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二战以后,德、日两国对二战历史的态度迥然不同,前者谢罪赔偿,对战争的罪责和历史教训做深刻反省;后者却歪曲历史事实,为军国主义招魂。德国和日本对二战形成绝然不同的历史态度,这与二者政治体制、宗教信仰和外交政策等方面不同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面对在二战中的罪行──德、日反差大王以资德国和日本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对全世界人民和人类历史犯下了弥天大罪。但战后两国对其罪行所持的态度却迥然不问。德国认罪诚恳.赔偿认真。并把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如实写进教科书,用以教育下一代,日本则相反。战后5...  相似文献   

3.
作为二战的战争的挑起国和战败国,德国和日本在认识历史问题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德国政府和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他们真诚的道歉和持久的对战争的悔过。而相比起来,日本从天皇到政要竭力否认战争的事实,甚至歪曲历史,美化侵略,深深伤害了亚洲受其侵略过的国家的人民的感情。两国何以出现实全不同的认罪态度,原因有受战胜国的影响,战败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本国的国民性以及政府态度政策方面。  相似文献   

4.
德国和日本对各自发动侵略战争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有重大不同。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有:盟国对两国不同的占领政策和战后处理;受害者对德日两国不同的态度;两国面临的地缘因素不同;对右翼思想和右翼势力的清除程度不同;不同的历史教育;不同的宗教和文化因素等。  相似文献   

5.
日本与德国同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也同是这场战争的战败国。但战争结束后,日本与德国在对待历史罪行方面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这种不同态度在世界人民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格外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6.
二战以后,德国反省其侵略历史,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融入欧洲,在建立“欧洲大厦”的宏伟目标中起到了“发动机”作用。但是,日本却一直在否定甚至美化其侵略历史,与邻国摩擦不断,自绝于亚洲之外。文章从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造成德国和日本对侵略战争不同认识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灾难,也把本民族推进了覆灭的深渊。德国积极主动从思想上、行动上认真反省历史,纠正错误,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日本则持消极态度,极力掩盖历史真相,蒙蔽民众,在违背道德和良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两国反省侵略历史的相反态度,是由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决定的。本文从两国的差异性比较和原因分析的角度出发,使我们看清了日本的本来面目,对其军国主义死灰复燃要时刻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8.
德日两国历史课程标准对“二战”的起因、经过、结果和战争责任四个方面的叙述均迥然有别,表明两国对“二战”反省态度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与其国家认同建构的策略有关。德国推行以宪政爱国主义为基础的国家认同,宪政爱国主义要求与专制独裁制度决裂、维护民主宪政价值观,这在德国教育文件和历史课程标准中均得以体现。日本推行混合式的国家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形成张力,国家认同建构进退失据,导致日本学习指导要领对“二战”的相关叙述闪烁其词。  相似文献   

9.
德日的战争赔偿与战争反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和日本作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国家,有义务给造成巨大损失和灾难的被侵略国提供战争赔偿。但德、日两国由于一系列国际和国内的原因,在战争赔偿问题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导致两国政府及国民对战争的反省和认识出现了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了解一点世界历史的人都会清楚日本和德国同为战败国 ,但两国对待这场给许多国家、千万个家庭带来灾难的战争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日本不惜伤害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 ,胆敢否认历史事实 ,右翼势力愈发猖獗的原因和社会基础何在 ?这是战后 50多年来日本军国主义、民族主义、右翼保守主义揉合的结果。一、军国主义遗毒影响二战结束 ,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希特勒自杀 ,纳粹政权崩溃 ,德国被盟军远征军和苏联最高统帅部一分为二 ,从根本上铲除了侵略的政权机关。而日本则在保留天皇制的条件下接受从波茨坦公告宣布投降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94 8年对 …  相似文献   

11.
历史是一面镜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重视它关系重大。抗战胜利60年了,我们该纪念什么?大道理不用多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纪念抗战胜利,缅怀先烈,进行爱国爱和平教育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从那场战争中汲取教训,懂得自己所应负的历史责任,以进一步凝聚民族力量,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德国和日本同为二战轴心国,然而战后,对于那段最黑暗的人类历史,德日两国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德日态度反差强烈在德国柏林市中心繁华区的一块草坪上,书写着:“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恐怖之地:奥斯威辛集中营、布痕瓦尔德集中营……  相似文献   

12.
大化革新和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大化革新使日本在奴隶制社会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文化,跳跃式地进入了封建社会.明治维新使日本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一跃而为亚洲的强国,并对中国社会有所触动.这是中日关系史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事件.日本之所以能使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是与中日两国的交往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3.
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世界各地纷纷举行各种活动。德国政要利用这一机会,在各种场合向纳粹暴行的受害者和侵略战争的受害国认罪忏悔,发誓决不允许历史重演。但另—个侵略战争的发动国日本却对自己所犯罪行和给亚洲国家人民带来的苦难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日本没有举行任何纪念活动,日本领导人没有任何表态,官方也没有发表任何评论,联大召开特别会议,日本媒体也只字未提。  相似文献   

14.
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同为侵略国、战败国,但战后两国在对待侵略战争罪责问题上的态度却有天壤之别,形成了鲜明对照。一、战胜国对德日的占领方式不同决定了对两国法西斯清算的彻底性不同  相似文献   

15.
德国和日本对侵略战争态度迥异的原因比较徐德荣,向冬梅德国和日本都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但是,战后50年来两国政府对二战的态度却迥然不同。德国直面历史,不回避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过,不推卸战争责任。日本则犹抱琵琶半遮面,一直未正视侵略战争的历史,至多...  相似文献   

16.
20 0 1年 8月 1 3日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执意参拜了意味着否定日本过去侵略战争历史的靖国神社。小泉内阁的成员和包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在内的 1 90名议员 ,也在日本战败 5 6周年的 8月 1 5日 ,集体参拜了靖国神社。这严重伤害了曾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各国人民的感情 ,特别是亚洲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 ,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不满。众所周知 ,日本与德国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挑起国 ,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对于这段罪恶历史的反省 ,两国相差甚远。在二战后的 5 0多年里 ,德国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真实地洗刷着自己的罪恶 ,不让历史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终身学习体系建构的不断深入,日本在终身学习体系机构、法律、政策以及目标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中国和日本同属于儒教文化圈,两国在历史与文化方面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汲取日本终身学习体系建构过程中的问题和教训,对于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1800年以前的日本以中国为师,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深受中国影响.然而1840年的鸦片战争炮声没有将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从“天朝大国,万邦来朝”的酣梦中震醒,却使日本的武士阶级从中接受了教训.此后日本改变了学习对象,通过学习西方,进行了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明治维新”.日本自从搭上了资本主义的未班车后,即疯狂向外侵略.首先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打败了昔日的老师;  相似文献   

19.
德国和日本作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国家,在战争赔偿问题上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德国认真、积极,日本推诿、消极,甚至拒绝赔偿。两国在战争赔偿问题上表现迥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两国所承受的来自占领国的压力不同;两国在美国罗织的遏制共产主义的防护网上所处位置和所起作用不同;德国有来自苏联以及犹太民族和以色列的强大压力,日本则没有;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其目标不同;两国政府及国民对战争反省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20.
西方五国职业教育立法的主要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日本五国有悠久的职业教育立法历史,成效卓著.五国由于民族传统、法律文化、国家体制等不同,职业教育立法各有特色,但以法律作为规范、保障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手段,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对五国职业教育立法的共性进行考察,将有益于我国职业教育立法存利去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