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森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1):169-171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女性文学的真正源头,它标志着其女性意识的觉醒.然而,由于受传统意识的限制,20世纪20年代女性文学呈现出觉醒与迷茫、反叛与皈依、希望与失望并存的独特现象.本文试图探求这一景观及其现象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学的女性主义教学法强调以社会性别的视角和立场作为基本教学方法,还原古代社会女性的文学书写状况,修正过去那种忽视女性经历和女性经验的理论,最终形成比较系统的、主要以文学形式来描绘的关于女性的实践生活和心灵发展的历史。对唐宋时期女性文学书写的教学应在基础资料和文学史实的澄清、女性作家作品的“特质”、女性文学书写的定位以及女性文学书写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等四个方面贯彻女性主义的教学法。  相似文献   

3.
奥斯丁与英国女性文学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论述了英国女性文学的形成,说明了18世纪以前英国女性文学未兴起的主要原因,指出真正让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不再成为配角,使她们从美的幻想中走出来融入现实社会,从“假”人变成“真”人的英国女作家当属简·奥斯丁。她的《傲慢与偏见》标志着英国女性文学的形成。书中的伊丽莎白聪明机智,既有人格的尊严,不卑不亢,又有温柔女性的特点,是理想女性的化身。她不同于传统女性,但又不是女权主义者。书中更具有女性意识的应是贝内特太太,借她的嘴奥斯丁遣责了社会对女性的各种不平等,发泄了内心的愤怒。 英国女性文学是在英国妇女受压迫的悲壮、曲折的历史中形成的,一旦形成,便蓬勃旺盛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女性文学"的界定依据应为是否具有女性主体意识.因此,女性文学专指女作家创作的体现自觉而成熟的女性意识的反映女性生活、情感与体验的现代文本.女性文学在新时期主要是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学中"人"的意识的自学以及女权主义理论的引进和本土女性文学批评的活跃而产生并逐渐形成高潮.新时期女性文学所走过的是由"人"的自觉到"女人"的自觉与强化.成熟的女性文学应该纳入人学理论框架中去思考与创作,它所提供的应该是女性自身和人类的双重信息,性别意识淡化与超越应该是女性文学的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5.
在泰州地域文化史上,清代的女性文学曾繁荣一时.清代泰州女性文人人数众多,创作成就显著.他们中大多数出身本地区文化世家,而家族化也因此成为清代泰州女性文学繁荣的最主要的原因与最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文明古国,封建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作为封建文学中的特殊群体,女性是研究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文中,笔者从贤妻良母形象、妒妇形象以及痴情形象三个方面对封建文学中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从中了解到了封建文学中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清代,泰州地区女性文学出现了较为繁荣的局面.本文试以此现象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基础、文化背景、家庭出身等方面分析女性文学兴盛的原因,从而考察泰州女性文人在清代的社会地位,并对这一文化现象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女性旅行文学成为华文文学中的一抹亮色,但在海峡两岸却表现出不同的创作风貌.钟文音、陈玉慧等在文坛举足轻重的女作家的旅行文学创作为台湾文坛增添了新的风气.相较而言,大陆方面女性旅行书写仍停留在小众范围,上海女作家陈丹燕的旅行书写较为成熟,具有代表性.本文拟从两岸女性旅行文学的代表作家陈玉慧与陈丹燕入手,分析两岸视阈下女性旅行文学创作的差异性,并探寻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从而更好地照见当代两岸文学中对同一议题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9.
女性历来是文学关注的对象。无论是中国文学(不包括当代文学),还是西方文学,都塑造了灿若星河的女性形象。而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婚姻爱情生活又往往是着墨较多的一个侧面。将中西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群体加以对比,就会发现二者对待婚姻爱情的态度有着许多明显的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规定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影响着女性的抉择和作家的倾向,从而最终形成文学形象的不同特质。本文仅就中西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对待婚姻爱情的不同态度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曹丹 《天中学刊》2004,19(3):83-85
川端康成擅长描写女性,也喜欢表现女性,他继承日本古代的人与自然合一之文学传统,通过写自然展示女性,通过写女性感受自然.女性美与自然美融合,形成川端笔下的女性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11.
