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短新闻,应该是浓缩新闻事实精华的新闻精品。首先它的新闻价值要高,其次它的篇幅要短。可以用“言简意深”来说明短新闻的特点。如何写好短新闻?我的体会是:写好短新闻,一是提炼主题要“精”;二是选取材料要“精”;三是文字写作要“精”。提炼主题要“精”何为主题?主题应该是一篇新闻作品提出的重要问题和体现的中心思想,是选择和组织新闻材料的依据,也是贯穿新闻写作过程的主要线索。用通俗的话说,主题是一篇作品中“画龙点睛”之笔,没有这一笔,短新闻也就失去了“灵魂”。  相似文献   

2.
1、材料即事例 一旦我们选定了题材——新人、新事、新景,选择材料就不那么困难了。因为材料说到底是指那些能够表现主题、直接说明或侧面烘托新人新事新景新在何处的事例。 事例有典型事例、一般事例之分。材料有典型材料、概括材料、背景材料之别。典型材料就是典型事例,它直接说明新人新事新景新在何处,是表现主题的“主力”。概括材料、背景材料都是一般事例,它侧面烘托新人新事新景新在何处,是表现主题的“偏师”。 述评性新闻、通讯所表现的主题和所揭示的报道对象的本质是一致的,报道对象的本质又是通过  相似文献   

3.
“如何提炼主题”和“如何通过展示内容表达主题”是当前主题展览设计中经常遇到的两个问题,它反映了展览主题与展览设计各项工作的关系。本文从展览设计在展览信息传播中的定位出发,以“树”的结构比拟上述关系:文献研究成果及素材是树根,展览主题是树干,展览框架是树杈,展示形式是树叶;以“遇见更好的你”心理学展览的设计实践为例说明:调查研究是提炼展览主题、内容设计的基础,主题提炼须把握好“供需”平衡,且是一个动态的演变、发展过程;并根据展览开发实践,总结了五种主题展览常见框架模式,提出了展览内容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各类平面广告中,“视觉语言”非常重要。它是广告创意的载体,是渲染主题的表现形式,是赢得受众的重要手段。是广告成功的台柱子。 一则“视觉语言”非常精彩的广告,可以不用广告语,不用任何注释和说明就可以准确地表情达意,让受众“于无声处听惊雷”。  相似文献   

5.
副题──也叫子题,下辅题。它排在主题之后,用以补充主题之不足。它常用于补充交待新闻的次重要事实;说明主题的依据、结果和重要的新闻要素,起注释、补充、印证主题的作用。在多行标题中,它与肩题的分工一般为:肩题主虚,副题主实,而且内容较多,比较具体,文字一般要长于肩题和主题,有时根据需要可做成多行副题,或组成多达三四行的“副题组”。从上述简要分析中可以看出,虽说肩题和副题都同属于主题的辅题,但它们与主题的关系是不同的:肩题与主题多为因果关系,肩题是因(说明来源、起因、缘故等等),主题为果。所以肩题可以…  相似文献   

6.
新闻写作要不要提炼主题?一般讲的新闻写作,主要包括消息和通讯。通讯写作必须提炼主题,这是没有争议的。消息写作是否也要提炼主题呢?我们认为,有少数消息,如简单地报道一种自然现象或一个社会动态,仅仅给读者提供一个新的信息,就无所谓提炼主题的问题。但就大多数消息来说,仍然需要通过提炼主题来说明某一问题,或宣传某一种思想,观点的,不可能都作“纯客观”的报道。新闻主题是从对客观事实、具体材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的。过去有些人习惯于“主题先行”的办法,“坐在家里想点子,跑到下面找例子,关起门来写稿子”;或把事实当作“面团”任意搓捏,用来说明自己想要说明的问题,或  相似文献   

7.
探讨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给“主题稿”一个简洁明晰的定义。什么是“主题稿”?笔者认为,那就是根据对一些(或一个)新闻事实的叙述、分析、判断而表达的对某一主题的思考、评价、立场、观点、主张等。它既是撰文记者的思想,也通常是发表这篇稿子的报纸的思想。它与一般信息稿(如消息)的区别在于:信息稿让事实说话,记者“躲”在后面;而“主题稿”是记者“站出来”说话。因此,它也可以看作是报纸自己的声音,具有无可争议的独有性。一、问题的提出:“主题稿”过时了?近年,笔者不断地听到一种论调:不应再搞“主题稿”了,“主题稿”时…  相似文献   

