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这是发生在德国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2003年母亲节,节日的温馨气氛点燃了伊特洛孤儿院孤儿德比对母亲的思念。电视机内一个6岁的小男孩在帮父母修剪草坪,德比对修女说:"我也想帮我父母干活!你知道他们在哪里吗?"修女沉默。德比伤心地跑到街上,街上有那么多母亲,可没有一个母亲是他的。  相似文献   

2.
这是发生在德国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2003年母亲节,节日的温馨气氛再次燃起了伊特洛孤儿院孤儿德比对母亲的思念.电视机内一个6岁的小男孩在帮助父母修剪草坪,德比对修女说:"我也想帮我父母干活!你知道他们在哪里吗?"修女沉默.德比伤心地跑到街上,街头上有那么多母亲,可没有一个母亲是他的.  相似文献   

3.
这是发生在德国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一个9岁的孤儿德比为了寻找母亲,为了表达对母亲的爱,他每帮助一个人,就请求他去帮助另外10个人。他想以这种爱心传递的方式,总有一天自己的母亲也会成为被帮助的对象。他对母亲的这份深沉的爱感动了整个德国,人们掀起了“十件好事”的行动,德比成了德国的小名人。然而不幸的是,德比却遇刺身亡。在他弥留之际,无数的德国母亲假扮德比的母亲来陪伴他。爱如潮水啊,涌动在每一个人的心房……特殊的寻母之路1994年2月,德国北部城市科部仑兹还是一片冰天雪地。伊特洛孤儿院就坐落在这莱茵河畔,高大的院落肃立…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小到大都没有离开过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此以往,他们对这种情感便会由自然接受到逐渐厌倦。事实上。多数孩子并不理解自己的父母.特别是对围在他们身边转悠唠叨的母亲,总是表现出极大的不满。为了让孩子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理解自己的母亲,更加日热爱自已的母亲.我决定在班内召开一次“母爱如水”的主题班会.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引导.让他们更加健康地度过青少年时期。  相似文献   

5.
母亲的车票     
我出生后一个多月.被人在台湾新竹火车站发现了。车站附近的警察找到一位会喂奶的妇人给我喂奶。等到我吃饱了睡去.又将我送到了新竹县宝山乡的德兰修女中心.负责教养我的是孙修女。  相似文献   

6.
<正>1994年2月,德国北部城市科部仑兹还是一片冰天雪地。这天早晨,特丽娅修女冒着严寒外出办事。忽然,她隐约听到了婴儿的啼哭声,循声找去,在门口的树丛中发现了一个金发男婴。修女便将这个孩子带回了自己所在的伊特洛孤儿院,并为他取名德比。  相似文献   

7.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的家庭。我的父母是大学教师,从小我就跟着父母在教室、食堂和学生宿舍打转转。我特别崇拜父亲上课的神态,欣赏母亲给学生辅导时的表情,所以,在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我一无反顾的选择了师范学院。81年我由福州师专毕业后分配到福州格致中学任教,至今已有二十五年了,回想起这一段的教学生涯.我确实有着说不尽感受。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名有青十几年教龄的 教师,也是一个7岁男孩的母亲, 自认为对教育比一般父母知道得 更多一些。父母们也经常向我取 经、求助。我经常能口若悬河地讲 一番教育理论,让父母们赞叹不 已。平日,对那些问题学生,我也 能耐心说服教育,对症下药,做好 思想转变工作。十几年来,我受到 了学生和学生父母的称赞。可以 肯定地说,我是一个称职的教师。 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在儿子 眼里、心里,我却是不称职。 儿子和其他男孩一样,淘气, 顽皮,脑子反应快,但却从不把学 习放在心上;加上经常“犯错误”。 又摊上我这么个暴脾气的妈;平…  相似文献   

9.
长大的变化     
《小学生》2008,(1):19-19
开心果姐姐: 你好! 不知是从哪天开始.我发现自己已经飞出了襁褓,有了独立的思维。我不再需要母亲的呵护,因为我已长大.父母的呵护在我认为是一种阻碍。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长大,就好像清高了,看不起父母,把他们的忠言视为胡言.自己独来独往。但我知道这是不好的,我必须阻止母爱流失。不然,当母爱海枯右烂,我与母亲将遥遥相望,不是亲人.不是亲戚,不是朋友,也不是对手。而是毫无感情的陌路人。你能帮帮我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正>得到帮助的人再去帮助10个人,这是对帮助者最好的感谢;每帮助一个人,就请求这个人去帮助10个人,想以此找到最想见的"母亲"。一个孩子对母亲的爱竟如此深沉,可爱可敬!9岁的孤儿德比为了寻找母亲,为了表达对母亲的爱,他每帮助一个人,就请求这个人去帮助另外10个人。他想,以这种爱心传递的方式,总有一天自己的母亲也会成为被帮助的对象。他对母亲的这份深沉的爱感动了整个德国,人们掀起了"十件好事"的行动,德比  相似文献   

