了对幼儿园“留守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留守儿童初级社会化中家庭功能弱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他们的初级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家庭的教育、情感和保护功能弱化问题。为使“留守儿童”更好地实现初级社会化,家长应强化家庭教育意识,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关爱。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外出务工,迫使许多儿童“留守”在家中,成为“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和关爱,一些留守儿童在教育机会、学习表现、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周先利 《教师》2008,(14):13-14
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不断转移的过程中,大量留守儿童产生。“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这是一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社区协同合作才能解决的时代难题。本文就农村“留守儿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的对策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孤独感、委屈难过和敏感自卑是留守儿童的“代表性”情绪体验,忧虑情绪主要表现在初中留守儿童中。随着留守时间的变化,留守儿童的情绪体验存在不同的变化模式。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适应既存在积极方面,也存在消极方面。违纪、攻击和退缩行为是留守儿童群体中“偶尔或有时”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3.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留在家中生活的孩子们。这些孩子有的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祖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对我园留守儿童的调查,目前2~6岁的“留守儿童”占幼儿园幼儿总人数的14%,其中,55.5%的留守儿童是父亲外出,6.5%的留守儿童是母亲外出,3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  相似文献   

14.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1.学习成绩较差,厌学情绪普遍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的“留守儿童”甚至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据笔者了解,虽然“留守儿童”中不乏品学兼优、独立能力很强的好学生,但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游、性情顽劣、厌学的孩子还是占了多数。调查显示,有49.8%的留守孩子学习信心不足或没有信心,有21.4%的留守孩子学习成绩较差,他们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对学习不感兴趣,…  相似文献   

15.
彭光辉 《课外阅读》2011,(10):366-36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离开故土,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而他们的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也相应成为了学校中的“特殊群体”—— “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缺失了父母的亲情和爱,班主任老师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如何关爱留守儿童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据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而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占的比例已超过一半,近日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由于长期远离父母,逾四成留守儿童感到孤单,三成以上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卫生问题。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特别重视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着力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班级文化。  相似文献   

17.
由于家庭亲情缺失、教育管理缺位等原因,“留守儿童”在身心成长过程中存在人际交往、行为规范等多方面的问题。虽然政府对农村薄弱教育持续加大师资投入,但在基础教育十分薄弱的农村地区,相当比例的“留守儿童”给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对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协调合作,从师资队伍、家庭教育、社会情况等多方位客观地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梳理“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加以关注并积极寻求改进策略,探索一套行之有效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外出打工的农民就把子女交给爷爷奶奶或亲戚抚养、监护,这群弱势群体就成了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孩子”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问题。由于他们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倒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  相似文献   

19.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养成了柔弱、内向、自卑、孤僻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等不健康的性格倾向.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心理问题:情绪方面有孤僻、冷漠、焦虑、忧郁;性格方面有自卑、怯懦、说谎;在学习困难时,不能承受过大的压力,造成学习兴趣的失去,有的甚至产生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对“留守儿童”的进行心理疏导要从抗挫折能力培养、自信心的培养、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这几方面入手.关爱“留守儿童”,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让“留守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让远离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相似文献   

20.
关于留守儿童认识的误区及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留守儿童的弱势因素,显而易见,这些研究存在着盲点和误区。儿童留守状态不是形成“留守儿童综合症”的最终原因,而只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它催化或加剧了留守儿童群体原先处于萌芽阶段的各种问题。这种留守状态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