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儿期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有魅力的个性特征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在教育、培养孩子时,应将这两者与智力开发、艺术熏陶放在同样的重要位置。因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培养决定着孩子将来能否真正成为具有许多优秀品格的人。 幼儿良好的道德培养是从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开始的,作为家长主要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及基本的道德情感,在日常生活中,借用活鲜鲜的事例告诉孩子什么是应该做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便于研究青少年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与培养问题,我想就道德品质的三个基本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分别谈谈自己的认识。道德认识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个人的道德观念,是从大量而具体的道德情境中概括出来的,青少年儿童表现得更明显。当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影响一致时,学生就比较容易形成正确的观念,如果这几方面的影响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就容易模糊认识。几年前四人帮“破师道尊严”,而父母又要子女尊敬老师,弄得学生无所适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一致,同样会造成这种情况。学生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念与其年龄特征有关,如考试时“帮助”  相似文献   

3.
幼儿的德育教育关系到幼儿人格成长的将来与社会的和谐,决定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幼儿的思维、个性及道德观念的形成,需要幼儿家长和教师的密切关注和引导.从幼儿园时期开始,重视对孩子品德的教育和培养,这对孩子的高尚道德情操的塑造、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思想品德课是通过传授道德认识 ,激发道德情感 ,训练道德行为 ,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其中道德认识的理解、巩固和行为的训练 ,都依赖情感的激发。如果没有道德情感 ,认识只停留于口头 ,行为训练无法实现 ,那就不能做到言行一致。可见 ,激发道德情感是培养道德观念的途径 ,而情感的激发又凭借外界因素的刺激 ,这外界因素即趣味性。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 ,应寓德于情 ,寓理于趣。没有情感就说不出激动人心的话 ,写不成观点鲜明的好文章。同样的道理 ,没有道德情感 ,正确的道德观念就难以树立 ,规范的道德行为就难以形成。小学生缺乏…  相似文献   

5.
什么叫体验?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也就是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来领悟道德知识,接受道德观念。何谓内化?内化就是把课堂上所传授的道理和所激发的情感转变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并从内心产生履行道德准则的自觉性,形成道德动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入耳、入  相似文献   

6.
<正>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必须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一、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道德观念由于学生道德观念的模糊性,会影响其道德认识和评价的正确性,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掌握某些道德观念。教育中要做到具体形象,从实例分析中让学生辨别是非,切忌空洞的理论说教。例如让学生正确地掌握"朋友"这个道德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下面两个事例。  相似文献   

7.
<正>由于特殊孩子的心理、生理存在的缺陷,家长们对孩子大多疼爱有加,往往迁就放纵多,严格要求少,对孩子的不良道德、行为大多听之任之,缺乏良好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特殊学生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也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作为老师,要根据学生存在的不同情况,潜心研究特教规律,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开展德育工作,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引导他们将观念转化为行为,为特殊孩子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的道德理想是其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的统一,是大学生对理想人格的认知、评判与追求,也是建构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心理基础。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理想及其价值观,是正确评价他们道德素质现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幼儿的德育教育关系到幼儿人格成长的将来与社会的和谐,决定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幼儿的思维、个性及道德观念的形成,需要幼儿家长和教师的密切关注和引导。从幼儿园时期开始,重视对孩子品德的教育和培养,这对孩子的高尚道德情操的塑造、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十分必要的。文章结合幼儿德育现状的调查结果和个人工作实践提出加强幼儿德育工作应采取的主要措施,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曾有人把孩子的心田比作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只要播下思想、行为的种子,便会有良好品德的收获.<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正如同一颗种子,通过激发道德情感、体验道德认识、训练道德行为,使学生获得正确的道德观念,初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1.
情感智力(EQ)的提出,对于传统教育中只重视智商(IQ)培养的规范,产生了动摇性的冲击。而道德在情感智力培养中是个关键的因素。这就使得我们在培养大学生情感智力的同时,不能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而要在情感智力培养中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就必须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利用情感智力来促进大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品德心理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所组成。道德认识能够判断是非、善恶,也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的原动力,对道德意志的产生起催化作用;道德意志使道德行为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果;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衡量道德品质的客观标志。它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德育理论的重要内容。要培养高尚的品德,必须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3.
我们知道,道德观念(又称道德认识)是构成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之一,它是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意志的基础,对这三者起着支配和调节的作用。由于道德观念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思品课尤须突出道德观念的教学。 所谓道德观念,是人们对于是非、好坏、善恶的行  相似文献   

14.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构成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而此三方面又是相互表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存在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即是对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培养。自我评价,作为道德认识的有机部分,是一种对自我的认识,对自我的判断。它对道德情感的产生、道德行为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的人,才有可能客观地评价他人,正确地对待  相似文献   

15.
小学阶段是学生情感观念、道德观念、社会观念形成的初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情感道德观还没有完全养成,他们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不容忽视,小学教育中设置这门课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书中的事例讲解教学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6.
曾有人把孩子的心田比作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只要播下思想、行为的种子,便会有良好品德的收获。《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正如同一颗种子,通过激发道德情感、体验道德认识、训练道德行为,使学生获得正确的道德观念,初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果教师能紧扣课程性质、  相似文献   

17.
品德内化是指学生把所接受的道理和激发的情感转变为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从内心产生履行道德准则的自觉性,形成道德动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以其生活性、综合性、活动性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小学思想品德课着重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所以,明理、激情、导行这三个环节尤为重要。一、通晓内容,讲清道理,提高认识明理就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等行为准则的认识,是品质形成的先导和基础。认识越深刻越全面,道德观念越明确越坚定,就越有助于转化为道德行为和习惯。1.明理要观点正确,注意科学性。如《珍惜劳动成果》一课,要让学生明白劳动成果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物质成果如农民种的粮食,工人制造的商品等;精神成果如一本书,一幅画,一首歌等。这样,学生…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产生鲜明的生态道德情感、锻炼学生坚强的生态道德意志、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态道德行为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自然》教学对建立生态道德体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小学思品教材,其思路和脉络大都阐述了以下四个方面:即“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其中,“是什么”是内容和认识要求;“为什么”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明白道理;“做什么”是加深理解、进行辨析、巩固认识;“怎么做”是导行,帮助学生形成信念、习惯。根据思品教学知、情、行的规律,我们主要采取耳闻目睹、动口动手、辩论评价等做法,活化思品课堂,努力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成信念和行动的动力,以求得思品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