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案例: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课前教室里显得特别的热闹,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哎!你这计算器和我的不一样,这个究竟有什么用?”“来来来,我们比比谁算得最快。”“今天老师让我们带计算器,到底要干什么呀?”……看着学生那股兴奋劲儿,我突然萌生一个想法:学生当中究竟有多少人知道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或者说多少学生会使用计算器)?于是我随机做了一个调查:  相似文献   

2.
我们教学的实效性如何?自新课改以来,主张在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过去教师的填鸭、灌输为学生的探究与感悟,“45分钟里,学生的收获有多少?”是我们教学后经常反思、也应当反思的一个问题。因此,当前的课堂中学生操作多了,讨论交流多了,课堂上时常是一幡畦碌热闹的景象。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的实施,让数学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隐约发现:有的时候我们的数学课堂热闹了,数学味淡了;综合性有了,学科性丢了;学生真动起来了,教师却溜走了;有时教师激情燃烧,学生烟都不冒。课改流于形式,这就成了无“根”的课堂。那么,数学课堂的“根”是什么?课程标准给了我们答案:“根”就是在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下,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4.
徐伟 《广西教育》2012,(33):35-35
教学如花,小学数学的教学亦如花。尤其是课改之后,我们的数学课堂活跃生动,学生发言踊跃积极,甚至争先恐后,有些课堂还会上得非常热闹,大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景象。然而,“热闹”的形式之下,我却产生了深深的忧虑:这美丽的教学之花能结出与之相匹配的美丽果实吗?课堂教学是为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收获丰硕的知识果实。  相似文献   

5.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变“热闹”了,学生更“活跃”、“自主”了,但是,过分追求课堂气氛的形式热闹和学生情感的浅层愉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失去了“有效性”。怎样做能使我们迷失的课堂回归本真,从而真正达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焕发青春,或许课堂上不再是单调乏味的知识讲解,不再是高深莫测的演唱技巧。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课堂上的“热闹非凡”:多媒体眼花缭乱;小组讨论满堂皆是;教师语言文采飞扬……然而,当我们一味追求“热闹”的同时。能否静下心来想想孩子的耳朵里到底听到了多少音乐?他们具备多少倾听的能力来听懂音乐?音乐真正直达他们的心灵了吗?我们该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恰当的聆听方法和途径,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聆听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倾听能力呢?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的课堂开放活泼了,教学形式新潮别致了,教学手段丰富花俏了,学习氛围也自由热闹了。可学生到底得到了什么?收获了多少?提高了没有?课堂教学的效度值得我们深思。其实,有效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追求,即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的学习效果。笔者以为,有效的课堂有“六忌”:  相似文献   

8.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分享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见解、解除内心的疑惑,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随处可见。然而,在热闹的场面背后,到底有多少学生发表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认真地倾听了别人的见解,又有多少学生游离其外,无所适从呢?本文就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朴实,便是质朴实在。纵观当今课堂,花里胡哨的较多,表面看似热闹,实则效果不好。教师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许多毫无意义的生活情境;为了挖掘方法的多样化,一个劲儿地启发学生想“怪招”;为了体现合作探究,动不动就来个小组讨论……种种举措,美其名日:走进新课程。而实际上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和思维到底有多少提升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的课堂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10.
陈凤珠 《教学随笔》2009,(11):10-10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一些公开课课堂呈现出谜人景观:情景创设“千姿百态”,合作交流、探究活动“花样百出”,反思这些热闹的场面,却有一种空虚、不真实的感受。热闹过后,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有价值的知识?是很多教师都感到困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的教学也随之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不断转变.教学的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比之以前,确实有了活泼的教学气氛.课堂上是一幅忙碌热闹的景象。可是在我们教学背后不得不提出一个问题,在这40分钟里.学生究竟收获了多少?用另一句话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实效性究竟如何?只有有效的教学才真正与教学改革同步.如何做到有效教学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2.
表面上热闹的课堂究竟给学生带来的收获有多少?形式上的丰富活泼是否意味着学生真正投入学习了?一线教师应该怎样从“形式追求”转而重视教学本质,从而使每堂数学课都能做到形神兼备、形质合一?下面结合《因数和倍数的复习》这堂课,谈谈备课感悟。  相似文献   

13.
“数字生活化”的课堂使我们的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过分追求“生活味”,使我们的课堂多了几分热闹失缺了数学的本质,变得不像数学课了;过分追求“数学味”,又使得我们的课堂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变得枯燥与沉闷了。怎样协调两者的关系呢?我们首先来看看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的课堂开放活泼了,教学形式新潮别致了,教学手段丰富花哨了,学习氛围也自由热闹了。可学生到底得到了什么,收获了多少,提高了没有?课堂教学的效度值得我们深思。其实,有效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追求,即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的学习效果。笔以为,有效的课堂有“六忌”: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美术课标》)也已经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得到较好的体现,教学成果逐步显现,教学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最近,在参加了几次美术教研活动后,我对如何才算真正贯彻《美术课标》精神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这几次的公开课上,我看到学生又是唱又:是跳、又是画又是表演的,整个课堂热闹异常。我在想:难道这就是《美术课标》所提倡的“全面发展”?在这热闹的背后,学生究竟学会了什么?又学到了多少?如果这算追求教学的“全面开花”,最后到底又能开“几朵花”?  相似文献   

16.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课程改革犹如春风扑面而来,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在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多元。我们惊喜地发现,以往的“鸦雀无声、纹丝不动”的课堂变得“畅所欲言、热闹非凡”。然而在这看似热闹与精彩的背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与课后完成的作业效果产生了明显的反差。这让我们又不得不扪心自问:课堂教学真的有效了吗?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形式,数学课堂是如此的“热闹”。但是,当肢体的活跃代替了思维的活跃,当数学的“热闹”掩盖了数学的本质。当数学课因片面追求生活化、活动化而变得华而不实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数学课堂的“数学味”哪去了?那么如何让“数学味”重返数学课堂呢?下面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审视一下现实中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沉闷和机械,学生普遍感到有比较大的负担和压抑,缺少自主性和愉快感,在老师“要我学”的威严之下被动而且麻木的接受知识,甚至还有些老师一走进教室,学生便开始“倒计时”……试想,这样的课堂有多高的效率呢?这样的课堂能带给学生多少东西昵?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吗?  相似文献   

19.
陈泰昌 《辽宁教育》2008,(11):35-36
数学探究教学,追求什么?表面的热闹,还是内质的实在。有些课堂往往伴随一定的教学情境,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盲目地追求热烈的课堂、花里胡哨的形式来张扬探究的“活跃性”,但却掩盖了探究的实质性,也丢失了探究的有效性,导致探究的内容脱离数学问题,造成课堂“华而不实”。为此,我们必须以务实的眼光审视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数学课堂变得千姿百态、花样繁多.但是"热闹"过后,我们不禁要反思:"热闹"的课堂上教师问了不少,带给学生的究竟有多少?丰富多变的教学活动中蕴涵的教学有效性有多少?学生在遇到同样的或类似的问题时,为何还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