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正手拉球的结构变化 由于之前我国的直板反胶打法都是从直板正胶演变过来的,在训练的方法上和打球的意识上都是按照直板正胶的路子和意识进行的。因此,在动作的结构上是以近台为主,动作小,击球速度快,摆速快为指导思想。在正手进攻的训练方法上也很少进行大力量的拉球训练,更多的强调动作之间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2.
本组图中同样展现了杨艳梅两个技术动作第一板正手挑打,第二板正手快带。她用正胶挑打直线球时,由于受角度的限制,手腕很难加上力,所以她通过增加击球距离,运用身体其他部位辅助了手腕发力,这样能够保证足够的击球弧线。第二板正手快带,杨艳梅主要通过前臂和手腕的快速收缩完成击球,在球拍接触球的瞬间,腰腹发力,固定身体四肢的动作,在出球后通过身体的微调保护了击球的线路。  相似文献   

3.
试论正手上旋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什么是正手上旋球 所谓正手上旋球,是指在握拍手的一侧,通过对球的向前向上的挥击,也就是向前击打,向上摩擦,即所谓“又打又摩、打摩结合”的技术击打使球围绕着横轴旋转向前飞行,并形成像彩虹样的弧线轨迹。这样球的飞行弧度很陡,下降的速度极快,球落地后仍带有极强的上旋,因受向后作用力的关系,增加了向前的冲力,因而前冲力大并弹跳高,从而产生巨大的威力,这就是正手上旋球。  相似文献   

4.
球迷俱乐部     
乒乓小词典点正手近台攻下旋球,是直板正胶运动员经常使用的技术。其用法和作用近似正手突击,但是比突击的力量小一些准确性更容易把握。击球特点是:出手比较快,动作小,突然性强,如能配合较好的落点,常常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是直板正胶运动员上手争取主动的非常有效的技术。动作方法是:站位靠近球台,向后引拍拉手不要过大,板面保持稍稍竖直,在来球 的高点期击球的中 部,以向前发力为 主,略带向上摩擦, 以制造能够保证球 上台的弧线。 随着乒乓球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普遍适应直板正胶拉小上旋,因此,增加“点打”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李晋  边玉翔 《乒乓世界》2008,(5):102-103
我们常说,击球时要注重身体重心的调节,要有重心交换,要依靠腰部的转动来发力.尤其是在正手进攻的过程中,要先将重心放在右腿上,击球时要转腰,将重心转移到左腿上,这是正手进攻的基本动作。然而在比赛中,来球的落点是随时变化的,击球者几乎都是在跑动中击球,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完成最“标准”的击球动作,此时就要靠运动员自身的调节,通过调整身体重心和击球动作,尽量合理地回球,提高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乒乓世界》2018,(12):78-79
严升在侧身的时候感觉到了来球的压迫性,他充分向后转腰让位,用身体顶住来球,这个动作展现了他的调节能力。在击球时,他手臂向上挥动,制造回球弧线,重点是利用正胶胶皮的特性,打出速度快的衔接。这板抢攻虽然没有完全压制住对手,但还是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严升在向上调控弧线的时候,尽可能地增加了动作的幅度,打出更长的弧线,继续扩大发球后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朱永贤 《乒乓世界》2014,(10):135-135
金克身高1.82米,且是高挑的“钢条型”身材,是没有“将军肚”的将军。他是传统的右手直板正胶两面攻打法,由于小时候在北京的体校受训l,所以手法、步法比较规范,发球多为下旋球,手腕动作小,极易掩人耳目,对手常受其迷惑,回球往往直落网底。配合上旋急球,为自己创造杀机。他正手攻球出手果断,速度快,力量大,落点刁,常令对方措手不及。既可在相持中突然发起进攻,也可在搓球过程突击起板。虽说是攻击型选手,但他防守能力极强,并能在防守中伺机反扑。  相似文献   

8.
正手上旋球的随挥,它是击球后的一个结束动作,也称跟进。在实践中,多有初学者和一般水平的人认为击球时的随挥不重要,从而产生各种错误动作。那么对随挥的错误见解及错误动作究竟有哪些?产生原因如何?随挥在击正手上旋球时的主要作用及注意问题何在呢?本文拟就上述问题发表一点掘见,愿与同行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一、什么是正手上旋球的随挥 所谓正手上旋球的随挥,它是击球后的一个结束动作,也称作跟进。击球后随其惯性,继续转动上身重心前移,肩朝球和球飞去的方向跟进,使握拍的手臂自然地随着击球的惯性,继续向击球的方向伸展,肘关节向前向上跟进,把球拍挥到身体另一侧的前上方,拍头指向上方。手臂充分展开,大臂和下巴相接触,上臂与  相似文献   

10.
本篇我们为大家介绍一套在业余实战中比较“高级”的套路,即横板反胶选手在正手发完侧下旋球后利用反手抢拉直线的战术。之所以称为“高级”,是因为在业余选手中,发球后采用反手抢拉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更愿意侧开位置用正手上手;而抢拉线路为直线的情况就更为稀少,在实战中也能更加出乎对手的意料。所以从技战术的角度来讲,这个套路是具有相当难度的。  相似文献   

11.
身高马大的王励勤之所以具有超强的正手杀伤力,是因为他在正手拉球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腰、腿的力量,并且他的击球点远离身体,因此加长了力臂的长度,好像将整个手臂轮圆了一样,增大了回球的力量。王励勤正手拉球时,他的前臂收缩并不明显,仅仅是在触球瞬间,前臂有一个小幅度的收缩,用以制造弧线,而更多是运用了大臂的动作,因此他的击球动作  相似文献   

