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存在句(NP1+V着+NP2)表示"某处存在某人或某物",句尾的存在主体(NP2)在句法结构上常常是一些表示无定性的数量短语、专有名词①、光杆名词、名词性短语或少数抽象名词或短语,但是不能省略或不出现。以谓语动词(VP)为中心,探讨不同的谓语动词和存在主体之间不同的结构形式、语义关系以及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2.
汉语"NP1有NP2"结构("有"字句)的基本语义是表示领属和存在.在实际英译的时候,表示领属并不总是译成have,表示存在也不是都译成"there be".大量语料表明,对"NP1有NP2"结构的翻译必须要结合英汉语的特点、根据英汉语法要求以及具体语境灵活处理.探讨"NP1有NP2"结构特殊翻译情况的规律对于这个结构的英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下研究"给"字结构"NP1+V+给+NP2+NP3"的象征关系发现,"给"字结构"NP1+V+给+NP2+NP3"和其语义结构"施事+动作+与事+受事"之间的象征关系是通过"自主/依存联结"实现的.运用"新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分析了"NP1+V+给+NP2+NP3"的语义合成过程,以期对其语义建构机制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正>在交际话语中,"V+了+NP1+NP2"句式中的NP如1果是人称代词的话,可以有实指和虚指两种情况,如:"睡了他三天三夜",这里的"他"就是虚指的,本文研究的句式是在NP是实指的情况下进行的1,为了方便,在此处的NP一律用1"他"来代替,且NP与1NP具有领属2关系。  相似文献   

5.
蔡莉 《语文知识》2012,(3):36-38
句式NP1+V2+NP2中部分中心语为体词性短语NP2可以分裂移位到句首,部分则不能。文章从V2的语义特征和NP2的內部语义关系考察分裂移位的相关因素。分析认为当V2所在的句型与NP1+V2+NP2相符,NP2是以体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且语义类型均为受事和中性宾语时NP1+V2+NP2能进行分裂移位。此时,NP2內部结构还具有如下特征:NP2为限定性或描述性语义关系且中心语为实体名词,修饰语均对中心语有分类的区别性特征。最后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角度对分裂前后句式变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NP1是动作的涉事,一般为定指性成分;在相同的连动动作链上,NP1的可控自由度从大到小依次是:无生可移空间实体>无生定位空间实体(有生空间实体)>抽象实体。NP2是动作的施事,一般也为定指性成分。  相似文献   

7.
NP1NP2地VP作为一种构式有其存在的理据性,该构式具有表达主观量这一基本构式义,在表达主观量时主要表达的是主观大量义,极少数表达的是主观小量义,还有一些需结合语境才能判断。进入该构式的多项式NP具有以下特征:绝大多数以2+2式节律出现;其语序安排体现量的特征;是构式义实现的必要条件;必须是相同义位的组合。地的隐现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多项式NP组合的临时性的强弱;多项式NP是否是VP的论元成分;整个构式的韵律需求;VP是否具有复杂形式。进入该构式的VP的核心动词主要是动作动词和使令动词,且VP主要以复杂形式出现;VP与多项式NP之间存在有界/无界的匹配原则。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的"(N) V得 NP VP"句在语义平面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文章将从"(N) V得 NP VP"句的基本语义结构、"(N) V得 NP VP"句各部分的语义关系、"(N) V得 NP VP"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对这类句式作一语义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项娟 《现代语文》2016,(4):72-74
"NP_1的NP_2+V得R"句式是一类特殊的汉语句式,近年来成为语法学界热议的句式之一。人们通常将"NP_1的NP_2"称为准定语或者伪定语结构,并从生成语法角度和认知语法角度对此类句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从构式语法的研究视角对此类句式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发现,准定语句式"NP_1的NP_2+V得R"具有固定的句法形式,但是语义内容不同。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对准定语句式"NP_1的NP_2+V得R"的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以期对这一句式各组成成分的句法特征,语义特征及该句式特有的构式意义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0.
基于"潜在歧义论"观点,现代汉语中"NP+自己+VP"结构是一种潜在歧义结构。从运用义项和语义特征理论角度分析,"自己"在"NP+自己+VP"结构的主谓句中的语义指向有前指主语NP和后指谓语VP两种可能,"NP+自己+VP"结构在实例化为具体语句时,因动词V蕴含的语义特征有[+单方主体]、[-单方主体]之别,从而影响着"自己"的语义指向归属。  相似文献   