11.
离婚会对一个人造成心灵的创伤,同时也令作父母的对孩子的态度产生变化。这位母亲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告诉大家,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生活中的不幸,而导致教育孩子方面的失误。我是一个单身母亲,五年前离了婚。这几年,一直是我一个人带孩子。在教育孩子上,我走过许多弯路,现在回想起来,都有些后怕。我因为没有住房,所以离婚后,带着女儿回到了父母家。我的父母总是觉得孩子失去了父爱,怪可怜的,因此对孩子百般呵护疼爱,要什么,给什么。我也觉得欠了孩子许多,对她比较娇惯。渐渐的,孩子养成了懒惰的毛病,没有长性,不肯吃苦。开始,…  相似文献   

12.
母亲     
正我从小由外婆带大,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母亲是个内向,敏感而又要强的人,在性格上,我像极了母亲。从小我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不喜欢依赖父母行事,这早已成为我的惯性。印象中我长这么大似乎从未与母亲有过什么亲呢,我亦是一个封闭的人,从不肯对父母透露自己的心事,我总是习惯把结果给他们而不想让他们看到我的任何过程。生活  相似文献   

13.
有时父母成了最大的污染源孙:王老师,您好!我读过您的教育专著《发现母亲》,对其中的一些重要观点非常感兴趣。您在书中曾谈到了“习育”的重要性,您认为“习育”属于“潜教育”范畴,是吗?王:对,我把教育划分为两个范畴,一个是显教育,一个是潜教育。我把我们意识到的东西称为显教育,比如父母最重视的孩子的成绩啊、作业啊,这些知识性的教育都是显教育的范畴;而有些教育父母往往意识不到的,比王东华,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其主要作品《发现母亲》一书,共80余万字,是我国致力于人类文化启蒙教育的重要专著。作者…  相似文献   

14.
母亲     
佚名 《陕西教育》2005,(8):53-53
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教育我们姐妹四个好好读书,她对我们非常严厉。那时我们还小不懂事.心里总是暗暗责怪.偶尔产生一些逆反心理。现在想来母亲真是用心良苦。她的四个女儿.三个是本科生,一个是研究生。都很优秀。大女儿和二女儿是国家公务员.小女儿在山东济南一家国企做技术部门主管。母亲说:“我这几十年辛辛苦苦赚的钱.省吃俭用全部用于智力投资了”。的确,仅靠父母微薄的工资,供养我们四个孩子读书真的很吃力。  相似文献   

15.
我父母都是农民.他们没读过大学,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我身上,希望惟一的儿子将来能够上大学、出人头地。父亲不惜卖掉全部家当把我送到省城最好的学校读书。母亲把自己看病买药的钱给我当作生活费.本来我应该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然而我却总是心神不定.压力很大.害怕自己考不上学。我该如何缓解压力呢?  相似文献   

16.
1932年,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修女实验。实验对象是178位年龄在22岁左右的修女,她们受到较为全面的测试,其中有一项主要任务是书写短小的个人自传。研究人员将修女分成四类,一类为最积极的,一类为最不积极的,中间还有两类。其中一位快乐、有爱心的积极乐观的修女写道:“上帝为我的人生开了一个好头,他恩赐我生命以无尽的价值。过去的一年,我在圣母学院受训,这一年我过得很快乐。”另一位心态不太积极的修女写道:“我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家里共有五个女孩,两个男孩。我在女修道会家训一年,教化学,第二年在圣母学院教拉丁文。蒙主恩赐,我会尽力完成使命--传教、修道。”  相似文献   

17.
1994年2月德国北部城市科部仑兹的一间孤儿院门口,一个包得严严实实的男婴在不停地啼哭。孤儿院的修女将他留下了,给他取名希里逊。转眼七年过去,希里逊在孤儿院里健康地成长。他心地善良,但性格却有些抑郁。天气晴朗的时候,修女们带着孩子们,穿过树林,到隔壁的青草地上散步。树林边镇子里的人们指着他们对自己的孩子说:“这些孩子都是被父母抛弃的,如果你们不听话,也把你送进孤儿院!”听了这些话,希里逊非常伤心,他忍不住问修女:“嬷嬷,我的父母为什么不要我,他们是不是不爱我?”希里逊的声音里充满了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迷惘。修女吃惊地问…  相似文献   

18.
本期话题读书,两代人新世纪的共同选择1.4心理焦虑: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1.8关注母亲呼唤母教4.4教育先从改造母亲开始5.4今天的母亲究竟怎么了5.4服三年“母役”5.5民族的未来把握在母亲手中5.6生活中的十四种妈妈5.7最不受欢迎的妈妈5.7把“母亲素质”作为一项重大社会工程6.4未来,怎样做母亲6.5我是这样做母亲的6.6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7.4走出家庭教育的困惑8.4父亲———一颗永恒的赤诚之心9.4父亲———伟大的人格力量10.4少年儿童消费大扫描11.4孩子最想对父母说什么12.4“…  相似文献   

19.
那时候     
那时候,还没有我呢。 那时候,母亲和父亲才刚刚结婚。 那时候……我说的那时候,是一个初夏的午后,新婚的母亲在父亲陪同下,回老家看望了父母和弟弟妹妹,然后,要再回到他们的新家。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办教育》2004,(9):66-67
11岁的晓冰最近很难过,因为她的父亲母亲不让她自己上网,她和父母为此争执了好几次。晓冰的父亲是位大学教师.已经有4年”网龄”。他说,我不是一个思想僵化的人,孩子上网还是我引导的,但网络太复杂了.鼠标一点.不知道蹦出来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