8.
张守田 《新闻界》2000,(5):50-50
主题是一篇稿件的灵魂和统帅,也就是作者通过新闻事实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或者说是新闻事实的主体和核心。主题好比项链的丝线,有了它,才能串起素材的宝珠;主题好比车轮的轴心,有了它,才能撑起事实的辐条。   这就是说,一篇新闻稿件,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本文着重从新闻主题的“新、尖、小”入手,谈谈如何选择和提炼主题。   主题要“新”,富有导向性。新闻贵在“新”,到底什么样的主题才叫“新”呢 ?能够体现当今时代特征,符合当前报道精神的主题才叫“新”。唯有提…  相似文献   

9.
目前出版的一些新闻学教科书,在讲到消息写作时,都论及了提炼主题的问题。有的说“每一篇新闻都有一个主题”,“哪怕只写几句话或一句话,也有它的主题”。有的表述得更彻底:“没有‘无新闻主题’的新闻”。只有复旦大学新闻系编写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谈到了“有少数消息,如简单地报道一种自然现象或一个社会动态,仅仅给读者提供一个新信息,就无所谓提炼主题的问题。但就大多数消息来说,仍然需要通过提炼主题来说明某一问题,或宣传某一种思想、观点”。对这些畅行于新闻系课堂的说法,笔者倒有一点疑义。我认为,通讯需要提炼主题,这是没有争议的。但多数新闻(指消息这种体裁,以下同)不存在提炼  相似文献   

10.
拍摄、制作出一幅真实感人的新闻照片,只是完成了工作的一部分。要使它变成一幅完美无缺,富有魅力的新闻照片,还要有能够揭示新闻照片主题的文字说明。本文就新闻照片说明的种类与写作要求,作一点探讨。一、从说明的内容上分,有: 揭示型:直接揭示新闻照片的主题.如:××单位×××同志,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如何如何等,新闻的五要素俱全。此种说明是最常用的一种。其特点是说明的内容通俗易懂,一目了然。不足之处是容易写得单调呆板,可读性差。提问型:提出问题,不作回答,让读者自己思考。如人民日报以前的“立此存照”专栏的新闻照片的说明多属此种。它的特点是所提的问题发人深思,给该者留下的回味余地大。写这种说明时,要特别注意把新闻的主要要素写清楚,否则,读者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相似文献   

11.
新闻作品的主体部分,也就是开头之后所写的正文。主体,顾名思义是文章的主要部分,核心部分,也是发挥主题、表现主题、展开主题的部分。就一篇消息而言,导语点出了最主要的事实,揭示出主题思想,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导语就完成“使命”了。而要详细地回答由导语提出的问题,阐明新闻事实发生的前因后果,并让读者接受事物中蕴含的、作者企图说明的观点,只有依靠主体部分来完成。主体部分担负着支撑全篇的“躯干”重任,它以充足而有说服力的材料,对主要新闻事实进行阐述、解释、说明和补充,使新闻的事实清楚详尽,完满地实现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需要。所以,一篇新闻作品成败的关键,主要看主体部分写得怎么样,看是否充分地、深刻地、生动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只有把主体部分写好了,文章才能站住脚,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使用说明》1981年版,对于我们搞分类标引工作很有帮助,在北京图书馆俄文书分类标引实践中,感觉到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求得分类标引工作的统一和一致。(一)使用说明》的原有规定是什么在《中图法使用说明》第28—29页,有一个标题:“5、几个主题的图书归类”,这标题下面有5个条文,头4条是关于两个主题图书的规定,第5条是:“凡论及两个以上主题的图书,均应归入其上位类”,条文之下所举3个实例,都是有三、四个主题的  相似文献   