11.
“净 [是] NP”结构入句后,“净”前话题性成分(TP)与“净”后名词性短语(NP)受多种句法条件的限制,如TP一般要求是复数性语词,表处所、时间等的TP一般不能承前省略,TP一般不能是单音节,NP一般是表示人或事物的,NP一般是复杂性成分,NP中不能含有表确定数量的限定成分。文章还讨论了TP与NP之间的语义关系类型。  相似文献   

12.
王巍 《现代语文》2014,(4):87-90
汉语中的一些特殊句型,因其复杂的句法表现和内部结构而值得研究探讨。本文在乔姆斯基最简方案框架下,研究"对"字句中"NP1+对NP2+VP"句型的句法结构,并对其生成方式进行推导,揭示其内部结构间的语法关系以及具体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从语义角色、生命度、有定无定等方面对洪江(黔城)方言被动句中的主要成分NP1、NP2、NP3以及VP的语义性质进行了分析.NP1语义角色复杂,不能仅用动词的受事来概括,而应该是一个被动句式的受影响论元;NP2也不能仅用动词的施事来概括,而应该是一个被动句式的致使者论元;"着""把"套用句中"把"后宾语NP3因本身的受处置意义以及与主语NP1的密切关系,也应该用句式论元中的受影响论元来概括比较合理;VP既可以是单个动核,也可以是多个动核.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的"什么"具有指别、指量两种功能,前者出现于疑问句、肯定句与否定句中,后者只出现于否定句(没(V)+什么NP、没什么NP+V)中,NP的语义范畴特征对"什么"的量化意义起激发或抑制作用。因此,指别是"什么"的基本功能,其指量意义的产生源于此。从本质上来讲,无论指别还是指量,"什么"的功能都是用来提升其后NP的指别度,引起听话人注意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句式"NP1+V1+NP2"的偏误分析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文章将讨论的范围限定在谓语为一价动词的句式中进行。从语内干扰,语际干扰,句式本身变换特点等方面探讨了产生偏误的原因,尤其对句式本身的变换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我们对句式"NP1+V1+NP2"的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基本结构为NP1+BE+NP2的同义反复结构,研究发现同义反复的意义推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涉及NP2意义与功能的变化,其工作机制为转喻—隐喻连续体。意义上,转喻的"视角化"使NP1实现动态的语义选择;功能上,范畴隐喻使NP2完成跨范畴映射,可以充当形容词角色。  相似文献   

17.
兼语句中兼语动词V1是非终结性的三价动词,V1与补事VP2构成跨越句法层次的、连续的语义关系,具有“无界”倾向,这与“了”的强制性“有界”形式要求不相容,因此“V1+了”不合法。“V1+了”要求兼语NP2必须是受数量词语等修饰的“有界”概念,这使“了”具有了详细说明情状(包括其中的过程与事物)的功能,使VP1、NP2成为兼语句的语义焦点。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介宾结构"往+NP"①既可以位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以位于动词后作补语.一般来说,语法形式和语义结构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往+NP"作补语和作状语时在语义上的差异有三点:叙述者立足点不同,凸显的语义焦点不同,NP的语义角色不同.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两方面探讨了现代汉语中"关系NP 时量 了"口语结构的特点:(1)"关系NP 时量 了"口语结构内部各组成成分的性质和特点;(2)"关系NP 时量 了"口语结构的整体意义、句法、语用特点和功能.  相似文献   

20.
"问"的双宾语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步骤来分析。第一步,表问询对象的名称性成分逐渐取得了"问"的宾语位置,"问 于 NP1"变为"问 NP1"。这样,"问"就拥有了两种语义类型的宾语——对象宾语和内容宾语。第二步,"问 NP2 NP1"和"问 NP1 NP2"的竞争,汉语历史地选择了后者作为它的双宾语结构,"问"从一个二价动词变为三价动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