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 9年江西省临川市上顿渡颜家渡范村发现了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家族的《范氏族谱》(以下简称《族谱》) ,经考证 ,作者系范氏家族第 39代元孙。初版《族谱》是由范仲淹牵头组织编修并亲自作序 ,于宋皇三年 (公元 10 5 1年 )正月八日出版。此次发现的《族谱》为第  相似文献   

2.
范公偁是范仲淹的玄孙、范纯仁的曾孙,所著《过庭录》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的笔记小说。书中有关宋代士人的轶闻遗事、文坛掌故,可补《宋史》之阙。更重要的是,该书中有关范仲淹及其子孙的记载,是作者从其父正思处得来。范氏几代人心忧天下,忠贞为国的品质,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阐释。它是研究范氏家族弥足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署名林则徐的《西河郡林氏族谱序,》写明林则徐家族的开基祖三十六郎圣联公,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移居龙岩龙门陈邦洋,即今福建龙岩龙门镇石牌前村。这与龙岩石碑前林氏旧族谱不谋而合。这是林则徐遗著的新发现,它为林则徐生平和家族世系探寻提供了新的文献依据。在查阅林则徐现存全部遗著及有关林则徐研究的权威著作基础上,参照石牌前林氏旧族谱,就《西河郡林氏族谱序》的发现和价值及其真伪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论证。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第五册《岳阳楼记》开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其中的“越明年”,课本注释为“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就文中所述的情况及有关资料的记载可知,滕子京是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春天由甘肃庆阳谪守湖南岳州巴陵郡的。在第二年春天负责重修了岳阳楼,竣工后便写信给贬官在河南郑州的好友范仲淹,并随附《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到了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九月,范仲淹写成了这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5.
《文教资料》2001,(3):3-4
谢无量(1884-1964)是梓潼普通百姓的后裔。“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相传是谢安谢玄的后代,成为四川梓潼的老百姓。《谢氏族谱源流总序》称:谢族 为谢玄、谢琰之后。谢族是当时对抗苻坚、苻登、姚兴、姚苌迁入蜀地川北落户的。 《谢氏族谱源流总序》中还有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钦差点军给事泉州晋江李馆撰写的谢氏族谱诗一首:“复延丕泰景,远绍恩泽弘。廷兰蕃衍永,玉树奕世芬。惠直家声振,忠贞祖德长。贤才鸣盛代,富贵兆荣光。”这首诗按时代记载了谢氏家族的排行。 谢无量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一书 ,是董平先生的力著 ,2 0 0 0年 7月由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该著作是对范仲淹研究的丛书之一 ,详细记述了范仲淹的教育实践 ,深刻阐发了范仲淹的教育理论 ,全面展现了范仲淹重视教育、进行教育改革所产生的良好社会效益。《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注重对范仲淹的教育实践的记述。范仲淹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多方面的 ,该书以翔实的资料对其作了多侧面多角度的反映。这主要是 :其一 ,范仲淹曾躬亲执教。在宋仁宗天圣五年 (公元 10 2 7年 ) ,范仲淹 39岁 ,因守母丧而居家 ,应晏殊之请 ,掌学应天府。他克尽职责 ,勤勉恭谨 …  相似文献   

7.
<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秦始置县,古称新安,自隋唐以来,一直为州郡、府治所在地,史称"徽州府",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家乡,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就诞生在徽州歙县西乡的黄潭源村。1.陶氏家族迁新安的时间新安陶氏族谱现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族谱的封面上明确记载了新安陶氏祖先于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由绍兴府会稽县来徽州,举家定居歙县城西古溪村。《新安陶氏族谱》封面的原文如下:大明(《新安陶氏族谱》封面)  相似文献   

8.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年后,便主持重修岳阳楼。庆历六年六月重修岳阳楼落成,滕子京便将岳阳楼的建筑结构、四周风光及唐代诗人的作品写下,连同一幅《洞庭晚秋图》一并寄给远在河南邓州的好友范仲淹,请他就重修岳阳楼一事写一篇章。范仲淹不负好友嘱托,于当年九月十五日挥笔写下了《岳阳楼记》这篇千古传诵的美。  相似文献   

9.
族谱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就遂昌县长濂村所发现的《郑氏族谱》,通过对其族谱的屡屡修撰、谱序的作用、长濂郑姓的渊源与世系、郑氏宗规的形成及承恩、像赞等的分析论述,认为族谱不仅对家族具有敬宗耀祖的政治教化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社会文化价值。《郑氏族谱》对当今长濂村的历史文化研究、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0.
《吐鲁番出土文书》载有两件族谱:一件出于1973年发掘的阿斯塔那113号墓,释文本第3册定名为《高昌某氏残谱》(63至64页),图文对照本第1册改名为《某氏残族谱》(333页);一件出于1966年发掘的阿斯塔那50号墓,释文本第3册定名为《某氏族谱》(179至184页),图文对照本第1册承袭不改(382至384页)。关于前一件族谱,笔者曾经  相似文献   

