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国经济法权力范式建立在国家干预论的基础上,试图利用国家权力干预经济,实现经济振兴的目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法权力范式的弊端不断显现.文章中认为,经济法与现代市场经济具有内溶性、共生性,应该以此为基础,以培育、发展、保障市场主体竞争力的、公平开放竞争机会、规范市场竞争行为为核心重新构建我国经济法的权力范式.  相似文献   

2.
没有对经济法基本的概念、价值和功能的准确认识,经济法的适用也就无从谈起.其中,经济法价值应当是核心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高等学校的对外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和复杂,高校应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经济法律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经济法的功能实现是建立在以民商法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它表现为对民商法张扬的权利的限制和对国家干预经济权力的规范,以确保权利实现的公平环境,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经济法功能实现的基础体现在市场经济的自身缺陷和民商法对市场经济自身缺陷的克服存在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经济法作为市场经济息息相关的法律,影响着高校法学类专业教学实践.面对经济贸易全球化的形势,经济法教学不仅仅是经济法学专业一个学科的问题,而且是法学研究和教育理念改革的问题.从多年的教学实践看,只有运用经济学方法,结合实际的开展经济法教学,才能实现经济法教学的实效性,切实解决教师教经济法觉得难教,学生学经济法的感觉难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法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中国特色的经济法是在坚持立足国情,对西方法律、法学传统的颠覆与突破中构建的.推进了我国社会主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经济法坚持以保证市场经济实现科学发展为己任.是国家宏观调控、中观规范、微观管理经济活动中形成的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是将"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相结合、平衡协调纵横两类经济关系、推进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对立统一、统筹协调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以公为主、公私兼容之法,具有综合、系统、平衡地适度调控等功能.从30年的发展实践来看,经济法建设与经济法学理论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和谐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自从1755年“经济法”这个概念被首次提出,关于经济法的立法实践和理论研讨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经济法基础理论问题是整个经济法的起点,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经济立法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就我国经济法的生产、调整对象、地位及与相关部门法的区别方面谈一些看法。观点是:经济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今天已在许多大陆法系国家形成独立的部门法。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7.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问题是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的核心问题,目前国内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有“纵横统一说”“密切联系说”“干预、参与、管理、协调经济关系说”“经济协调关系说”“需要国家干预经济关系说”“国家经济调节关系说”等几种学说,而本文界定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包括市场经济主体、市场运行关系、社会保障关系、涉外经济关系四种,并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经济法是表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部门。围绕着这个主题,本文试图说明,经济法产生的历史条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法制化的需要,是国家经济职能的变化和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这一点在我国有着宪法依据和政策依据。作为部门法基础理论,经济法表现为从经济规律———经济机制———法律调整机制的转化过程,并且表现出其所特有的法律调整方式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的立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就是一典型的例子.但究竟我国为何需要有经济法的存在,其产生的客观必然性究竟为何?以我国经济法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为论证对象,从经济法的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价值考察我国经济法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并进而以交易成本理论为方法厘清了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从而表明我国经济法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此为宏观论证;同时又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例,在微观上论述了我国经济法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法制建设也日逐完善.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围绕市场经济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制定和修订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市场营销人员,他们站在市场经济的最前沿,他们的一切营销活动都必须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为此,笔者认为各级各类学校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特点,开设经济法课程,切实提高营销学员的经济法律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