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7 毫秒
1.
《荆楚文库》《荆楚文库》编辑出版是我省文化发展史上一件大事,必将对弘扬荆楚文化、建设文化强省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立意上,《荆楚文库》书籍设计凸显了湖北省的“楚文化”特色,从楚文化中提取了赤色与灵动的凤鸟纹作为典型的视觉元素,整体设计在视觉上表现得很稳重、有历史  相似文献   

2.
张燕 《文教资料》2006,(21):115
方言不仅是某一民族或地域人们的一种交际工具,而且是承载这些人们思想观念、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的符号形式。荆楚大地曾作为南方文化的中心,她孕育并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和现代的荆楚文化。而文化语言学中的历史地理分析法认为,方言是历史的产物,历史上地理文化对方言区域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便用历史地理分析法阐述了荆州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一、渊源流传的楚文化对荆州方言的影响荆州,大禹所分天下九州之一。盖因其西北有荆山而其山多杂木,所谓荆条丛生而得荆州之名。楚国建都江陵纪南城,历四百余年,因此,以江陵为…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者包含于后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在当代地域文化中的遗存,因而非遗具有地域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荆州非遗文化在荆楚文化土壤中生成、发展与传承,具有先秦楚文化的烙印以及荆楚文化的典型特征,是湖北现代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因素。荆州非遗传统音乐项目具有浓郁的楚歌艺术特色,手工技艺类项目则继承了楚国手工艺技术的特色,而民间文学类项目也普遍以荆楚地域历史文化、名人为创作和歌颂的对象,它们共同体现了荆州非遗的楚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2010年12月19日,"荆楚文化暨长江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90余篇。与会学者就楚文化、荆楚文化、长江文明等专题各抒己见,对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上古楚方言“褐”、“也”、“陵”、“思”等的音、义从历时和共时方面进行了考释.认为上古楚方言在春秋时期已形成一大方言语种,到战国时期它发展成为影响很大的方言语系,与华夏通语及北方各国语言存在着很大差异.到秦汉,由于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形成,南北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楚语楚文化处于转化期;随着楚文化同北方文化的融合,楚方言大多数词汇都融入华夏共同语中去了;一部分楚语词汇“死”去,无人再用.仅有少数词语仍然活在后世楚地人的语言中.  相似文献   

6.
司马相如赋与四川方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汉代赋家的创作,往往会体现其不同的语言背景尤其是方言底层背景。司马相如的赋用了一些方言词.这些方言词在今天的四川尤其是川东北地区还广泛使用。如果对这些词进行溯源,有一些可能来自楚方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司马相如的方言源和文化源,他可能不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或许来自与楚接壤或深受楚文化影响的川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7.
<正>本次"弘扬荆楚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于2014年年末举行,具有辞旧迎新的特别意味,将促使我们在文化研究、文化建设上迈出新的步伐。湖北对荆楚文化的研究与弘扬已取得坚实有力的成果,王生铁同志本年出版的《楚文化概要》,将荆楚文化概括为"六大支柱、五种精神",是一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推进,现已主持"荆楚文化八千年"一书,这两本书适时地结合了习主席大力倡导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强化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巴蜀是夏、楚文化的发祥地。商周以来。巴蜀东与中原文化交融.南承荆楚文化濡溉.积淀富集,自成体系.卓立于世。司马相如之作是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三种文化熔铸的结晶。司马相如是巴蜀文化崛起的标志。巴蜀文化孕育着司马相如.孕育着王褒、扬雄,孕育着西汉上乘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9.
从典籍史料、出土文物、尤其是不断发掘的郭店楚墓竹简等考察研究表明: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深广而悠久,这在楚夏同源、北人南下的文化传播、楚地出土文物与中原文化、楚人与中原儒家经典的情结、楚与中原的制度文化及方言现象、楚与中原文化的龙图腾及其文化习俗等六方面最为明显,由此可以证明中原文化的代表《诗经》对楚文化的代表《楚辞》确有诸多之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原文化影响楚文化六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典籍史料、出土文物、尤其是不断发掘的郭店楚墓竹简等考察研究表明: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深广而悠久,这在楚夏同源、北人南下的文化传播、楚地出土文物与中原文化、楚人与中原儒家经典的情结、楚与中原的制度文化及方言现象、楚与中原文化的龙图腾及其习俗等六方面最为明显,由此可以证明中原文化的代表《诗经》对楚文化的代表《楚辞》确有诸多之影响.  相似文献   