11.
清圣祖康熙九年庚戌(1670)一岁七月二十六日,竹坡生于徐州。①五月六日,颁发《冯太孺人晋封太宜人诰命》、《授铎奉政大夫配蔡孺人再赠宜人继配蔡孺人晋封宜人诰命》。(《张氏族谱·诰命》)秋,河溢。(同治《徐州府志》卷五下《记事表》)现存《金瓶梅词话》刊刻五十四年。(据万历丁已序)竹坡家族近支年岁之可考者:曾祖父应科卒三十九年。(《族谱·族名录》,本谱未注出处者同)祖父垣殉难二十五年。祖母冯氏六十三岁。大伯父胆五个七岁。解甲归里十六年。(《族谱·传述》录张胆《自述》)大伯母孔氏四十八岁。二伯父铎三十四岁。在云南临安司马任。(《族谱·传述》录张道渊《奉政公家传》)  相似文献   

12.
1922年,湖北黄冈蕲春县田家桥籍著名革命先烈詹大悲家族筹备五修族谱,应詹大悲之请求,孙中山于1923年2月为其族谱作序,是为孙中山《(詹氏宗谱)序》。该序作于孙中山晚年,是研究孙中山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的一篇颇有价值的文献,也是谱碟学上一篇不可多得的文章。此文因故长期流落民间,迄今未能引起思想界、学术界的重视。现据新春县田家桥詹大悲家族所存于1923年底刊印的族谱,将孙中山《(詹氏宗谱}序》全文标点抄录如下,并予以简要的评介。相信此举对研究孙中山会有所碑益。《詹氏宗谱》序同志詹大悲以其族启先、启全祖及大三祖…  相似文献   

13.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县)人,后迁居苏州吴县。他生于北宋内忧外患之时,“少有志操”(《宋史·范仲淹传》),既长,以天下为己任,“不畏权幸,不蹙忧患”(《范文正公集》附富弼撰《墓志铭》)。他一生四次被贬,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挥毫撰写出历代传诵的《岳阳楼记》,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襟。现择其二三事简述于下。“断齑划粥”  相似文献   

14.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年后,便主持重修岳阳楼。庆历六年六月重修的岳阳楼落成,滕子京便将岳阳楼的建筑结构、四周风光及唐代诗人的作品写下、连同一幅《洞庭湖晚秋图》一并寄给远在河南邓州的好友范仲淹,请他就重修岳阳楼一事写一篇文章。范仲淹不负好友嘱托,于当年九月十五日挥笔写下了《岳阳楼记》这篇千古传诵的美文。  相似文献   

15.
《广韵》、《集韵》小韵异同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韵》是研究汉语中古音的重要韵书,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广韵》是《切韵》最重要的官修增订本,成书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集韵》是(《广韵》的官修增订本,成书于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集韵》距(《广韵》的成书虽只有31年,但二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对二书所收小韵进行了考察,发现(《集韵》新增小韵676个,同时合并、转移和删除了(《广韵》的一些小韵。这些变动说明(《广韵》的音系是因循守旧的,而(《集韵》具有革新精神,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语音在北宋初年的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16.
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写下了《岳阳楼记》这篇千古美文。  相似文献   

17.
课本第 6页的思考题 ,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先后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答案。(一 )原题“假如有一个人在公元前 3年出生 ,公元5 0年去世。这个人活了多少岁 ?”(二 )对这道思考题答案思路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 ,《教师教学用书》第 13页中 ,对这道思考题所给定的答案都是5 2岁。同时还发现 ,就在这本《教师教学用书》第 12页 ,有一个关于《怎样计算年代》的标题 ,在这个标题下 ,有这样一段话 :“……由于年代尺上的公元元年就是公元一年 ,没有公元零年这一年 ,所以在计算涉及公元前后的人物或事件年代时 ,要减去一年。”按照上面这段话的思…  相似文献   

18.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名篇《岳阳楼记》脍炙人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由于年代久远,范氏的墨迹极为罕见。目前仅知有三件行书手札(分藏于北京、台北故宫)和此一件楷书作品传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道服赞》卷,纸本,纵34.8厘米、横47.9厘米,小楷书7行共97字。据序文可知,它是作者为一位时任平海(今福建泉州)书记的许姓友人撰并书  相似文献   

19.
一 1922年,湖北黄冈蕲春县田家桥籍著名革命先烈詹大悲家族筹备五修族谱,应詹大悲之请求,孙中山于1923年2月为其族谱作序,是为孙中山《<詹氏宗谱>序》。该序作于孙中山晚年,是研究孙中山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的一篇颇有价值的文献,也是谱牒学上一篇不可多得的文章。此文因故长期流落民间,迄今未能引起思想界、学术界的重视。现据蕲春县田家桥詹大悲家族所存于1923年底刊印的族谱,将孙中山《<詹氏宗谱>  相似文献   

20.
家族和宗族对士大夫阶层的影响作用,在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不断增强。在宋代典型的士大夫家族"苏州范氏"中,"房"的概念是逐步形成的。范仲淹最初制定的规矩里,"房"是指以夫妇和子女组成的一个家庭单位,或者几个这样的单位组成的复合家庭。随着族人增加和世代交替,在北宋熙宁、政和年间续定的规矩中,"房"被"诸位"所取代。南宋时,"范氏十六房"的概念正式成型,成为义庄以及宗族运营的重要构成要素。"房"的固定化意味着宗族的组织化,同时也体现出宗族的家庭机能日益淡化。通过分析范氏家族"房"的成立、变迁以及功能,可以考察在中国的家族、宗族史研究中"房"的重要性,并深入认识宋代士大夫家族的组织、构造和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