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直觉的道德判断,或谓之道德直觉,即道德主体在意会道德概念、价值规范等理性认知与厚积道德经验、伦理实践等道德图式的基础上,经由道德隐喻、虚拟移情等,对某一具体道德情境内蕴的伦理关系做出瞬时间、自动化、隐逻辑的把握与评价的一种道德认识范型与价值判断选择能力。《生活与哲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一节教学中,尝试借由价值比较、鉴别与选择过程的体验、价值判断、选择与践行冲突实例的剖析等施以"隐逻辑"的思想政治课"无意识"德育:建构"道德图式",厚积基于意象观照的直觉敏感;基于决断"隐逻辑",促发直觉抉择的"无意识"驱动。  相似文献   

2.
政治伦理是政治文明的核心要义,具有独特的理论旨趣,它不仅要对政治生活作出事实和价值性判断,而且具有实践性品格,政治伦理功能的发挥需要政治伦理的合理架构,学界已有的政治价值理念、政治制度伦理、政治组织伦理和政治行为主体伦理架构,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涵盖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3.
当代道德教育向关注人的生命意义与生存境遇的生活世界回归,是生活的呼唤.生活对道德生长具有本体论意义,道德与生活须臾不可分离,它为了人的美好生活而存在,为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提供价值参考.道德教育需要理解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直面现实生活的道德困惑,在生活实践中获得道德体验,从工作伦理走向对话伦理,并坚持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伦理和道德是两个使用频率很高但又常常被混淆的概念。伦理指人际互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而道德则是个体对天道、人道及所处社会倡导的价值标准、伦理规范的洞察、领悟和践行。动词性的道德才能真正彰显其本质特征。伦理和道德既相互区别又有密切关联。伦理学和道德学应是高度相关的两个学科。  相似文献   

5.
文学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为人生的艺术,是特定时代人们的道德生活、伦理价值观的审美表现。但是当前的文学理论教学整体上较为忽略对文学伦理精神的关注,缺乏对文学理论、文学知识的价值伦理角度的阐释以及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强化文学伦理本位是文学理论教材体系改革的内在要求。同时需要关注媒介文学的伦理问题,强调文学主体的意义承担、责任意识和审美价值的道德评判尺度,这也是当下文学理论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正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而道德关系到人们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体育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的构建需要进行价值判断,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这些都要求体育教学要按照符合伦理的方式进行,因此需要对体育教学进行伦理学的审视。体育教学伦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不同历史时期体育教学伦理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活动都要进行价值判断,必然要受到各种规范的规约。本文将具体谈谈基于伦  相似文献   

7.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学好知识和技能,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一些伦理问题和道德困惑也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网扰。因此,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伦理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分析现实伦理问题的水平和进行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的能力,同样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当代道德教育向关注人的生命意义与生存境遇的生活世界回归,是生活的呼唤。生活对道德生长具有本体论意义,道德与生活须臾不可分离,它为了人的美好生活而存在,为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提供价值参考。道德教育需要理解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直面现实生活的道德困惑,在生活实践中获得道德体验,从工作伦理走向对话伦理,并坚持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9.
德性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之间的论战使得道德教育一直徘徊于德性至善的高标与伦理规范的底线之间,不知何去何从。从社会存在的层面来看,德性与规范都是构成道德存在的基本要素,规范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尽的义务和人际间善意的约定,德性则是不可强求的个人选择。从规范到德性的发展过程是道德价值逐次提升的过程。学校道德教育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不同阶段和时期分别予以相应的道德教育内容,使学生逐步成为能够自由、理性地践行道德的公民。  相似文献   

10.
人际信用的伦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之间的交往是以某种物质的或精神的需要的满足为目的的,而交往能否成功不仅仅取决于需要的一致或是否结果能否双赢,还进一步取决于人际的共同的价值判断和情感融合。信用是人际交往的重要价值关系,讲信用是人际交往成功的最低要求。人际信用的伦理意义包括信用的伦理要求以及信用对个体和社会的存在价值纬度。人际信用在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也面临着挑战和实现的障碍,这同样需要从伦理道德的层次进行反思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