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意思理解一、指出下列成语出自何篇,原义何在,意思有无变化。 1、三顾茅庐 2、不耻下问 3、世外桃源 4、水落石出 5、妄自菲薄 6、一鼓作气〔说明〕有些成语,古今义同(如“不耻相师”),有些古今义全然不同(如“钩心斗角”),有些感情色彩有变化(如“踌躇满志”)。有些成语,直述其字面意思即是其解释,而有些成语,意思有引申,有的有了比喻义(如“一鼓作气”),有的有了形容义(如“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2.
借助同学们熟悉的成语,通过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可以帮助大家形象地掌握古汉语知识。下面就以某些成语为例来谈谈汉语中一些字词古今词义的差异。一、古今词义变化显著的。如“楚楚可怜”的“可怜”,它保留着“可爱”的古义,不能理解为今义“值得怜悯”。又如“何去何从”,这里的“去”就保留了它的古义,指“离开”、“背离”。“走马观花”是说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这里的“走”不能理解为今义“行走”,它保留着其“跑”的古义。二、古今词义变化细微的。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里的“勤”是指“劳”,不是“勤快”之义…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有许多数量词叠用的成语,如何翻译这些成语中的数量词,要看该数量词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是实义就要按字面义来译,如“三三两两”译为 in twos and threes(实义);是虚义就要按喻文来译,如“乱七八糟”既可译为 at sixes and sevens(实义),又可译为 a pretty kettle of fish(虚义)。下面将部分数量词叠用的成语分类归纳如下,也许能使读者有所  相似文献   

4.
"一"统天下     
【说文解字】一,是一个数字,汉语计数里是最小的正整数,但是它却变换无穷。有时是最小,表示单个;有时是最大,表示整体。以前有条灯谜:“天没有我大,人有我大”,答案是“一”。从灯谜的本意看,意思是“天”没有“我”是一个“大”字,“人”有了“我”也是一个“大”字。这个“我”便是“一”。但是,字面上还有更深刻的蕴含:别小看这个“一”,它比天还要大呢,人拥有了它便无比强大。这个“一”就是阴阳归元、一统天下的“一”!在汉语的成语里,“一”有着全部意义的形象表现。在表成功义的“一举两得”这个成语中,“一”指个体的量,“一举”就…  相似文献   

5.
学习成语有没有诀窍?我写了几首顺口溜,希望成为大家学习的入门钥匙。这里,且听第一首顺口溜: 学习成语有诀窍,感情色彩须知晓; 语意分清“褒”和“贬”,还有“中性”别忘了。  相似文献   

6.
成语活用,给语言带来迷人魅力,给作文增添无限情趣。常见成语活用的方法主要有: 一、本义返源。偏离其通用的比喻义、引申义,回返到它的语源义(字面义),显出特定的修辞效果。如:火成岩诞生于“水深火热”之中,经过大水和烈火的锻炼,生成一身  相似文献   

7.
成语“扶老携幼”,常见的成语词典只讲了它的常用义:而忽略了它的特定含义。如《汉语成语小词典》释为:“搀着老人,领着小孩儿。”《汉语成语词典》的释文与上文几乎全同。这条成语的特定含义可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指众多的人出动,甚至连难以行动的老人和小孩也出来了。这一含义又可分两点说:其一,用于描写欢迎、送行、聚集等群众性的场面。如:  相似文献   

8.
关于《汉语大词典》成语释义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商榷:一、多义成语的释义问题;二、兼类成语的释义问题;三、近义成语的释义问题。概言之,前两个问题说的是“释义不全”,当增立义项,以求完备;后一个问题说的是“立目不当”,误把近义成语看作等义成语,当各为主条,以求缜密。  相似文献   

9.
数字构成的成语,方式多样,变化元穷,形象具体,对概括与表达人物、事态、情况均起了很好的修辞作用。数字成语常见的结构有: (一)由基数“一’与近义词或同类词间隔构成的成语,能形象地表示数量的渺小。如“一知半解”形容所知不全面、理解不彻底;“一草一木”比喻十分微小和平常的事物。  相似文献   

10.
汉语成语具有精炼、形象、警辟的特点,它是人们喜闻乐用的熟语,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材料,因此,历年高考语文命题都注意通过对成语的考查来检验考生的语言智力。 跟踪高考命题思路,成语考查命题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形式: 一、辨析成语的音、形、义 要准确使用成语,非弄清成语的音、形、义不可,因此历年高考语文命题都十分注重成语辨音、辨形、辨义的考查。 针对这一考查点,高考命题组曾试图将音、形、义的辨析结合起来考查,如: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注音、释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冗(rǒng多余的)长累赘,强(qiáng使用  相似文献   

