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自2010年易地建校以来,学校始终以“和合”文化为核心,打造“和合”校园。“和合”之后,追求和而不同。“和合”是对原有传统、价值观的融合和继承,“和而不同”则是在传承基础上的迭代和再生,从推进教学改革、凝聚教师团队、打造学校特色等维度渐次推进。  相似文献   

2.
中华和合文化与大学制度构建略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哲学概念、文化概念.“和合”文化深深蕴含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平等融洽、合作互利等理念.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应该坚守“和而不同”的文化自觉精神,用“和合”文化思想指导大学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崔园萍 《文教资料》2006,(25):64-65
“和合”是中华民族独创的一个哲学概念、文化概念。在“和合”文化中深深蕴含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平等融洽、合作互利等理念。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应该坚守“和而不同”的文化自觉精神,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西南联大就是在“和合”文化思想指导下一个成功实现合作办学的例子,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大启示。  相似文献   

4.
随着学校的扩建,近年来,湖州市第四中学教育集团科学教研组也发展成为47人的大组,而5年以内的新教师约占教研组总人数的50%。名师大量调出和新教师不断涌入让教研组陷入困局,教研和教学工作如履薄冰。为了走出这一困境,教研组结合学校“和合共生”育人理念,不断传承与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团队文化--“和趣”科学。“和”是学校的“和合共生”文化,即和谐、合作、合力以及和而不同,是打造“和趣”教研文化的保障;“趣”是科学教学的目标,指向教师教学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和趣”教研文化的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以其独特的文化身份,“双焦透视”中西文化,以切肤体验和智慧感悟中西文化的真义、差异和冲突,以毕生的跨文化创作和社会活动寻求跨文化理解、融通之道,从而形成了其极具历史前瞻性的中西文化和合思想,倡导中西文化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赛珍珠中西文化和合思想的形成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文化、社会和宗教渊源,探讨其所蕴涵的丰富内涵无疑对于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下建构一种全球和合共生的文化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合”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和合”思想之“四观”的引领下,作者结合多年高校辅导员工作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研究,将“四观”合理微观化为“人心和善的基本道德观、和而不同的包容人际观、义利合一的合理竞争观、协和万邦的正确集体观”,并提出微观化后“四观”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方式及实践方法。在理论与实务中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文化表现为一种关系态不同事物或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状态;是对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的一种和解式的体认。中国“和”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是和合:异质之和;和异:和而不同;和一:天人合一。世界和平:呼唤中国“和”文化——“异质之和”是“和平共处”的前提;“和而不同”是“多极共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教学“和合”性与“和合”性教学是基于中国优良传统“和合”思想而构建起的特色教学论体系,也是符合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人的生命与智慧和谐发展为依归的教学追求。教学“和合”性内隐着师生共存走向共鸣与共情、生生共处走向共商与共话、资源共用走向共济与共享、情境共建走向共识与共赏、身心共治走向共悦与共长等“五共”表征。“和合”性教学外显为教学主体的平等性、教学内容的整合性、教学方法的多元性、教学评价的综合性、教学情境的开放性。“和合”性教学实践需要创建“和生”生命课堂、构筑“和爱”素养课堂、重建“和谐”生态课堂、打造“和达”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9.
中西广告文化在宏观层面上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和合与分析,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是中西广告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学校逐渐成为文化孕育的土壤。文化塑校,也是学校寻求品位发展、内涵发展的必然之径。我校自"十二五"以来,以"为了一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主动躬耕文化建设,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最终,学校确立以"和合教育"为文化特色,秉承"和而不同因合致成"的办学理念,努力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多元和谐。所谓和合,是和谐共融的统一,是对立统一的高层境界。承认差异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东西方两大文明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汇于20世纪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社会实践中,两者间“和而不同”的本质、“和谐共生”的文化特性和“契合融通”的文化内涵实现了东西方文明和合发展之路,马克思主义实现了文化的中国形态化,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向,为世界多元文化形态交流树立了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和合”文化内涵,明确“和合”教育理念,综观“和合”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内涵,把弘扬“和合”文化、倡导和谐理念、建设和谐文化、创建和谐教学境界有机融合到教书育人实际中,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都得到和谐地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是由千万个族群融合而成的一个伟大民族,能够促成并长久维系这种融合的核心理念就是“和合思想”或者说是“中和论”。它代表着儒、释、道三家的共同精神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的“和合”,是和谐、合作、和平、大同小异、求同存异的意思.这与犹太教义的排他精神不同,更与霸权主义的“同不容异”迥异。当前,我们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依据就是中华民族这种优良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4.
王船山和合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和合理论的全面批判总结和开拓创新。其和合思想的形上根据是宇宙之太和;其和合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和而不同、融突和合;其和合思想的价值理念是"和以致生"。王船山的和合思想为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智慧指导。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的外交理念可以用“和”、“合”、“共”三个字来概括;“和合”是其核心和灵魂,和平合作,共同发展是其主要内客。在新世纪,人们将发现,合作竞争、双赢战略将是最好的选择;“和而不同”、“共存共荣”、“以诚为本,以和为责,以信为先”,“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补相成”,将是21世纪人类共同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也是周恩来外交理念的概括和合乎逻辑的丰富和发展。周恩来的外交理念——关于和平合作,和而不同,共存共荣、共同发展的“和合”精神,必将是21世纪人类能够建立起来的共同的价值观的精髓。  相似文献   

16.
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重新估价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的论争。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 ,继承发扬大中华文化“百家争鸣”“和而不同”“有容乃大”的优良传统 ,以自由主义的中庸之道与和合哲学去整合激进主义 ,守成主义的精髓 ,以科学的共识去研究和解决那无数的社会问题 ,走出乌托邦 ,走出全人类面临的“十大危机”。  相似文献   

17.
“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原则之一,统摄整个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全过程。“和合”文化用概念图解模式对其进行探析:横向上,其伦理之维趋向同一性;纵向上,其群体差异性更是其伦理底蕴的主体基础。从差异论的视角统领“和合”文化,并对其作差异化探析,找到和合文化与和谐社会伦理对接的契合点,对建构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8.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促进新事物的产生。在和合思想的影响下,教学生活中有望生成和合教学文化,它具有尊重差异性、相互融合性、追求整体性、动态生成性的特征。建构和合教学文化的主体是教学文化共同体,它包括教师文化共同体、学生文化共同体、师生合作文化共同体、教学管理文化共同体。要顺利建构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需要正确处理教学文化环境和教学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需要改革控制性的教学管理方式,生成人文性的教学管理方式,也需要巧妙地采用共差发展的策略与合作建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中华文化形成的包容、和谐、理性、中道的统一传统,是在"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多元包容形态下的统一。中华文化历来有地域上的南北分野、东西之别,还有源于国内各民族差异而产生的中华各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复杂性,但中华文化历史演进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形成了一种将"整体一致性发展趋势与差异多样性发展趋势"两种看似矛盾冲突的发展趋向有机统一起来、协调起来的特殊结构,形成了一种融合各民族文化为一体而又长久保持各民族文化个性特色存在的文化调适机制。这是一种十分高超的"和合共生"的政治智慧与文化精神,也是中华文明长治久安、生生不息的精义所在。  相似文献   

20.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传统儒家学派中和的思想可以说是和合文化的重要源头。"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能够反映和合文化的本质,而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国与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殷商时代是我国上古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三代历史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从历史文献记载和甲骨文及商代考古资料中,可以看到商代的明君圣王为寻求和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当时,追求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家族的和谐,构建与周边方国部族的和谐,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和合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