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朦胧诗浮出水面开始,中国当代先锋诗歌至今已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期间,先锋诗歌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并在文坛上产生了很大影响。评论界围绕朦胧诗及后来的第二代诗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所涉及的问题之广泛、观点之纷杂、  相似文献   

2.
朦胧诗后的先锋诗歌为寻找诗歌艺术的可能性,常常致力于意象与象征艺术的消解,重视日常性叙述和多元技巧综合的创造性调试,在艺术上有一种后现代主义倾向。这种原创性的实验和创新相连。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诗坛难以产生经典的恶果。  相似文献   

3.
日常主义诗歌是朦胧诗浪潮后兴起的具有探索意义的先锋诗歌,它把世俗意义上的“人”和“生命”拉进诗歌的内部,真正实现了诗歌与本真生命的对话。日常主义诗歌之所以于八十年代中期在中国大地上产生,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有着深厚的诗歌实践积淀和理论依据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在“朦胧诗”兴盛后。出现了“新生代”诗人群。四川、北京、上海成为其重镇。上海出现了“海上诗群”、“撒娇派”、“城市诗”等。上海师范大学一度成为上海先锋诗人的摇篮。2004年10月24日至26日。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人文与传播学院主办了“诗意城市:上海先锋诗歌研讨会”。来自全国50余位诗人、学者参加了会议。就先锋诗的概念、城市与先锋诗歌的关系、先锋诗歌的历史与发展、先锋诗歌的境况与批评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讨,有不少颇为精辟的见解。在此刊载的是由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根据会议录音整理的发言。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朦胧诗浮出地面不久并渐渐获得读者的认可时,一股新的诗歌浪潮以一种一往无前的气概汹涌而来,“第三代”诗,90年代个人化写作,70后诗人群等各种诗歌流派和浪潮接踵而至,让人目不暇接。从“第三代”诗开始,先锋诗歌构成了一个连续性的艺术系列,产生了一批才华功力兼具的诗人和优秀的文本,带动了当代诗歌乃至当代文学的历史转型,对这一文学课题进行研究无疑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由于研究难度大等原因,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十分薄弱。而罗振亚先生的《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对这一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作者凭借自已丰富的资料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对朦胧涛后的先锋诗歌做出了冷静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朦胧诗与先锋诗两股诗潮是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诗坛上最具有开拓精神的两次诗歌革命,诗歌评论者对此褒贬不一,并围绕它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论争,本文在朦胧诗的背景下着重从先锋诗人在生命和语言两个方面对诗路的拓展作了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7.
朦胧诗曾经像一个自由的精灵,翩翩飞舞于上世纪80年代的天空,划出了一道道诗意的弧线。二十多年过去了,回望诗坛,朦胧诗的身影依然楚楚动人。如今,朦胧诗已经走上了文学讲堂,走进了中学语文教材。朦胧诗是指以一代青年为主体的当代早期先锋诗歌运动,崛  相似文献   

8.
《山民》的作者韩东是20世纪80年代“先锋诗派”的代表人物。所谓“先锋诗派”也被人称为“后朦胧诗派”,是我国当代诗坛上继“朦胧诗”与“寻根诗”之后出现的一种诗歌现象。如果说“朦胧诗”更多地表达诗人的主观情绪.“寻根诗”更多地关注诗歌的民族文化内蕴,那么“先锋派”诗人则一反常态,把诗歌拉回到当代人的生活实际与个体存在中。  相似文献   

