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以内加减法的简单应用题”教学纪实礼县实验小学田巧云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解答“求两个加数的和”和“求另一个加数”的应用题,初步理解这两种应用题之间的联系;(2)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及比较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解答“求两个加数的和”和“求另...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12页的例4、例5,是一年级第一次出现的“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的减法文字应用题。它对学生巩固和灵活运用“求两个数的和”用加法计算;“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计算;掌握加减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进一步学习应用题知识,起着打基础的重要作用,因此,应精心设计好这一课的教学。本教材尽管是第一次出现“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文字应用题,但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已做了伏笔:在十几减8之后,安排了图画应用题例5及做一做,在习题三中又安排了半图半文字的应用题,为过渡到文字应用题做了准备。从学生…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12页的例4、例5,是一年级第一次出现的“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的减法文字应用题。它对学生巩固和灵活运用“求两个数的和”用加法计算;“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计算;掌握加减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进一步学习应用题知识,起着打基础的重要作用,因此,应精心设计好这一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第二册安排了求另一个加数和比较两数多少的两类加减法应用题。这些应用题都是结合计算出现的,且注意与加减法适当配合,根据数量关系和推理的难易以及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分段出现。同时辅之以补充条件、问题,其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应用题的结构,掌握其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初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时,要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第二册加减法应用题的编排特点是:结合计算,根据数量关系和推理的难易,按照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分组出现。因此,在总复习时,教师要重点帮助学生弄清加减法应用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第三册学习解答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和两步应用题做必要的准备。本册加减法应用题的两种类型有以下特征。1.数量关系的分析是通过操作、直观演示和相互比较,获得表象的认识。2.每一类应用题都是结合加减法的计算逐步出现,循序渐进,第一类,在口算加减法中出现求两数相差…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材第二册中的应用题,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给应用题补充问题和条件;另一个是出现了“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和“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另外,到本册为止,各种类型的加减法简单应用题基本上都出现了.因此,综合整理全面提高学生解答加减应用题的能力,应是教学任务之一.从教材看,尽管内容各有不同,但都以掌握数量关系为训练主线贯穿始终.因而,在教学中要以应用题结构和数量关系为核心,帮助学生构建加减法简单应用题的整体认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题的能力.我们认为采用以下的措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1.通过补充问题和条件帮助学生进一步  相似文献   

7.
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部编六年制第一册教材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单元的复习,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整理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规律,寻求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初步理解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记忆的方法,从而能熟练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通过复习,使学生不但掌握表格式应用题的结构,能正确解答求和、求剩余的表格式应用题,而且能学会口头表述简单加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8.
初入学的儿童,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学完五种简单应用题:求和的加法题、求剩余的减法题: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减法题、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题以及等分除法题.这五种题目,是学生进一步学解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因此,简单应用题的复习课,应通过精心设计习题,使儿童透彻理解各种数学概念,真正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思路和解法,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解答复合应用题作好铺垫.  相似文献   

9.
分数应用题在应用题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解答分数应用题过程中 ,学生往往习惯于用算术方法解 ,用算术法解答需注重几个环节 ,而学生在这几个环节上注意不够 ,不是出现乘除法混淆 ,就是出现加减法混淆。为避免或减少诸如此类问题的发生 ,在做题中应注意下面二点。一、从单位“1”入手 ,单位“1”是“分水岭”解答分数应用题 ,应从单位“1”入手 ,搞清单位“1”是谁 ,求的是不是单位“1”,从而确定用乘法计算还是用除法计算。1 .求单位“1”用除法。例 1 .一个城市去年造林 1 2 60公顷 ,超过计划造林的15 。去年计划造林多少公顷 ?(分析 :“…  相似文献   

10.
简单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简单应用题的教学要使学生深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四则运算知识解决最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习复合应用题打下基础。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配合10以内和20以内的加减法,要求学生解答求总数,求剩余数和求一  相似文献   

11.
启发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的关键。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本第四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这个单元中,在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这类应用题时,教材安排了一些“多几”用减、“少几”用加的例题和习题,但这种利用间接叙述形式的题目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要独立解答,难度比较大。由于分析问题的能力所限,学生在解答这类问题时,往往不注意数量关系的分析,而出现看见“多几”就用加法、“少几”就用减法的错误。要克服这个难点,本人认为关键是启发学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中,编排的求总数、求剩余和求另一个加数的简单应用题,是小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也是通过简单应用题进行教学的。因此,这一册出现的简单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根据《教师教学用书》第一册的教学要求:20以内加减法应用题,期末结束时,平均错误率要控制在15%以内,我们在城乡5所小学的17个教学班,834名一年级学生中,用分层抽样的办法,对170名学生进行了验收测试。我们编拟了7道简单应用题进行测试,验收测试结果统计如下.验收测…  相似文献   

13.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结合“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安排了“求总和”与“求剩余”两类应用题。这两类应用题是本册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加减法应用题的基础,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切实教好。  相似文献   

14.
“九义”小学数学第三册的应用题主要是结合乘、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有关求相同加数的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这五种简单应用题是乘、除法应用题的起始内容,是学习乘除复合应用题的重要基础。通过复习,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 一、弄清乘除法的内在联系,掌握计算式子的意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数学第四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教学,既要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又要启发学生分析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的方法。首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建立“倍”的概念上。我在讲授第10页例8时,开始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先  相似文献   

16.
这一册结束,一年级的小学生计算部分已学了100以内的加减法,2—5的乘法口诀;应用题部分已学了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求剩余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减法应用题以及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本文就怎样做好应用题部分的复习工作说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求另一个加数的一步应题”是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第一册应用题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即图画应用题、表格应用题、文字应用题。本单元是第三个阶段──文字应用题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求总数”和“求剩余”的一步应用题;第二步是“求另一个用数”的应用题,也就是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从题目的结何上来讲,它是“来总数”应用题的变化和发展;从解题方法上讲,它是“发剩余”应用题的深化,因此,“求另一个加数”的一步应用题(课本第116员例3\例4)弓“来总数”和”本剩余”的四用题有着路切的…  相似文献   

18.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节教材,主要使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对学好表内乘法和解答乘法应用题,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对乘法意义的教学。下面谈谈我教“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肤浅体会。一、建立正确的乘法概念。我是通过下面四个步骤帮助学生建立乘法概念的。1.复习有关的概念。因为乘法是“求  相似文献   

19.
为了加深学生对乘、除法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份总关系三类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在教完求相同加数的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以后,可设计如下题目进行训练。一、巩固乘除法意义的训练。理解并掌握乘、除法的意义是正确解答乘、除法应用题的前提,可通过如下题目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20.
数学第一册教材中讲了加、减法的简单应用题,即“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通过复习,要求学生弄清楚求总数,求剩余这两类加减法应用题的题意,会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