湖南独特的风情物性和人文精神,造就了湖南文学鲜明的地域色彩。展示民生的人生轨迹、演绎民情的变幻风云、叹咏民俗的眷情恋歌、泼染民品的水墨丹青,是新时期湖南文学最显著的地域特色。湖南文学地域特色形成的原因,一是湘楚文化内蕴的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精神动力,二是近现代形成的经世致用、指划天下的湘学士风,三是湖南独有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血脉的濡养,四是屈原楚辞所开启的激越奔放、浪漫热情的文学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2.
路遥小说塑造了当代文学史中经典的女性群像,但作为文学重要母题的母爱叙事几乎处于“空白”,叙述中即使有母亲在场也处于“失语”状态。一方面作家客观地再现了当时社会女性的真实处境,另一方面也是作家成长经历中缺失的母爱体验使然。作家笔下尖酸刻薄的城里母亲形象和宽厚朴实的农村母亲形象的塑造及作家的情感倾向是受到乡土情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女作家创作有着一些相似的创作动机和意图,形成了女性与自我、女性与爱情、女性与社会女性与命运等较为固定的创作母题,并附丽了中国化的浓重色彩。  相似文献   

14.
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从中学生体能素质审视家庭对学生“三高”形成的影响,即:龋齿率高、近视率高、肥胖率高.调查研究发现,现在中学生体质正在逐渐下降,引起这一下降的原因有很多,通过研究发现:家庭是中学生的“三高”的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体质,重视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5.
英国与法国在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其艺术上又各自呈现出鲜明的特色。本文运用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的文学批评理论,以中法两部以女性为聚焦点的小说《简·爱》和《包法利夫人》的对比为例,采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来挖掘英法现实主义文学的异同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6.
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特有的几种委婉表达方式,可窥探传统男性心理和性格的嬗变以及对社会传统的影响。男性作者假托女性身份表达某些情感时,也是雄性心理和性格的弱化,延及至今,是当前社会阴盛阳衰的原因之一。同时,在塑造女性角色时,男性作者缺乏足够的揣摩,而是简单地将女性角色物化、道具化,这就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受其误导。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学史上的一桩历史公案——梁实秋与鲁迅之争,主要集中在人性、翻译等四个方面。导致这场争论的原因主要有三:自由主义艺思想和无产阶级艺思想的碰撞;留学英美作家群与留日作家群化观念、审美情趣的差异;大革命失败后特殊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8.
同为“没女”,不同命运——简·爱和苔丝人物形象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现代“没女”现象为切入点,重新审视19世纪英国文学中简·爱和苔互两位女性形象,试图从性格气质、爱情观念、反抗方式、作家创作心理等四个方面的差异,来诠释简·爱和苔丝同为“没女”而命运迥异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considers the reasons why so few male student teachers are entering the special education sector. This comes as recent statistics reveal that the percentage of male teaching staff in special education in Northern Ireland is much lower than in England. The article first critically considers the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on mal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entering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The study then examines the opinions of the post‐primary student cohort at one major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in Northern Ireland and contrasts male and female responses in terms of students’ confidence in their knowledge of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and their relative willingness to consider specialising in this area. The study reveal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ohort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perceptions, and through individual interviews it explores further the reasons why male students are reluctant to specialise in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古代城市文学成形之作的汉代京都大赋,审美内涵存在明显的文化缺失。作家将城市之美物体化,普遍显示出重物轻人的审美取向,堪称城市灵魂的城市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多被忽略。同时,作家外在于对象、物我分离的现象十分突出。而导致这种缺失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农耕文化精神的影响,汉代作家普遍缺少自觉的城市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