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永志不忘     
1994年7月13日那一夜,我会永志不忘。作为一个名电视新闻记者,我经受了短暂生涯中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在这之后的十几天,我躺在病床上,一遍又一遍问母亲:“这是真的吗?”母亲点头无言,我只有双泪长流。张鸣岐市长、杨晔战友的身影一遍又一遍闪现眼前,脑海不停地回忆着那一夜。  相似文献   

2.
追寻彭加木     
26年前,上海科学家彭加木在率队进入罗布泊探险考察时,意外失踪,受到举国关注。2006年4月在罗布泊库木都克附近发现的干尸疑似彭加木遗体,人们又怀念起这个熟悉的名字,各种说法和猜测风传……  相似文献   

3.
一、在旅部 1942年夏,我在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政治部负责旅报《先进报》工作。这时正值一次反“清剿”斗争胜利结束,部队住在南通地区的一个村子里休整。一天上午,旅政治部主任卢胜同志的警卫员忽然来到编辑部通知我们说:“有一个大新闻记者来了,卢主任要你们快去接待他。”我和编辑卞庸中同志等随即跟着他来到政治部,只见卢主任正在和那个“大新闻记者”亲切地交谈着,还不住地向他敬茶。他每接过茶杯都仰起脖子  相似文献   

4.
疯子     
你们是否听说有个疯子,他在大白天手提灯笼,跑到市场上,一个劲儿地呼喊:“我找上帝!我找上帝!”那里恰巧聚集着一群不信上帝的人,于是招来一阵哄笑。其中一个问,上帝失踪了吗?另一个问,上帝像小孩迷路了吗?或者他躲起来了?他害怕我们?乘船走了?流亡了?那拨人就如此这般又嚷又笑,乱作一团。  相似文献   

5.
周长年 《新闻记者》2002,(11):52-52
1980年6月 ,我国优秀科学家、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彭加木 ,在新疆罗布泊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时失踪 ,经长时间寻找没有下落 ,为我国的科学事业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对于这一突发事件 ,新华社于当年6月23日如实进行了公开报道。在此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 ,新华社又接连播发了6条关于在罗布泊寻找彭加木的消息。这一系列报道 ,反映了党和政府对科学家的关怀 ,宣传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优秀品质 ,社会反应很好。然而没有想到 ,当年10月12日 ,香港《中报》造谣说 :“彭加木突然在美出现”。通过谣言 ,攻击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诋毁中国…  相似文献   

6.
叶永烈 《出版经济》2006,(10):50-51
彭加木(1925-1980),1925年出生于广州番禺县.1947年从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后,进入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工作.解放后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土壤系助教;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助理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中国科学院准备组织一个综合科学考察委员会,分赴边疆各地调查资源,他主动放弃出国学习的机会,向组织要求赴新疆考察.1957年身患纵膈恶性肿瘤,回到上海治疗,病情稍有好转就重返边疆.他先后踏遍云南、福建、甘肃、陕西、广东、新疆等十多个省区,曾帮助组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1964年成为上海科技界的先进标兵,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科学院副院长.他先后十五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三次进入罗布泊进行探险.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时30分,因科学考察中缺水,彭加木主动出去找水,不幸失踪. 1980年6月24日,热不可耐的一天.太阳刚刚露出地面,就用火一般的舌头舐着上海城.我用汗湿的手,拧开收音机的旋钮.突然,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传出令人震惊的消息: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  相似文献   

7.
当“南京路上好八连”这个名字一遍遍被人们传颂的时候,我总要想起当年在八连当见习指导员的情景:一分钱的故事、草鞋、针线包,数不清的平凡故事,后来被一个有心人一一记在笔记本上,最后升华成影响了整整几代人的大文章。这位慧眼识八连的“伯乐”,至今令我追念不已。1956年10月的一天,我奉命调动,来到某师机关报到。在这里我认识了吕兴臣,他是位摄影爱好者,平时也爱写点报道。一个夜晚,我踏上繁华的南京路,又遇到了他,他向我透露了一个秘密:他在南京路上好八连蹲点。原来,吕兴臣在团机关当俱乐部主任时,就时  相似文献   

