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卡夫卡的时间叙事艺术基于其时间哲学:时间的威权与控制,时间不在场时的孤独,以及时限临近时的焦虑与恐惧.卡夫卡在创作中有意消解时间的叙事功能,使文本呈现出无时间的状态;文本的时代特征被有意虚化,从而暗示虚妄的存在和昏昧不明的生存图景.研究意在发现卡夫卡的时间哲学在20世纪后期中国小说的文本中的渗透、发酵和膨胀,以及20世纪后期中国小说在因应这一影响时所做出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2.
《喧哗与骚动》小说文本从章节题名到人物意识流动无不展现了福克纳小说创作中独特的时间意识和时间哲学。小说中的人物被时间化,而时间则同时在人物的意识中被主体化。时间是整部小说的主题,它体现了福克纳对时间以及现代人生活的深刻理解,时间构成了人的实体或存在。  相似文献   

3.
学习的存在从本质来说是一种状态过程,学习自由是生命自由的应然状态,非自由是学习自由存在的现实。处在某种自由状态下的非自由之中的人,无时无刻不在从事着适应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这在根本上钳制着学习的存在限度。"获得"与"创造"是不同状态下学习的存在限度体现,它们在学习存在中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连续体。指向未来的学生学习构建,要求人们必须回归到学习的自由状态,把学习从低位限度拉向学习存在的高位限度,坚持学习的"生命在场",使学习从"获得"到"创造"、从"学什么"到"我学什么"转变。  相似文献   

4.
should和would后跟动词原形可以用来表示时间。它们所表示的将来时间可能是真正的将来、不确定的将来,也可能是假设的将来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是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他通过对存在的追问,展示了独特的时间观。一般而言,学术界认为他的思想经历了前后期转变。他对存在与时间的探索,也随之具有前后期不同的认识。他前期的时间观,从对此在的发掘入手,揭示此在生存的整体性结构,在于此在存在的时间性。其后是对“存在与时间”转到“时间与存在”这一转向的关注。通过对其前后期思想在时间问题上的清理,我们可以探讨海德格尔在思的道路上,对时间与存在问题思考的变化与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一、一般将来时的概念一般将来时表示将来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二、与一般将来时连用的时间状语常见的与一般将来时连用的时间状语有:tomorrow,the day aftertomorrow,tomorrow morning/afternoon/evening;in 2012,in two days;next Sunday/week/month/term/year;this Monday/week/month/year;in a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主要批评了牛顿、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三种流俗时间观,在他看来,这三种时间观都是此在处于沉沦态时把时间看成是时间内状态的发生的结果。本真的时间性是意义性、自由性、终结性和生成性的时间绽出形式,它具有环性的结构;而时间内状态的时间是无意义性、必然性、非终结性(无终性)和现成性的时间领会,它具有线性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存在主义是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初显端倪的哲学流派。它认定本真的“个体”为其哲学的衍生根柢 ,在时间的三维 (过去、现在、将来 )整体性向度上 ,对“个体”的“可能性”情状予以重视 ,彰显出死亡逼近时的个体对于自身多舛的罹难体验 ,并以此说明了“存在”的意义。本文就“个体”的存在与有限 ,剖析了这一卓尔不群的人生哲学中的时间整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冯强  梁峰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13(4):67-74,128
阎连科长篇小说《受活》的吊诡之处在于它同时提供了未来和过去两个时间取向。从两种不同的时间意识来观察,《受活》的时间经验是分裂性的。从伊利亚德关于神圣时间乃其他时间结构之原型的论述出发,从神圣、世俗与世俗的仿真三个角度对《受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神圣时间作为其他时间结构的原型,在社会历史结构中的逐步扩散以及最终狂欢式的蔓延;神圣、世俗与世俗的仿真只是想呈现出历史地貌中的某种真实状态,它们之间并不构成截然的对立;它们共同分享了我们这样一个暧昧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时间指示语在日常语言交流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拟从时间单位概念,日期和指示修语连用而构成的时间指示语,介词短语所表示的时间指示语探讨它们在具体运用中与时态和语境的关系,以便于正确运用时间指示语提高我们的交际质量。  相似文献   

11.
由柏拉图奠基的传统形而上学是一套视觉性的文化传统,这一传统使存在的意义这个属于存在论层次上的问题陷入存在者层次上的窠臼,一直隐而不显,处在被遗忘的状态。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借助以“Sicht”(视、看、见)为核心的一组视觉性的词,来表达作为Dasein(此在)的人在世界中与其他存在者打交道的情形。海德格尔试图赋予这些视觉性的词以更加具有开放性的意义,来突破传统形而上学语言的桎梏。最终,海德格尔意识到了这种努力的失败。  相似文献   

