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数字标题乐曲,在我国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中有较多的例子,本文主要以江南丝竹乐曲为例来阐释。所谓"数字标题乐曲"是指乐曲的主体部分或全曲有多少板,根据板数而定称的曲名,例如:《三十六板》(简称《三六板》)、《六十八板》(简称《八板》)、《六十板》(简称《六板》)。"板"为木制轻击乐器,板不表示乐意,一板在有板无眼乐曲中表示一拍,如以4分音符为单位拍,即为1/4拍(俗称《流水板》);在有板有眼乐曲中表示一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我和提琴》并进行歌表演(教材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第八册第二单元《跳起来》)课时安排:1课时教材分析:《我和提琴》这是一首挪威儿童歌曲。D大调,3/8拍,一段体结构,全曲由五个乐句组成。每一乐句都是弱起,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在旋律上完全重复,曲调轻盈跳跃。第三、四两乐旬旋律变化重复,其中出现了含有附点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使得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课本第七课《诗三首》,选了《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三首诗歌。从情感的角度看,三首诗都写了忧。但是,忧的原因却很不相同。释迦牟尼35岁的时候在菩提树下沉思默想七天七夜,总结出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盛。除都受到生老病死的压迫之外,三首诗歌忧的原因分别为:《涉江采芙蓉》是爱别离,即"同心而离居。"《短歌行》是求不得,即"明明如  相似文献   

4.
音乐小常识     
【变奏曲式】Variation form(英)乐曲形式之一。原则为:采用同一主题材料,根据乐曲的发展要求而加以变化重复,形成主题———变奏!———变奏#———变奏$———变奏%……的曲式结构,称“变奏曲式”。第一部分主题,是全曲音乐形象的基础,其他各部分都是这一音乐形象的进一步发展。民族民间音乐和说唱音乐中用得较多。如笛子曲《喜相逢》、琵琶曲《夕阳箫鼓》以及民族器乐合奏曲《十六板》  相似文献   

5.
《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这是贝多芬早期(维也纳时期)的作品,该作品从规模上算不上宏篇巨著,技巧上难度不大,但却以巧妙的构思、生动的形象、鲜明的个性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月光》这个名称不是作者定的,贝多芬曾把它定为《升C小调钢琴幻想奏鸣曲》(op27-2),后来,德国诗人,评论家莱尔什塔勒听了这部作品后说:“乐曲使他联想起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于是“月光”便成为这支曲子的曲名了,这个曲名虽不是作者主要描写  相似文献   

6.
《离骚》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这篇杰出的抒情长诗通过它的特殊的艺术形式集中地塑造了诗人屈原自己的形象:热爱祖国,同情人民,有高尚的品格,坚持远大的政治理想。无论就思想内容,还是就表现形式说,《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广泛的。和《诗经》比起来,《离骚》的句法是很特殊的。《诗经》里的诗,句子都很短,大都为四言诗,而《离骚》为了加强句子的表现力量,突破了四言诗的定格,句子长了起来,而且散文化。《离骚》三百七十二句,以六言为主体(278句),杂以五言(28句)、七言(55句)、八言(10句)、九言(1句),而绝大多数的句子都有一个虚词。有“之”  相似文献   

7.
乐曲形式之一。原则为:采用统一主题材料,根据乐曲的发展要求而加以变化重复,形成主题——变奏1——变奏2——变奏3——变奏4……的曲式结构,称“变奏曲式”。第一部分主题,是全曲音乐形象的基础,其他各部分都是这一音乐形象的进一步发展。民族民间音乐和说唱音乐中用得较多。如笛子《喜相逢》、琵琶曲《夕阳箫鼓》以及民族器乐合奏曲《十六板》等都属这种曲式结构。  相似文献   

8.
课型:歌唱课年级:三年级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恰利利恰利》及进行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教材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开心里个来》)。教材分析:歌曲《恰利利恰利》共5句,前四句以"X XX XX XX X"节奏型贯穿全曲,第五乐句是以轮唱形式的合唱,第一声部先唱,第二声部是第一声部节奏的浓缩与模仿,好似回声的效果,表现了印尼农家人愉快耕种的场景。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的《琵琶行》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即我们所说的琵琶曲,是艺人曲折、复杂感情的表现。琵琶曲共二十二句,我们可以作一个分解。一至六句,是全曲之序。“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下子就把音乐要表达的“情”点出来了。接下来四句,道出“情”之所在。琵琶女当年狂欢极乐,而今独守空船,耳听荻花瑟瑟,身伴江头寒月,回首往事无限惆怅,因而曲调的感情是凄凉的,悲苦的。七至十二句,是全曲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10.
王琳 《儿童音乐》2007,(6):72-79
主题:《玩具兵进行曲》(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正文:【教学内容分析】《玩具兵进行曲》又称《玩具兵的游行》。全曲共长4分钟。由德国作曲家耶塞耳  相似文献   