8.
就在人类即将跨进21世纪大门的时候,1999年11月11日至11月22日,我和库尔勒晚报记者李立、城市晚报女记者张彬彬一起成功地实现了我国新闻界的第一次罗布泊南北大穿越。有人向我们提问:“你们一不是科学家,二不是探险家,一个新闻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去闯罗布泊,有什么价值?穿越成功了又怎么样?”显然,对我们的举动很不理解,确切地说是一种误解。近年来,罗布泊逐渐“升温”,不仅为国人所关注,也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热点地区。著名科学家彭加木  相似文献   

9.
业界博览     
“学生主编”现象引人关注 在书市流行了一阵“少年军团”创作的作品之后,出版社又频频“起用”学生担任图书“主编”的现象,引起了书界人士的关注。学生“主编”被堂而皇之地列在图书封面上,成为向读者推介该书的一个筹码。这些图书大多是以学生为对象的教学辅导图书或校园  相似文献   

10.
一踏入高中日书房,见正中挂着一幅行云流水般的横幅”学贵有恒”。对此,我可谓是“局中人解局中意”,我明白,横幅上的短短四个字,勾勒出了高中日十年来在新闻写作道路上艰难跋涉的曲折途径,也折射出了他那惊人的毅力和耐力,那倔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意志……“十年磨一剑,今朝从头说”,高中日的话匣子一打开便滔滔不绝,这我知道,每一个从事过新闻工作的都有几本“苦难经”,然而令我们吃惊的是,高中日在业余从事新闻报道工作长达五年的时间内,没有上过一篇稿子。其间,虽然他无数次地心灰意冷过,但却一次也没有撂下过笔。让我们追…  相似文献   

11.
作家赵树理有一次下农村,住在一户农民家里,房东小李向这位作家求教写作真经。赵树理知道小李的心意后,建议小李写一篇表扬好人好事的稿子让他看。小李拿来写好的稿子,赵树理看了后说:“你先改一改,明天让我看。”第三天,小李将改好的稿子送去,赵树理看后说:“你再改一改,明天送给我。”第四天,小李改好了稿,赵树理看了一遍,说:“我看你会改,再改一遍。”第五天,小李又  相似文献   

12.
卜卦记     
考试在即,大家都忙着备考,惟有不把功夫下在平时而临考前急来抱佛脚的王林(化名)有些反常:仍然我行我素,好似胸有成竹。为了解开这个结我故意讨好王林。果然不出所料,他确有高招。原来一位叫“小神仙”的人能为他保平安。出于好奇,也为了查出个所以然来我决定见见“小神仙”。在我的再三央求下,他才勉强答应我,但我必须答应他“对任何人都保密”的誓言。终于,在一条破巷深处的小杂屋中我见到了“小神仙”,一个四十多岁留着撮山羊胡,摇着把小黑扇,鼠眼滴溜溜一直转的人。在问清来因之后,他便给我俩侃开了。只见他的手指时伸时…  相似文献   

13.
浅谈大众传媒导向作用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写作缘起于《报刊文摘》曾经刊登的一则报道。这则报道说的是一个有着沉重学业负担的14岁少年在看了一个电视现场采访节目之后,感觉到周而复始的生命轮回毫无意义,于是留下遗书,饮毒身亡。这个少年所提到节目是一个电视记者对偏僻乡村一个放牛娃的现场采访:“孩子,你在这放牛为什么?”“让牛长大!”“那牛长大了呢?”“卖钱,盖房子”。“有了房子又做什么?”“娶媳妇,生娃。”“生了娃呢?”“让他放牛呗。” 14岁的少年在遗书中这样写道:那天我看了一个节目,记者现场采访一个偏僻乡村的放牛娃。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  相似文献   