12.
李景 《中学俄语》2008,(5):18-19
在中学阶段,我们学习了一些时间前置词的用法。常见的表示时间意义的前置词有:до,к,перед,лосле,ло,череэ,слустя,в,на,эа,лри等它们构成同义词列,往往容易混淆。现将它们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时间之伤与个体存在的焦虑——试论白先勇的时间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存在主义时间观入手,讨论了白先勇小说的时间哲学:一种偏执的悲剧性的时间焦虑症。白先勇早期小说揭示了生命本能对时间喻示的非存在的抗拒与畏惧,成熟期的《台北人》、《纽约客》中,时间之伤渗透到对中国现代历史荒诞性和与此相关的个体命运的反思性叙述中,微观破碎的个体回忆性叙写形式隐含着私人化历史建构的倾向。存在主义的时间观念与民间佛教的人生无常感悟互相融摄,共同造就了他的诉说和纾解个体存在焦虑的时间哲学。  相似文献   

14.
时态通常被定义为动词表示其动作或状态时间的语法范畴。时间常被区分为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域,在许多情况下,英语动词的不同时态与不同时域有对应关系,但在许多情况下,过去时态不表过去发生的动作或状态,现在时态不表示动作或状态发生于现在。时态与时间具有不对应性。  相似文献   

15.
王桃花 《现代语文》2010,(1):115-116
时间主题是哲学家与文学家们讨论的一个永恒话题,也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作为一个忠实的基督教徒,奥古斯丁认为世间万物皆由上帝所创造,时间也不例外。他提出了“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这一著名的三重现在时间模式,主张从人的存在即心理时间的角度来看待和把握时间,对后来的康德、海德格尔、柏格森等哲学家的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6.
杨义先生指出,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时间是整体性的,体现出一种时间整体观,源于中国之天道观;笔者认为,西方小说的叙事时间是片断性的,体现着一种片断时间观,源于基督宗教的终极观、宇宙论。在基督宗教,一方面,日同年的直接关连被分割了开来,日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另一方面,时间与永恒或天道的直接关连也被分割了开来;最后,基督宗教的时间又是直线的,不可逆地指向一个终极目标的。这一切使得时间的整体性聚合成为不可能,人只拥有时间的碎片,故西方小说只能从具体的人和事写起。中国古代小说的时间观实乃一种循环的、混沌式的时间观,与基督宗教的时间观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17.
时间指示语在日常语言交流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时间单位概念、日期和指示修饰语连用而构成的时间指示语、介词短语所表示的时间指示语探讨它们在具体运用中与时态和语境的关系。以便于正确运用时间指示语提高我们的交际质量。  相似文献   

18.
教学计算时间是指钟表技术对教学活动计量化所展现的数量系统,其最基本、最核心的时间区分即固定的45分钟课时。教学计算时间呈现出的形态之客观既成、结构之有序分层、方式之计量定时、方向之线性不可逆等特征,构成了教学异化的时间境域,其异化存在的表现:先在设定的教学计划展现出强制规约性,现成规定的教学内容遏制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技术的效率追逐阻抑人性的显现,教学的线性程序剥夺师生的自由。  相似文献   

19.
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长期以来经济学界一直存在有不同的看法:(1)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说。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52页讲到的是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在第3卷第722页讲到的是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一些同志认为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决定价值,只是与价值实现有关;另一些同志则认为,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价值。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两部分同志各持己见争执不下。我认为,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看到使用价值在确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上的重要意义。双方不适当地把马克思在《论本论》第1卷里所讲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第3卷中所讲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扩大化了,把本来是从不同角度说明的同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当成两种不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再从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上去谈论所谓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的关系。这种分析问题的前提就是不科学的,当然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展现了独特的时间艺术,在小说中回望是一个基本的姿势,而回忆叙述中叙述者“我”与被叙述者“我”之间必定存在一定的时间间距,这种间距通过小说巧妙的人称变换和时间指示词的使用被恰当呈现;小说的碎片叙述打破传统线性时间秩序,使时间呈现断裂凌乱之态,却更契合人思考与回忆的真实状态;同时《一个人的战争》实现了不同维度的主客体时间的重叠,构筑了小说的个性时间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