11.
《史记》之名,非迁书原名也。其见于《汉书》者,《艺文志》述刘歆《七略》称“《太史公》百三十篇”,《杨恽传》谓之《大史公记》,应劭《风俗通》(卷一、卷六)同。《宣元六王传》谓之《太史公书》,斑彪《略论》、王充《论衡》同。而《风俗通》(卷二)时或称《太史记》。是知两汉时并未有名迁书为《史记》者。本书中“史记”之名凡。八见:(一)  相似文献   

12.
<正>课型:欣赏课年级:四年级教学内容:欣赏《火车托卡塔》(教材选自人音版第八册第八单元《向往》)教材分析:《火车托卡塔》创作于1997年,修改于1999年,由刘湲作曲,是为香港回归而作的作品。该作品运用了西方的创作体裁“托卡塔”,又以歌手罗大佑的歌曲《飞车》作为基本素材,通过闪电般的速度、绚丽的技巧以及中国现代城市民谣元素的运用,刻画出七十年代后期以香港为聚焦点的中国风貌,像一列飞驰的火车快速腾飞。乐曲共分为三个部分、两个主题,全曲建立在一个模仿火车行进的音型上,可以形象地听到火车的鸣笛、两车相汇、车轮滚动声以及火车飞驰而带出的风啸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相似文献   

13.
《大荒经》与《山海经》的关系是正确理解传本《山海经》结构的关键所在,它们实际上是源与流的关系:《大荒经》早于《山海经》,其内容是对商代某象征天圆地方原始宇宙观的神秘主义建筑之结构及其壁画内容的记录与描述.《山海经》晚于《大荒经》,内容属于东周时代颛项后裔的东西,与长期困惑史学界的"怪物"、象征天圆地方的神秘主义建筑--明堂相关;所谓的四海指明堂中那圈象征性的圜水,根本与所谓"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民族观无关;而海外也不是通常所指的远国异人,其文内就非常明确地表示其地理范畴是"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也就是说指人类生活的范围;其内容就是天文(日月、星辰、四时、太岁)的运行与"神灵"的世界(生死与情状),理解明白其"道"的只有"圣人",本义是说一种形而上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能有节奏地朗读歌词,读出二拍子的强弱,感受歌曲宁静而平和的气氛。2.感受和认识“X”、“X—”,识别其不同的形状和时值。3.通过配乐朗诵、歌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对乐曲的表现能力,体会同伴之间合作所带来的乐趣。教学内容:1.唱《闪烁的小星》。2.认X、X—。3.表演《闪烁的小星》。教材分析:《闪烁的小星》是一首流传于世界各地的英国儿童歌曲,由一个具有三段体点的乐段组成。全曲除了个别地方使用五度跳进外,其余的旋律进行均为级进,因此显得宁静而平衡。全曲只用了六个不同的音,且都在…  相似文献   

15.
《白鹅》(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开宗明义,一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承上启下,直入主题。尤其是吃相,作者浓墨重彩,铺陈开来,把白鹅的三眼一板,架子十足写得活灵活现!  相似文献   

16.
课型:以歌唱教学为主的综合课年级:三年级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放牛山歌》(选自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第四课《放牧》)教材分析:《放牛山歌》是一首以乡村题材为内容的四川民歌。歌词简练、朴实,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曲调欢快、活泼,表现了乡村牧童放牧时的愉快情景。全曲以"6、1、2"三个音为轴心,贯穿全曲,具有山歌高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十面埋伏》简称“十面”,最早见于《华秋萍曲谱》.但该谱版本不尽相同,但形式大致相同.全曲描写楚汉相争这一历史时期背景,选择了最有代表意义的垓下之战的场面,成功地展现出古代战场上激烈的场景.全曲气势宏大,把千军万马古战场打斗的场面描绘的有声有色,让人感到如在其境当中.刘德海老师近年来不断探索琵琶指法的创新,积极开拓琵琶乐曲创作的新思路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曾改编过多首乐曲,例如:《浏阳河》、《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经典乐曲.  相似文献   

18.
《白鹅》(人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上册)开宗明义,一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承上启下,直入主题。尤其是吃相,作者浓墨重彩,铺陈开来,把白鹅的三眼一板、架子十足写得活灵活现!  相似文献   

19.
《九歌》本是古代原有的乐歌名,《离骚》、《天问》、《山海经》都曾提过: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离骚》)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日以媮乐。(《离骚》) 启棘宾商,《九辩》《九歌》。(《天问》) 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山海经:大荒西经》) 这些诚然是神话、传说,并非信史;但也足以说明古说相传《九歌》是出自夏代,是从天上取来的,能“奏”的、“乐”人的乐曲。它是否出于夏代虽不一定,但远在屈原以前就有过《九歌》这一较古的乐曲,则是没有疑义的。  相似文献   

20.
"核心音调"是指一个在听觉上具有可识别性的短小旋律片段,在乐曲中以原型、加花、节奏的扩张收缩等形式贯穿于全曲。在民族乐曲中,"核心音调"是旋律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法。文章以刘天华的二胡曲《月夜》、《除夜小唱》和《苦闷之讴》为研究对象,就其中核心音调的运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