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大众科技》2011,(4):6-7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免疫学系储以微教授课题组经3年潜心研究发现,有一种从细菌中提取的名叫“BLP”的细菌脂蛋白,一旦与存在于T淋巴细胞表面的TLR-2受体“一对一配接”后,可以调动一群具有杀伤性T淋巴细胞明显增强其杀伤癌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追求卓越,拒绝平庸——正是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葛青教授的真实写照。为此,她留美多年,在麻省理工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专注于免疫学科研工作,在病毒特异性siRNA的设计及其在体内外的功能筛选和验证、T细胞稳态增殖及记忆T细胞分化等的分子调控机制中做了大量研究。2009年回国后,她继续在免疫细胞发育和分化领域展开深入探索,为我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6):546-547
揭示物种特异的免疫相关新基因的起源及其产生的分子遗传机制和动力学规律是当今进化免疫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物种生态适应的进化机理及自然指导的药物设计。  相似文献   

4.
疫苗接种或者感染诱导保护性免疫的核心是刺激B、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后者启动的关键在于免疫系统对"自我"与"非我"抗原正确的识别。1989年Janeway提出存在天然免疫受体识别病原分子模式的猜想。这个划时代的理念极大丰富了免疫识别的内涵并直接推动了对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的发现,也帮助确立了淋巴细胞活化的基本范式,即天然免疫信号决定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发生及类型。利用佐剂刺激天然免疫信号来增强免疫应答就是这个理论在疫苗设计中的成功应用。尽管如此,复杂多样的体内免疫应答现象显示我们对天然免疫信号的调控机制仍然还有许多未知。本文回顾了研究TLR信号增强蛋白抗原免疫应答机理的历史;介绍了B细胞TLR信号选择性增强病毒抗原抗体反应现象的发现,以及B细胞在启动抗病毒免疫应答中的关键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靶向B细胞免疫识别机理的一种全新疫苗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5.
《科技广场》2003,(5):12-12
俄罗斯专家最近提出,有可能通过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增强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达到预防并治疗“非典”的目的。 俄罗斯医学科学院院士、免疫学研究所所长拉希姆·海托夫介绍说,当病毒侵入机体后,辅助性T淋巴细胞就开始制造细胞因子,促使B淋巴细胞合成抗体。当抗体数量足够多时,就能将病毒包围并将其杀死。 俄专家不久前发明了一种新方法,可以大大缩  相似文献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自身免疫识别与应答的机制及调节研究"围绕自身免疫识别与应答的机制及调节这一免疫学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以活化淋巴细胞来源的双链DNA(ALDDNA)免疫小鼠诱导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为自身免疫病原型动物模型,研究了DNA的化学修饰及自身免疫识别机制、调节性抗体的产生机制及其在自身免疫应答与调节中的作用、Treg亚群格局的调控及其在自身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这3个子科学问题。经过4年研究,以ALD-DNA和活化T细胞膜翻转脂筏相关蛋白为二大自身抗原,在dsDNA免疫原性的化学基础、DNA免疫识别及应答规律、抗T细胞抗体的产生和调节机制、Treg的调控及对自身免疫的调节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基于SAP,Notch1,miR155,Foxo3a,CRT,W8,NK007等的治疗SLE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淋巴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能反映机体的免疫水平。本文通过综述的方法论述了运动对淋巴细胞数量、T淋巴细胞及亚群、B淋巴细胞、NK细胞和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写书 《科教文汇》2010,(13):162-163
淋巴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能反映机体的免疫水平。本文通过综述的方法论述了运动对淋巴细胞数量、T淋巴细胞及亚群、B淋巴细胞、NK细胞和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分子生态学——生命科学领域的新学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生态机理及其分子机制的科学。它是生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种群在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生物器官变异的分子机制、生物体内有机大分子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演变与环境长期变化的关系以及其它生命层次生态现象的分子机理等。分子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传统学科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解决诸如转基因、克隆技术应用中的生态安全、环境与人类健康等重大问题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兵 《科技风》2014,(13):266-266
为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分析黄芪单剂对递增负荷运动员身体免疫机能的影响及机理,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用了反映人体免疫机能变化较为敏感和可靠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部分指标,采用对免疫指标变化影响较为直接和有效的"运动"模型来实现预期目的。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结论:在中等强度运动负荷过程中,连续服用6周黄芪单剂就可以使运动员身体免疫机能得到较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近年研究表明白芍总苷(TGP)治疗干燥综合症(SS)可取得理想疗效。该文对TGP的抗炎作用、调节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由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等药理作用,及治疗SS的机制等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2.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方敏博士长期从事病毒免疫学的研究,其主要研究领域为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是如何作用来控制病毒的感染,以及基于免疫学方面的亚病毒疫苗的研究。近年来,方敏博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NK细胞领域,她研究揭示了NK细胞在抗痘病毒感染中的分子识别机制与免疫调控功能,并发现NK细胞功能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从而导致小鼠丧失抵抗病毒感染的能力,这对于人们认识免疫衰老的机制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资助下,王金星课题组针对对虾养殖业中病害防控的实际需求,围绕着对虾免疫系统与细菌和病毒性两类重要病原(鳗弧菌和白斑综合征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展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1)揭示了对虾抵御病原入侵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主要阐释了不同的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和防御病原的机理,包括FcLec4通过行使调理素的功能促进对病原的吞噬、Leulectin不同识别模块之间在抗细菌免疫中分工与协作的新机理、MjHeCL感知血淋巴菌群及参与菌群动态平衡调控的机理以及清道夫受体参与的抗病毒免疫的新途径等;(2)发现了病原侵入机体后宿主细胞抵御病原的信号途径及效应机制。主要揭示了对虾Toll和IMD信号途径的特点、调控机理及下游的效应分子,阐释了JAK/STAT途径激活的特征及调控的下游效应分子,并发现Toll途径的激活机制不同于果蝇而与哺乳动物相似;(3)阐明了胞内病原逃逸宿主免疫的分子机制。阐释了白斑综合征病毒利用宿主的C-型凝集素以胆固醇依赖的方式入侵宿主细胞的分子机理以及利用宿主的SUMO化系统促进自身复制的机理。该研究为对虾养殖的病害防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的候选药物以及对虾抗病品系培育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与免疫学是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研究对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实训进行了教学改革。本文指出了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改革后的实验教学模式、实训内容、实训操作过程及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15.