9.
产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朦胧诗,自其产生之时就褒贬不一。在本文中,笔者将朦胧诗回归到历史长河中,结合"古今中外"张力结构理论,具体阐释其相交于中国传统诗歌而言反叛与集成的表现。笔者认为朦胧诗是特定历史时期背景下,新表现手法与传统诗歌手法完美结合后绽放出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0.
产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朦胧诗,自其产生之时就褒贬不一。在本文中,笔者将朦胧诗回归到历史长河中,结合"古今中外"张力结构理论,具体阐释其相交于中国传统诗歌而言反叛与集成的表现。笔者认为朦胧诗是特定历史时期背景下,新表现手法与传统诗歌手法完美结合后绽放出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1.
戴望舒作为新诗拓展时期的代表诗人,其诗歌创作是继郭沫若之后对中国新诗进行第二次整合的一个界碑。研究者一般都注意到戴望舒的诗歌既吸收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又接受了法国象征派诗歌等的影响。但忽略了其诗歌中的戏剧性因素。论文试从其诗歌的情节结构、话语的言说方式和抒情方式入手来分析其中的戏剧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刘扬烈先生的《中国新诗发展史》深入论述了自新诗初创至20世纪末新诗发展的历史轨迹。该作广采博收,自成体系,紧扣新诗演变的内在规律,科学地论证了它的必然趋势,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允的原则,惟实惟真,对众多流派和著名诗人作出了有见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阮籍之诗,源于《诗经》。本文主要采用列图表的方法对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和四言《咏怀诗》十三首中源于《诗经》的诗句进行分类、对比,分析其特点及在表达形式和措辞用语上对《诗经》的学习情况,对五言《咏怀诗》和四言《咏怀诗》在表达上的区别以及四言《咏怀诗》与《诗经》相比所具有的特点,进行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4.
黄庭坚诗及诗论对宋诗乃至明清诗的影响极大,但历代褒贬不一,该文试对黄庭坚诗的内容和形式及其诗论作一分析,指出其形成缘由、特点及其影响,以重新认识其诗坛地位。  相似文献   

15.
“朦胧诗”向“第三代诗歌”的转型,揭示了新时期“大我”的诗歌主体被放逐的命运,开始了“自我”的消隐和萎缩的心路历程,从另一方面回到生命本体,展现了对平凡生命的认同。然而,在“第三代诗歌”建立起迥异于“朦胧诗”的话语方式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它具有了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2009年3月,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散文诗群体——"我们"散文诗群在北京成立,有力地改变了散文诗的边缘状况。它提出的"大诗歌"和"意义化写作"主张,对散文诗的本体发展和文本实践进行了理论性的建构。此外,以周庆荣、灵焚为代表的"我们"散文诗群的发起者,不断介入"我们"散文诗的编辑、出版和发表的诗歌行动中,与多种文学期刊合作,集中性、连续性地推出了"我们"散文诗群的作品,成为新世纪以来散文诗发展最为重要的文学现象,进一步推动了散文诗创作者的崛起和散文诗走向公共话语领域。  相似文献   

17.
《森林的沉默》是吴兴华的成名作与代表作,由于其内在蕴涵着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和充分的阐释空间,一直以来存在诸多争议,成为现代诗歌教学过程中晦涩难懂而颇具歧义性的诗例,对之进行内部、细部的教学分析显得尤为必要。具体而言,从此诗所受影响的外部视角,从诗的结构、内涵、意象等方面对此诗进行文本细读,从诗的形式、技法、文本互释等角度阐释此诗的特征,都是对此诗进行教学分析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九叶诗派在充分借鉴中西意象理论,并且有机结合本国新诗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诗歌美学观念的核心应当是“意象”。他们认为意象是思想和情感互为表里的凝合,并就意象与人类潜意识、意象与意义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九叶诗派根据意象发展的精神特点,将意象的发展归纳为自觉意象、悟性意象和凝合意象三个阶段,并对意象运动的二种范式及其动力来源作了详细阐释。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诗坛,九叶诗派的意象理论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西周早期诗教活动是诗在这一时期被使用和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一途径,从贵族到平民阶层都普遍地接受了诗乐教育,掌握了大量诗歌,同时也接受了比附、隐喻、引导、启发等用诗的方法,为在各种外交场合断章取义地比兴用诗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诗教中也已贯穿了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而使赋诗言志中的用诗与道德意义联系起来,在赋诗内容上也产生了影响。由此观之,西周早期诗教活动对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现象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由于在曹植《三良诗》的创作时间问题上认识的混乱,人们对此诗诗旨之理解也是历来颇多争议。从字面上看,诗意似前后矛盾。此诗当作于建安二十年或其后,尤以武帝死后或帝死后为最有可能;该诗是诗人自鸣中怀之作,诗中所表忠义确系真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