14.
彭加木这位死于科学考察,至今尸骨难寻的杰出科学家,多年来备受新疆各族群众的热爱。我是一位新疆的新闻工作者,多年来,对有关彭加木的报道都会保留一种职业的关注。令人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是,这两年一些媒体关于寻找彭加木报道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甚至新闻报道中公开出现了“疑似彭加木”的新闻报道词汇。“疑似”的背后在对科学家心怀再次崇敬之情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质疑质疑个别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5.
品味长沙     
两个讲着长沙话的青年哥哥在路上走,他们的前面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叫花子胳肢窝里挟着一个讨饭的碗。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赌一碗面,去要那个叫花子自己把那只碗打烂。我当时觉得这赌注像纸变钱一样难。谁知另一个长沙的听了问:“真的赌一碗面?”先前那个长沙的说:“千真万确!”担心赌注不真实的那个说了句“看我的”便小跑上前,到了叫花子身边,右手朝乞丐肩上一搭,他乡遇故知的话语热腾腾地出来:“叫花子哥哥吨,你还有赶回家去呀,你屋里娘老子病得脑壳只剩咯大了”,他边说边将两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合起来做成个圆圈。  相似文献   

16.
他是地下赌场的常客,为了树立威风,他向道上“兄弟”第一次挥起屠刀;为了学赌术,又一名“兄弟”成了他刀下冤魂。之后因为害怕暴露,再接二连三地将同伙杀害——他演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杀人恶魔。当他准备上演“最后的疯狂”时,警方赶在他的前头……  相似文献   

17.
13年前,军委邓主席来厦门视察驻厦海军部队时,我为他老人家视察部队拍照时的情景经常闪现在眼前。那是1984年2月8日的事。我当时是水警区政治部的新闻干事,负责邓小平视察部队的摄影和报道。一大早水警区政委胡军康就对我说:一定要把邓主席视察部队的摄影和报道搞好,做到准确及时无差错。早饭后,我穿好军装,身背两架照相机来到码头上等候。这时,只见巍然停靠在岸边六艘护卫艇的指挥台上,炮位上和所有部门的水兵,都很有层次地列队,在水警区副司令员居金魁一遍又一遍的口令之下,水兵一遍又一遍地演练:“首长好!”“为人…  相似文献   

18.
李峙 《青年记者》2017,(31):11-12
20多年前,每逢月黑风高四下无人时,一个小男孩就……没有变身狼人,而是把书裹成话筒状,偷偷摸摸又满心激动地学着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遍又一遍.他想做电台主持人,但又自知不现实.生长在成都,一个完全不讲普通话的地方,随便甩出一个词,比如“10∶44”,基本就能撂倒大半个城市.  相似文献   

19.
罗布泊是一个谜一样的地方:楼兰古国在这里殒没,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在这里消逝。一朵朵蘑菇云从这里升起后又默默散开。罗布泊又是个恐怖的地方: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这里失踪,上海探险家余纯顺在这里遇难,一具具盗墓者的枯骨散落在孤寂的荒野。  相似文献   

20.
李树远 《湖南档案》2002,(11):26-27
l930年5月的一天,邓斌(邓小平在百色起义时的化名)奉中央的指示,去百色地区组织红七军。他装扮成商人模样从南宁出发,日夜兼程。不料腿摔伤了,一跌一跌地向西慢慢走着。幸好组织派来了一个交通员,跑来对上暗号后,马上扶着他躲进一个又窄又小的瓦窑。邓斌追问为啥进窑不赶路,交通员才咬着他的耳朵说:“我们党内出了叛徒,说出你邓斌要去百色,白匪已从南宁出发,沿着隆安、平果、田东、田阳一路追来,并且布置了各县各乡到处都挂着你的画像,民团日夜站岗巡查。怕你出事,组织上通知你最好夜晚行动,还让我暗中保护和帮助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