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同存异”是周恩来总理在1955年4月的亚非会议上,为了寻求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增进亚非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提出来的一项外交准则。40多年来中国外交以及国际关系的实践表明,“求同存异”就像早些时候中国、缅甸和印度领导人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样,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意识形态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竞争共处、实现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尤其是80年代以来,随着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到来,冷战格局的最后解体,世界各国在国际事务中求同存异显得越来越重要。事实证明,求同存异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2.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与历史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提出是为了解决新中国与周边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问题.随着时间的发展,它逐渐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所普遍遵循的原则,并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另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所倡导的宗旨、原则与精神,它已被确定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国际法,它也是新中国对现代国际法发展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1963年12月14日至1964年2月29日,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对亚非欧14个国家进行友好访问.访问期间,周恩来同各国领导人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广泛会谈,加强了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团结.周恩来14国之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广交深交朋友,为新中国外交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1963年12月14日至1964年2月29日,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对亚非欧14个国家进行友好访问。访问期间,周恩来同各国领导人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会谈,加强了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团结,周恩来14国之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广交深交朋友,为新中国外交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倡导并奉行了非意识形态化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指导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中取得了成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提出,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并首次适用于处理中国和亚洲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50年代中期起至60年代中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成功地运用于发展中国同亚非拉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指导中国与民族主义国家关系取得了成功。中苏分裂后,原来主要针对新兴民族国家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摒弃,而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为指导的"革命外交"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倡导并奉行了非意识形态化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指导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中取得了成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提出,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并首次适用于处理中国和亚洲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50年代中期起至60年代中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成功地运用于发展中国同亚非拉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指导中国与民族主义国家关系取得了成功。中苏分裂后,原来主要针对新兴民族国家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摒弃,而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为指导的“革命外交”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最早提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平相处的思想,使俄国度过了内外交困的艰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1954年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今这一原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赞同,它不仅成了我国处理匿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同时也被当成国际间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而且可以预见今后它还将得到更充分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本刊特节选姚力、枫亚同志《周恩来在万隆》一书的后记——是的,万隆会议的历史功绩永远不会磨灭。它是战后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办而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它极大地鼓舞了亚非人民特别  相似文献   

9.
发扬万隆精神促进亚非合作2005年4月22日至23日,亚非峰会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来自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或其代表和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恢复万隆精神的活力:致力于建立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作为亚非国家领导人的一次盛会,这次峰会对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合作,以及亚非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试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生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炳良 《天中学刊》2006,21(1):24-26
由中国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50多年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使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越来越体现出它的价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在实践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突出双赢;能够正确处理国家关系,破除惟我中心论;能够促进国家关系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课本上的《亚非奴隶制国家》,包括埃及、两河流域(巴比伦)、印度和波斯等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差异,这些地区走在西方的前面,最早进入了阶级社会,出现了奴隶制国家,并创造了人类最古老的文明.讲述这一章应着重指出:第一,亚非奴隶制国家形成的途径、特点,使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有所认识。第二,各个国家的具体特点,使学生从这些特点中,深入了解奴隶制国家的本质特征。第三,古代亚非国家的文化成就,使学生认识亚非的古老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源头。一、亚非奴隶制国字形成的途径、特点这几个古代亚非国家,都代表…  相似文献   

12.
建立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历来是国际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冷战结束后 ,各种新秩序主张出现 ,中国也在政策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国际新秩序主张并得到多数国家的赞同。作为国家之间法律的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应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进行 ,发挥国际法的积极作用。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中国应坚持既定的政策并加强对有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基于国际法的根本原则和现实国家利益的互利合作,与国际法原则和联合国宪章原则是一致的.各国应重视和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国际准则,积极应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受到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相似文献   

14.
魏源提出的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之外交谋略,在中国当代得到充分运用与发展,由中国政府倡导,中国、印度、缅甸三国共同发布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全世界大多数国家认可,现已成为当代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5.
时隔50年.亚非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2005年4月22日再次在印尼举行历史性的亚非峰会。今年会议的主题是“恢复万隆精神的活力:致力于建立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会议签署了《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宣言》、《亚非领导人关于海啸、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联合声明》等件,这将为亚洲和非洲在政治团结、经济合作和社会化三大领域的伙伴关系搭建桥梁。  相似文献   

16.
由我国政府提出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实践证明,它经受了战后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变化的考验,已被公认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处理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间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今后处理国际关系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当前世界格局进入交替时期,国际形势更加动荡不安的时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一思想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并取得了重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贯坚持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并在实际斗争中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它的内容。几十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直是我国用以指导自己同各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今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大事     
亚非各国人民要和平,不要战争缅甸、锡兰、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南亚五国的总理们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举行了会议,并发表联合公报,决定联合发起在一九五四年四月召开亚非会议,邀请包括我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在内的二十五个亚洲和非洲国家参加这个会议。根据五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公报,召开亚非会议的目的是:促进亚非各国间的亲善和合作;增进亚非各国间经济和文化联系;维护民族主权,反对殖民主义;促进世界和平。这是完全符合亚非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的。长期以来,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一直遭受着外国帝国主义的压榨和掠夺,但是,现在不同了;经过长  相似文献   

19.
【热点背景】 新年伊始。应沙特阿拉伯、马里、塞内加尔、坦桑尼亚、毛里求斯等亚非五国的邀请,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9年2月10日至17日对上述亚非五国进行了国事访问。  相似文献   

20.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五十多年来,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本文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代背景入手,深入分析和平共处五原则的提出过程和重要意义,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