11.
赵荣 《中学俄语》2011,(1):26-27
俄语中,有许多由рука充当核心成分的成语性词组。这些词组的含义大多偏离了“рука”的本义,保留了它的形象,获得了新的含义,即成语义。我们收集整理了一些由“рука”构成的一些常见成语,希望对读者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成语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成语除有结构定型的特点外,就是它意义的整体性。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意义完整的单位来运用的,因此,一般不能只从各个词的意义总和中去理解成语的意义。如“良药苦口”字面义是:好药(能治好病的药)是苦口的。但这个成语的整体义是比喻有益的劝诫或批评往往比较尖锐难听。再如“胸有成竹”是“心里有谱儿”的意思,而不是说“胸中有竹子”;“破  相似文献   

13.
成语辨析     
成语“不以为然”意为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不赞成,多带有瞧不起的意味,与“不敢苟同”“嗤之以鼻”近义。如:鲁迅《三闲集·在钟楼上》:“有人说我应该拼命去革命,我自然不敢不以为然,但如叫我静静地坐下,调给我一杯罐头牛奶喝,我往往更感激。”而“不以为意”的意思则是;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与“满不在乎”近义。如:秦牧《谈后代》:“唯其有这种思想,在自己没有孩子这件事上,我一向完全不以为意。”从上述释义和用例来看,两个成语的分别是比较明显的。可是在实际运用当中,却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例如:1.最初,塔…  相似文献   

14.
成语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深受人们喜爱,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这与成语本身运用多种修辞格是分不开的。成语运用修辞格不但精当,而且种类也较丰富。一、叠字在四字格成语中,常把同一的字或单音词重叠起来使用。成语的叠字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种,前两字叠用,其公式为 AABC,如“比比皆是”“历历在目”“斤斤计较”“心心相印”“欣欣向荣”“咄咄怪事”等。  相似文献   

15.
成语是整个儿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其实际含义通常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所谓特定含义。如果排斥特定含义,主观地另作解释,这样释出的意义,就是成语的非成语义。如“高山流水”源于伯牙鼓琴的故事,本谓乐曲高妙,比喻知音或知已。如果用以表达“高山上流下水来”的意思,此义就是非成语义。运用这种非成语义有它特殊的表达作用。下面谈谈它的表现方式和特点。从成语的形、音跟义的关系来考察:用其形而排斥其特定含义者大体上有三种,①附会字面,②多义换用,③双关曲解;用其音而排斥其特定含义者,主要有一种,谐音换字。  相似文献   

16.
小语第十册“基础训练6”第二题着重要求学生准确运用褒贬意义不同的成语。成语的褒贬义有两类情况。一是两个成语所表述的意义截然相反,如“舍己为人”和“自私自利”,两种思想境界一正一反,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因此,上一个成语带褒义,下一个成语带贬义(“褒”,表示肯定和赞扬,“贬”,表示否定和批判)。另一类是两个成语所表述的事物,从表面看似乎有些相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理性意义、色彩意义、语法意义三个角度来辨析近义成语。全文分为概括综述性的“总说”、子目列举性的“分说”、匡正近义成语误用的修订性的“正说”三部分。笔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较为深入地论述了近义成语的“同与异”。通过这种剖析,将有助于人们准确地选用近义成语,进一步增强驾驭成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确使用成语是近年来语文高考必不可少的内容。正确使用的前提是能准确地理解该成语的含义及其在句中的感情色彩。有些成语可一望而知其义,有些成语就不能望文生义,如“万人空巷”不是“人们都集中在家中而使得巷子空了”,而是形容盛大的集会或新奇的事  相似文献   

19.
成语的运用和理解是高考必考内容,尤其是近义成语,学生最易混淆,辨析此类成语的关键是分清细微差别,掌握其运用规律,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和语法功能来理解。下面比较几组近义成语,略见一斑。一、不谋而合不约而同辨析:这两个成语结构相同,意义相近,都有“偶然一致”的意思,其区别在于:1、适用对象不同。“不谋而合”多指见解、计划、理想等相同;“不约而同”多指(不同人的身体各部分)活动的相同,侧重动作。2、“不约而同”有动作、活动“同时”发生的意见,而“不谋而合”无此意思。3、语法功能不同。“不谋而合”一般在句中作谓语,“不约而同”…  相似文献   

20.
近义成语尽管很少以直接命题的形式出现在高考试卷中,但实际上很多成语试题是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我们以2010年高考试题为例,天津卷考查了“休戚相关”和“息息相关”,湖北卷考查了“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绝无仅有”,江西卷考查了“另眼相看”、“刮目相看”等。可见,帮助学生弄清常见的近义成语是我们成语复习专题中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