TH17细胞分化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过去二十年里,对TH1和TH2细胞的分类构成了人们理解CD4+T细胞免疫学功能及它们在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调节中作用的基础.近年来,新的免疫学理论认为初始T细胞可以在不同细胞因子及环境因素作用下分化为TH1、TH2、TH17和Treg细胞,几种效应细胞分别受到不同转录因子的调控,在体内产生不同的生物学功能.TH17细胞的发现更多的是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相关,它是T细胞分化过程中一种特殊的细胞亚群.初始T细胞在TGF-β和IL-6共同作用下分化为TH17细胞.同时它的分化受体内多种因素的调控.本文将从效应T细胞TH1和TH2、Treg细胞及DC细胞等对TH17细胞分化影响的角度分析TH17分化及其调控机制,这将对深入理解TH17细胞形成、分化和体内调控,并为自身免疫疾病和炎症冶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寻找在SLE分子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的致病基因的候选基因.方法通过高密度基因芯片技术,得到初发性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及T、B淋巴细胞亚群的基因表达谱,在差异表达显著的基因中挑选4个位于SLE易感区段的基因,通过TaqMan实时PCR技术在55例SLE患者中验证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得到初发性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及T、B淋巴细胞亚群的基因表达谱,确定TRIM,KLRC1,IL-4R及EGR-1基因为SLE易感基因的候选基因,实时PCR结果证明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RIM基因△Ct值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P<0.05),基因表达水平为正常对照的2.43倍,IL-4R基因与EGR1基因的△Ct值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P<0.05),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正常对照的0.33倍、0.26倍,KLRC1基因的△Ct值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P<0.01),基因表达水平为正常对照的0.56倍,在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中,TRIM基因△Ct值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P<0.01),基因表达水平为正常对照的2.94倍,IL4R基因与EGR1基因的△Ct值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P<0.01),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正常对照的0.32、0.21倍,LRC1基因的△Ct值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P<0.01),基因表达水平为正常对照的0.56倍.在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中,由于B细胞淋巴亚群所占淋巴细胞比率过低,基因检测数据不稳定,故未作统计学分析.结论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中,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及T、B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基因表达水平发生了改变,主要集中于一系列免疫相关基因,其中TRIM,KLRC1,IL-4R及EGR-1基因在患者群中变化显著,初步断定为SLE易感基因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发展的日新月异,免疫治疗研究也如火如荼,特别是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AR-T)技术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CAR-T细胞是在细胞表面表达人工合成基因膜蛋白CAR的T淋巴细胞。本文主要介绍了CAR-T的结构与发展历程,并总结了CAR-T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最后提出CAR-T治疗前景及目前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癌症免疫疗法通过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来识别和杀伤肿瘤目标,涉及到免疫T细胞和其他细胞之间(肿瘤或抗原呈递细胞)的直接相互作用。受周围微观环境热涨落的影响,精准探测这种力学信号是免疫疗法面临的重要挑战。单分子技术具备高时空分辨的优势,能够克服环境热涨落的影响,通过实时测量单个生物大分子的时空位置、结构转变、能量交换和信息流动等定量参数来刻画生物大分子的动力学行为。将单分子技术应用到免疫疗法相关的研究中,精准测量免疫疗法涉及的受体—配体的力学相互作用和自身动态结构,将为免疫疗法的发展提供单分子尺度的思考和见解,实现物理学和免疫学的交叉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自然·免疫学》发表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第二军医大学曹雪涛院士研究小组的科研成果。他们发现免疫细胞膜表面整合素CD11b能够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机制,促进免疫分子的泛素化蛋白降解,从而负向调节天然免疫应答中免疫细胞产生炎症性细胞因子与干扰素,反馈抑制了免疫反应与炎症发生,避免病原体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与炎症反应过度发生造成机体组织的损害,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与健康。  相似文献   

20.
在剧烈运动或竞技比赛前,运动员的免疫机能下降。本文查阅相关的期刊文献,了解运动对白细胞、T淋巴细胞数量影响的现状,从而研究运动与免疫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