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健康观是一个具有审美价值追求的概念。中国传统的健康价值观,所表现出的“中和”生理观、“中和”心理现、“中和”自然观、“中和”社会观,将人、自然、社会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注重对精神情感的培养,是追求一种生命存在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
以“尚清”审美趣味的视角,观照永子审美价值,探寻永子“尚清”审美倾向.永子的“尚清”属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涵具体表现为自然、淡雅与含蓄;永子“尚清”的产生源于中华传统农业文明下的“天清”观念和“人清”追求;由永子“尚清”生发出的生态理念与和谐观念,不仅对当代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也为今后保山关于永子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和谐"——审美教育的理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是美的基本内涵 ,审美教育作为以美来培养人的活动 ,“和谐”即是其不可偏离的基本指向。审美教育以塑造完美的人格、创造和谐的社会为教育目标 ,通过构建和谐的审美文化 ,在促进人自身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上 ,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使所培养的人能更好地应对当今全球一体化发展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冲击。  相似文献   

4.
艺术歌曲所具有的极高的审美价值,完全可以起到修复人类心灵的作用。艺术歌曲带给人们的是全方位的艺术享受,优美的旋律使人能够产生高尚的想法,丰富学生的感情,促进他们理解人类情感的深邃内涵,达到心灵的和谐以及与自然的契合。  相似文献   

5.
节奏与美     
美是在人和自然、社会和艺术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本质。美是客观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和谐统一。自然中的美是自然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社会中的美,是社会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艺术中的美,同样是艺术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因此,美,就是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现代体育教学美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学美是审美潜能与美的潜因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一种能引起师生心灵愉悦的和谐状态。这种和谐状态首先是审美客体中的多种因素之间的和谐,这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大的和谐,即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诸因素的大和谐。这时,体育教学美才显示出来。但是,体育教学美的最终出现只能是在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之中,主客体离开了任何一方,和谐——美就无法产生。  相似文献   

7.
从六朝文论看古典诗文的形式美理论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诗文虽然也讲“形象性”,但更以追求情意美和形式美为主要特征。曹丕的“本同末异”说表达了各体文章的共同审美属性与具体风格的内在关系,是对文学审美价值的根本肯定。陆机、葛洪、沈约、刘勰、萧统等对文学的形式美理论多有发展,其中刘勰标举的“形美,声美,情美”是对形式美内涵的高度概括。六朝时盛行的“文笔”之分,其实质亦在推崇文学的审美功能。健康的形式美审美标准主张情采相胜,丽而不淫,由人工而达“自然”之境。  相似文献   

8.
中国智慧是审美的,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高度概括。探索这一命题的理论意义,对确立中国文化的精神本质,提取深刻内核意义重大。中国智慧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精神来源和哲学基础,深刻体现了审美的内质。它旨在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视自然和谐的秩序和逻辑。儒、道、释各家思想中都渗透了这种审美因子。中国智慧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崇尚人格的完美,追求诗意生活。这种审美精神更体现在建筑、书法、绘画、诗歌创作和欣赏与象征的观念结构中。其特性超越知识和逻辑、道德,以感性力量和实用精神关照整个现实人生。  相似文献   

9.
“回归”不是重复和还原,而是心灵的一种反思。通过对老子的回归自然、尼采的回归自我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意识等“回归”现象的剖析,从哲学的角度以批判的方式对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和“人文”的联姻、“理性教育”与“工具教育”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涉及哲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各个领域,触动的是心灵,对人与世界的关注是文章的中心。  相似文献   

10.
席勒的和谐思想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都是和谐的。“自然”比自由的涵义更广阔。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和自然一样都要求自由和完善。“通过自由给予自由”,人既能处理好与自然的和谐,又能处理好人自身的和谐,那么人和社会的和谐也就自然而然了。席勒的和谐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澄怀味象”这一重要命题,在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得到阐述。“澄怀”即涤除心灵蒙蔽,保持澄澈胸怀的审美心境,“味象”即观道,是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审美体验。对这一命题深刻内涵意蕴的探讨,发掘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古代山水诗人在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和陶醉中,有感情愉悦进入哲理深思。他们的诗作表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及用永恒无限的大自然激励人生的进步的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综合分析法,对中国武术审美方式进行研究,从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追求与自然规律的和谐美、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美、追求人与人之间"中和适度"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使人们对武术的审美文化及其审美方式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对共生与和谐这一审美境界的追求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之一。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描述的人类生活场景是桃源中人与这一“绝境”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共生状态”的描述。这种共生与和谐的生活状态,已超越了世俗社会中的时间观念、利益关系以及王化礼教等人为羁绊,达到了一种生态美学所追求的共生与和谐的极致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给教师能力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而审美要求在其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教师能力审美要求的具体体现——即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形象生动、幽默风趣,教师应该具备正确把握“表现”与“体验”的能力以及创造教学节奏的能力。教学是一门广义的艺术,应该处处闪烁美的光华,而教师能力的审美要求。必然为教学的艺术化,为建构和谐的教育氛围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教学美浅议     
教学美是具有审美潜能的师生与具有审美潜因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相互作用后形成的一种引起师生心灵愉快的和谐状态。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特点,具有育人、启智的积极作用,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应该树立美育意识,发掘教学中各种美的因素,创造教学美的氛围,做到以美育人。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拉班舞谱理论的图形展示法,从京西太平鼓舞的使用道具、舞蹈体态、舞蹈手位、舞蹈步伐、队形变化、音乐鼓点六个方面阐述其“和谐”审美观。京西太平鼓舞所展现的审美形态充分体现出中国哲学思想的“天圆地方”“天人合一”观念,以及儒家的“礼”文化中演化出来的“和”思想,一方面作为艺术形式的哲学范式主导着中国的艺术审美实践,另一方面又寓“和”于舞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一种含蓄的心灵悟对,在教育活动中,许多学生的心灵都是有待灌溉的花蕾,教师应把自己的一片深情化为更多呵护,用一双审美的眼光去教育每一个学生。我校“三自教育”活动的开展,使我认识到教育者只有施加情意绵绵的师爱,再加以各种教育唤醒的手段和方法——信任和宽容,惊叹和鼓励,期待和发现,启发和引导,教育才会变得灵巧而有效,从而产生“神奇的力量”。教师要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那纯洁的心灵,让学生能够在和谐民主、轻松愉快中张扬个性、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古人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文化传统和人生境界的积淀。中和是中国最早成熟的审美形态,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审美形态之一,其后所有的审美形态都离不开中和这一纬度,深深地烙上中和的印迹。在“中和”中,中是前提,和是结果,中是核心,和是必然,有中必有和,非中不能和,中是衡量和的尺度。“中”即适中、和度、适度,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之间的平衡,也就是合二为一,即“执两中用”,是在矛盾双方中不走极端。中和的审美特征有三:和谐,多样的共存,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20.
自然审美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然审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 ,人类在自然审美活动中产生了形式感 ,实现了由耳目快感到心理快感的飞跃 ,培养起对现实对象超物质功利的精神性审美态度。自然审美也当是人类最高的审美境界 ,它可以拓展和提高整个审美活动的精神品格。自然审美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重建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方面 ,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生态美是自然审美的当代现实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