12.
正手同侧上旋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你在打正手上旋挑高球的时候, 其实你击球结束时的随挥动作 可以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在左侧结束(假设你是右手持拍),通常这是我们的教练所提倡的;另一个则是在右侧结束,也就是在你的右肩上部或靠近耳朵的地方结束。这第二种打法我们把它叫做正手同侧上旋球。你如果留心一下比赛就能注意到:桑普拉斯、大小维廉姆斯,达文波特等世界高手已经在使用这项技术了,而且它已有了取代传统正手上旋挑高球的趋势。 这项技术经常应用在以下五个环节上:1.在奔跑中大幅度地拉上旋球;2.对手回击打到己方底线的速度快、力量大的球;3.打穿…  相似文献   

13.
相比于正手而言,反手拉球在动作上更显固定一些。因为它的动作幅度偏小,尤其是腰部的转动没有正手拉球时那么大,所以反手抢拉更注重爆发力的释放。在发球后衔接反手进攻,要能够在重心还原后使两脚稳稳地蹬住地,这样可以为发力击球提供足够的支撑。击球时可以根据对方来球的具体情况选择拉加转弧圈球还是前冲弧圈球。前者更注重摩擦,要制造足够的旋转;后者则需要向前发力更多一些,保证球的“冲”劲。  相似文献   

14.
《乒乓世界》2014,(12):78-79
第二组是许昕在接发球正手挑打后衔接反拉的技战术图解,虽然没有上组那么迅速,但许昕却通过巧妙的落点配合打出了左手的优势。首先他以挑打的方式处理接发球,占据了主动优势,这板挑打的手法非常有特点。如图1-2,许昕在触球前有一个向外调整板形的动作,他通过这个动作改变了击球部位。如图3,他在挑打时,采用向身体内“侧抹”的方式去处理球,整体有向上制造弧线的成分,很明显这是为了改变回球的落点。从图中可以看到许昕挑打的落点使崔庆磊左右为难,来球刚好挤在了他的中路追身位。  相似文献   

15.
《乒乓世界》2013,(8):90-91
正胶搓攻:抓住球的轨迹,保持动作合拍 搓攻是传统直板正胶打法中最常见的一套进攻战术,虽然击球动作相对简单,但却最能体现使用者基本功的扎实程度。张红勇在处理这板搓攻时,技术运用非常细腻。尤其是他在搓出第一板球后,对对方回球的情况预判得非常准确,继而利用娴熟的衔接,将第二板攻球的效果发挥到了最佳。  相似文献   

16.
小雨  冰沙图 《网球天地》2012,(5):130-130
在网球的各项技术中.正手上旋球是运用最多、非常适合男子选手的击球方式。当今男子网坛“四大天王”中的乔科维奇和纳达尔都会在比赛中通过正手上旋球来获得制胜分。它的优点在于既有进攻性又有稳定性。说其具有进攻性.是因为打上旋球易发力.而地面给球的作用力是向前上方的.因此上旋球具有一定的前冲力.会给对手造成很大的威胁,能够成为有效的进攻手段。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调查当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被要求对付不同状态来球时,如何调整他们的动作.研究对象与方法前巴西国家队高水平乒乓球男女运动员7名,均为右手持拍.运动员(平均年龄27.85±5.36岁、训练年限平均为19.14±5.24年,运动员身体状况良好,每周训练3次.运动员分别在4种状况下,对发球机发出的乒乓球进行正手击球(1)两次反弹(一次过网前一次过网后)的上旋球;(2)两次反弹的侧旋球;(3)一次反弹(过网后)的上旋球;(4)一次反弹的侧旋球.研究结果(1)乒乓球运动员采用包括动作的绝对和相对的修正以促进正手对击球的适应;(2)动作修正的本质受不同状况的约束;(3)细微动作(触球和随拍)比宏观动作(准备姿态和向前挥拍)更容易受外界状况的影响.分析与讨论(1)回击一次和两次反弹的侧旋球,运动员几乎不用调整,但侧旋球会造成成功率不高.在引拍、迎球挥拍阶段动作模式没有改变,但球拍触球、随势挥拍阶段稍有不同,此动作有利于还原部分;(2)击球动作前的选位和对手的动作趋势也会影响动作模式,但变化却是使整个动作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正手反拉弧圈球技术的难度很高,扭转战局。反拉对方弧圈球时,对自身的站位、击球点的要求非常高,同时我们还要准确判断出来球的旋转强度,用以调整反拉时摩擦的强度,从而控制好回球的弧线。由于对方进攻时的球速相对较快,而且具有一定的威胁,因此我们在反拉时应该稍稍后退,充分让出击球空间,以保证自身动作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9.
《乒乓世界》2013,(9):96-97
问:“我正手使用长胶胶皮,想练习一些进攻套路。但不知如何改进击球动作,提高比赛中使用长胶的命中率?”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研究乒乓球击球技术,必须掌握弧线规律。因为,据此才能真正理解各种击球动作的科学原理,以利于更准确地掌握击球动作和提高击球技术水平。对拍形、切球厚薄、击球时机、挥拍速度的探讨,都必须结合弧线的弯曲程度来考虑。它既是创造发球新套路,突破攻弧技术,探讨发展强下旋球新技术的一把钥匙,也是进一步提高现有各种击球技术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