13.
读了《新闻大学》1998年春季号所载《市场经济需要经济信息——回顾〈上海经济信息报〉》一文,感到十分惊讶。这篇文章一开始用异体字的两句话点出了主题:“错误提供的教训,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留下的足迹,常常是成功的路标。”很显然,它告诉读者,该文是通过对一次失败的回顾,指出或总结一项错误的教训。该文第一段更开宗明义地进一步地说明,它记下的是“一次失策”,“写下它,不是为了其他,而是让我们变得更聪明一点,想得更深远一点”。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新闻学概括深度报道“是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它不仅要说明新闻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还要分析它的意义,预见事件的发展和影响”。这就是说,深度报道既要说明“怎么样”,“是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是什么”可以从画面中看到,“为什么”则需要报道者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中图法使用说明》关于“论述几个主题的图书归类”一节叙述得脉络比较清楚的话,那末“论述一个主题的各方面的图书归类”一节则在叙述时有些不甚清楚。从文字上看,五个条文中只有兼论学科理论和应用的图书可依主题归类,也可按方面归类。最后一条是从不同学科论述一个主题的,从文字叙述看似乎是依主题归类,实际上却是按方面归类。其余三条大都依主题归类。北图俄编组分类标引的实践表明,有时同一条文有依主题归类的,也有依方面归类的;有时给两个分类号,呈现出复杂情况。现分别叙述如下:(1)“论述主题的一个方面的图书,应依主题的具体内容并根据分类法的规定细分”。这是《使用说明》的第一条条文,但没举出实例。有人著文建议举出实例,并建议条文改写为“应依方面的学科性质归类”。我们的工作实践表明:两方面的例子都有,不能硬  相似文献   

16.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是新闻采访写作常用的一种工作方法。新闻报道总是从某个具体事物着手的。来自机关、工厂、农村、商店、学校的任何经验、问题、信息等,都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现的。不要以为有时候所说的事物很小,但通过这个事物的介绍或描述,举一反三,可以给予读者启发、激励和教育,有的甚至能够说明某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或思想问题。这就是我们通常在新闻报道方面所说的“以小见大”。当然,并不是通过任何“小”事情都能让读者看到某个“大”问题或说明“大”道理。有些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小事还是小事,如果加以报道,只能“以小见小”,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够做到“以小见大”的。诚然,“以小见大”并非新闻采访写作唯一的方法,它不是说只能通过小事情才能反映大问题,它只是说明,从大事情着手,固然能报道大问题,而从小事情着手,通过小事情,也能反映重要的主题。有时它还能更加生动活泼,使读者感到亲切可信。凡是能够称为“以小见大”的新闻报道,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典型的意义。这里所说的典型,同文学上所说的典型,不是同一个概念。文学上讲的典型,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概括后创造的,它允许充分的想象和合理的虚构。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典型,比  相似文献   

17.
主题与读者写文章,总是为了说明什么才写,那个要说明的“什么”,就是主题。没有主题的文章是不存在的。没有主题的文章,必定象梦话一般不知所云。文章是正确地向读者说明主题的手段。不能把自己想说的告诉读者,也就是说,写了半天,读者不解其意,那样的文章是失败的。由于主题不同,有的文章简单,有的文章复杂,但是,不论哪种情况,都必须把主题思想正确地告诉给读者。有了读者,文章才有存在的意义。没有读者的文章恐怕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任何时候,文章的作者都应该考虑自己写的文章给谁读。  相似文献   

18.
新闻背景,指有关新闻事实的历史和环境的材料,是新闻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的环境。新闻背景也是事实,但不属新闻事实本身,它只是用来说明和烘托新闻事实。新闻背景用得恰到好处,可以阐明新闻主题,说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具体条件与起因,揭示实质,使受众全面正确地理解新闻内容;可衬托、突出和深化新闻主题,使受众获得深刻的印象,可以巧妙地表明记者的立场、观点,代替作者议论,使新闻价值“增值”;还可丰富新闻内容,使之充实饱满、富有立体感。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主旨是要使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回归“公共”。这一主旨与20世纪初我国图书馆界兴起的“新图书馆运动”所提出的“民众”概念所要表达的内容是相同的。这种一致性说明,向民众提供公平和自由的服务,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20.
白色的快餐盒曾经是快餐时代的标志,但是,扔掉一个快餐盒远没有扔掉一台还能用的彩电更能说明这个时代的“快餐”特征。这样一来,对“快餐时代”做深度报道,就必须得出现实的、人们身处其中但大多数人却还没有意识到的新特征,比如人的观念的“快餐”特征。可见,只有主题还不行,还要对主题进行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