11.
西汉时期楚方言的语音虽与中原地区的语音差异甚大,但其影响却非常深远。这不仅与战国时代楚国的强国地位有关,更重要的则是因为汉代文化的主流实际上是楚文化。而《史记》、《汉书》中的楚歌以及骚体诗赋等语料颇丰,加之利用数理统计法便可分析这个时期的韵部分合,以此考察可以得出西汉楚方言的韵部特点和声调特点。  相似文献   

12.
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强大、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楚文化在观念层次上的特征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广采博纳的开放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以及狭隘性和短视性等。楚文化对武汉工商文化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负面影响。当代武汉商人要在反省中知其优而去其劣,知其强而去其弱,努力构建具有武汉特色的新型工商文化。  相似文献   

13.
楚语,是楚辞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和楚声、楚地、楚物共同形成了“楚辞属楚”的这一鲜明的地方特色,因而,研究楚辞中的楚语,是楚辞研究中的十分重要的课题。但楚辞中的楚语研究是四者中最薄弱的环节。东汉王逸及宋代洪兴祖为后代的“楚语”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楚语”研究长期停滞不前,直到20世纪初才出现了第一部研究《楚辞》中之“楚语”的专著。姜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与他深厚的学术根基两方面相结合,为20世纪楚语研究做出了超越前人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4.
古楚语和古吴越语在先秦时代是和中原“通语”差异最大的两种方言。而闽语和吴越语的关系尤为密切。莆仙方言为闽语支流之一,其口语中至今尚保留着一批与文献记载相吻合的古吴楚方言词语,它们可作为闽语和古吴楚语有深刻渊源关系的佐证之一。  相似文献   

15.
方言与民俗文化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方言承载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陕北方言以其独特的内涵越来越引起方言研究者的普遍重视。陕北方言中有关婚姻的词汇便蕴含着浓厚的结婚文化、相亲文化、订婚文化和特有的心理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清华简《楚居》为楚人始居地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楚人来自中原的说法,与楚文化“西来说”也存在一定呼应。但由于相关考古资料的缺乏,楚人始居地尚难论定。楚人来源“东方说”存在时代局限性,难以成立,但它指明了楚文化与商文化的密切联系,值得我们重视。《楚居》记叙了季连娶“盘庚之子”妣隹,实际上说的是楚商联姻的情形。而楚人之所以叫“楚”,与先为殷商大臣后为大神的巫咸有关。虽然《楚居》的记述多神话色彩,但其中楚商联姻及巫咸助产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楚文化与商文化的密切关联。楚文化与商文化的关系,在楚文字、《楚辞》等方面也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7.
对过去学者提出的部分战国时期楚方言的阳声韵部的语音特征如东冬合韵、东阳合韵等提出质疑。根据((楚辞》、《老子》等传世文献以及上博楚简、郭店楚简以及部分两周时期青铜器等出土文物的韵文部分并参考西汉辞赋的用韵情况对楚方言的阳声韵部合韵状况进行综合考察,认为元真合韵,耕真合韵,.m尾韵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是楚方言特有的音韵现象。  相似文献   

18.
吴楚文化既指史称“吴头楚尾”之地的区域性文化,亦可指古吴楚之地的长江中下游文化。它们皆包含着极丰厚的吴文化、楚文化及其混融共生的吴楚文化的物质成果和精神积淀。在先秦吴、楚立国前后,吴楚之地即已呈现“吴中有楚、楚中有吴”瑰丽的吴楚文化景观,展示出吴楚文化自有的人文风貌和文化特质,尽管王朝更迭,这种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是不会随着吴、楚灭国而消失的;秦大一统后,尤其两宋以后,吴楚文化充满光辉。因而,我们应以清晰的历史理念和文化自觉,立足于吴楚地域的文明创造,努力开拓吴楚文化研究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19.
秦汉楚方言区文献中的脂微合韵与方音有关,带有楚方言色彩。先秦时期,楚方言里脂微合韵现象较为突出,至东汉,脂微两部发生合并。这种音变现象起初是在方言中发生的,是秦汉时期楚方言、秦晋方言共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