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月7日,钟新教授参加了由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办的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座谈会,并做了题为构建公信力传播共享价值观——企业外交的核心目标与核心讯息分析的论文陈述。座谈会举行一天,在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我院院长赵启正教授、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做主旨发言后,进行了三个主题的  相似文献   

2.
5月25日,品牌国家——新时期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构建新探索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受邀出席该论坛。  相似文献   

3.
当地时间2012年4月17日上午9点,世界第二大的伦敦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公共外交与跨国对话:赵启正新书首发仪式"在伦敦伯爵宫举行。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到现场做主题演讲,并就公共外交的理念同到会嘉宾进行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4.
何谓“中国模式”?未来的中国将往何处去?这些问题切切实实地摆在了国人和世界的面前。近期,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与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及其夫人多丽丝·奈斯比特的对话集《对话:中国模式》一书为相关议题的探讨带来了新的视角,也为中国公共外交的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示范。  相似文献   

5.
公共外交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外交形式,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取公共外交的形式来提升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俄罗斯在公共外交领域应当说基本上是刚刚开始。作为一个"新手"或"后来者",近年来俄政府也开始学习西方一些国家经验,重视公共外交。在这个过程中,以"今日俄罗斯"为首的多语种电视频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以电视为载体,利用多语种的优势,向国外民众传递外交信息,拓宽外交渠道,从而达到媒体公共外交实现的目的。本文以"今日俄罗斯"电视台为例,探讨多语种电视频道在俄罗斯公共外交中的作用,以期归纳总结出一些经验供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借鉴。  相似文献   

6.
当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软实力有优劣和正负,不同类型的软实力需要不同模式的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势能"理论揭示了新的传播模式,在这个视角下公共外交既包括国际广告、对外宣传等信源外推型公共外交,也包括国际新闻报道、人员往来等传受平衡型公共外交,更有秘密信息传播等受者主动型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势能的分析表明,不断挖掘中国软实力资源,提升软实力、积累公共外交势能,是提升公共外交效果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徐盟 《声屏世界》2011,(11):11-13
电视公共外交作为外交的一种形式,借助电视媒体的个性表达,能够影响国际舆论,树立国家形象。随着公共外交的崛起,电视公共外交逐渐受到各国重视,得到了较快发展。研究电视媒体在公共外交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电视公共外交采取的策略,有助于人们认识和了解我国电视开展的公共外交活动,从而使电视媒体走出国门,发挥更大的外交作用。  相似文献   

8.
公共外交作为一种植根于特定国际环境、文化背景的国际交往方式,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具有不尽相同的内涵。本文立足于中国实践对公共外交的内涵进行重新梳理,对我国公共外交理论现实指导意义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公共外交的作用日渐凸显。我国要加大公共外交的力度,离不开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展。CNC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都有其优势,搭建了对外信息传播的平台,为我国进一步开展公共外交拓宽了渠道。与此同时,CNC的开播本身也是我国公共外交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0.
对当前阶段中国公共外交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公共外交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与具备成熟公共外交体系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公共外交仍有一定差距.勇于总结现有经验教训并向西方学习,积极拓宽公共外交平台对于促进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浅谈新闻传播中的公共外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对外传播与公共外交的交集谈起,探讨当代新闻传播与公共外交策略的互动.认为新闻传播要渗透"公共外交"的整体意识,设法让中国的声音通过新闻传播来告知世界.  相似文献   

12.
张静 《新闻世界》2013,(8):322-323
公共外交和国家形象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在一定程度上公共外交是为塑造国家形象服务的。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公共外交的开展和国家形象的塑造日益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本文从公共关系和国家形象的概念和关系入手,重点探讨中国政府该如何运用公共外交的手段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进而为中国的和平崛起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2013年10月31日对韩国驻华使馆公共外交官员的访谈、交流与观察,同时通过对韩国驻华使馆2012年3月16日至2014年5月16日的新浪微博内容、韩国公共外交官方网站信息内容的文本分析,尝试"还原"韩国对华新公共外交所建构的传播框架,并从效果层面分析韩国对华新公共外交的受众框架。本文从长期阶段、中期阶段和短期阶段三个时间维度分析了韩国对华新公共外交的框架。  相似文献   

14.
张晓霞 《今传媒》2013,(6):16-18
随着国际间竞争及全球化的加深,我国外交事业应该积极与时代潮流接轨,力图实现多元化的外交形式。中共十八大着重强调要加强公共与人文外交,可谓是抓住了中国在未来国际社会上发展的关键,为我国外交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早期的"乒乓外交"到近年来的奥运会、世博会、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公共外交在构建一个良好国家形象的同时,也推动了国际间的交往合作,增进彼此的了解。本文立足新媒体背景下,分析了公共外交与构建国家形象的关系,从宏观上总结了我国当前利用新媒体开展的公共外交工作,同时反思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给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公共外交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们热议的一个重要话题。2011年3月9日,赵启正院长新著《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面世并在第一时间送抵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政协委员驻地,全国政协主要领导及部分委员获赠样书,引发热议,新华社还对此作了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际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认为,《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是培养公共外交意识的一部难得的教材。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蔡建国则评价道:作者从长期的公共外交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一系列有意义的途径、办法和技巧,很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操作性,能帮助读者很快地了解并参与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16.
丁锐  高磊 《东南传播》2012,(1):73-74
本文通过美国副总统拜登吃面这一新闻事件,结合其他类似外交事件,重点分析了政治人物在对别国进行访问时,利用其国内媒体进行公共外交的可行性和优点。同时,提出了其进行公共外交的一系列具体行动及其背后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17.
《国际新闻界》2012,(4):126
3月21日,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召开一届一次会长(扩大)会议,总结2011年工作,部署2012年工作。新闻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上海公共外交协会顾问赵启正出席讲话,为协会会址揭幕。赵启正指出,中国在世界外交舞台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虽然大国之间没有爆发战争,但是小规模的军事冲突、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战地记者作为一群特殊的新闻工作者,深入前线,广泛采集信息,发回战地报道。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发挥了公共外交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案例和数据分析,深入解析21世纪的战地记者与公共外交的互动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如何让战地记者更好地发挥公共外交作用。从积极方面看,战地记者所采集的信息能为外交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战地记者深入前线,能帮助塑造本国的国家形象;战地记者通过引导舆论,推动对外交决策的影响。从消极方面看,战地记者由于身处险境,较容易卷入外交事件,给本国外交造成一定的麻烦。要使战地记者更好地发挥其公共外交作用,有必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坚持客观中立,传递全面真实的信息;其次是入乡随俗,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再次是及时报备行踪,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在国际政治领域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媒体与外交的互动中,国家的外交行为和外交政策的选择最终由政府做出,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但这绝不意味着媒体在所有方面和所有环节都无所作为。在现代传媒时代,在一向被视为政府专属的外交领域,媒体依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某种情况下扮演着外交运作引导者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0.
资深外交家吴建民曾任驻法大使和外交学院院长,退休以后,以丰富的政府外交阅历为底蕴,以从事外交50年的经历为基础,活跃于各国的公共外交舞台上,以卓然的交流艺术向世界说明中国,于温和之中近乎透明地捍卫中国形象。《公共外交札记》一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