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交往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往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基本的范畴,教育活动是一种基于交往的社会活动,对传统教育理论和交往教育理论关于人的发展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别,基于对话和理解的交往教育主体观可以促进完整性的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对话不仅是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它更构成了教学交往的重要品性和灵魂.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交往过程中,"对话"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文章指出这种教学交往"对话"品性的迷失主要表现为:教师把持了教学交往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和爱在教学交往中严重缺位,繁杂的训练和记诵取代了对课程内容(文本)的多元理解和解读.文章分析了其主要原因在于:师生对话意识的高度淡漠,教师对教育权威的深度误读,师生生存交往的典型缺失,哲学解释学思维的严重缺位.最后,文章认为,回归教学交往的"对话"品性必须做到:树立平等意识,做到真诚倾听;淡化权力观念,重视内在权威;优化师生交往,构建生存关系;"悬置"传统的教学认识方式,以哲学解释学的思维关照教学交往.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体间交往实践活动,笔者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解构了传统基于单纯主客体结构关系的某些不合理之处,对"主—客—主"交往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全新的理解和阐释,对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初探,指出了建构平等对话氛围、消除话语霸权、搭建双向互动、理解共识平台、与时俱进、走向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官卫星  江海瑶 《文教资料》2008,(12):127-129
对话,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表现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文围绕"人本对话的基本涵义"、"人本时话的三种形式"、"人本对话的重要意义"三个方面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教育对话的本体论解读——哲学解释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对话问题的探讨是对话哲学在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回应。从作为教育方法的"对话"到作为教育思维方式的"对话",教育对话的内涵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由于缺乏对对话的本体论诠释,使得理论和实践对于"教育对话是什么"的追问始终没有结束。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教育场域中的各种对话关系,在本体论层面上透析教育对话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6.
教学与对话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如果把人类社会的实践分为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那么,教学就属于交往实践.”人类的交往实践是在对话中展开的,因此,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对话式教育"何以可能?--关于对话式教育理论基础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式教育”是交往与对话的时代精神和生成性哲学思维方式在教育领域中的回应。从作为教育方法的“对话”到作为教育思维方式以及师生生存方式的“对话”.对话内涵的拓展和深化预示着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的变革。主体性哲学的转向、化适应模式的变迁以及课程观的变革是对话式教育诞生的理论基础。教育理念与实践方式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体现着教育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和教会人们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要实现"过有道德的生活"的教育目的,就应该引导人们从生活中学习,在交往中成长;从对话中理解,在理解中建构。道德交往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交往离不开对话。对话是道德交往的重要环节。正是在道德对话中达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理解、共鸣与共享,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建构美好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9.
存在主义哲学传入我国已经有较长的时段了,其对我国教育理论更新的影响还未被深入地考察。本文从柏拉图《理想国》一书中苏格拉底与司拉雪麦格(Thrasymachus)的一段对话入手,分析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方式的“对话”,如何经由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哲学式的解读.跃升为“苏格拉底式的教育”。进而,以杜威的教育哲学为参照,对“苏格拉底式的教育”作更进一步的理解,力图展现存在主义哲学对教育理论发展提供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徐华 《现代语文》2005,(12):77-77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新课标所倡导的"对话教学"却是一种新方法.对话教学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是沟通合作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对话教学的最终产品是具有对话理性的、具有社会交往和沟通对话能力的人.高中生在生理、心理上趋于成熟,有张扬的个性,喜欢与人交往、希望被人赏识的特点.因而,我个人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应该积极地开展对话教学.  相似文献   

11.
对话,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表现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为了更好理解和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文章围绕语文教学对话的特征、语文教学对话的意义、语文教学对话的策略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对话教育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育理论,而且引导和解放思想,维护和伸张言论自由,规范和实践话语民主,体现出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交往自由的普遍权利,具有公民自由与社会自由的政治哲学意义。批判教育学对自由主义教育学的对话教育思想进行的反思和批判,揭示出对话教育自由精神的历史性、现实性和社会性。  相似文献   

13.
在"行动研究"中达成对话——教育行动研究旨趣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行动研究问世70年来,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即技术取向、实践取向和批判取向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行动研究虽几经变更,但贯穿其中的却是不变的对话精神.它始终以理性的"行动研究"为基本形式与主要依据,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在研究与行动之间谋求并达成对话.  相似文献   

14.
对话,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真正有效的对话教学应该是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以及作者间的多重对话达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等目的,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言语表达方式.但由于对其内涵理解的偏差,在一些语文课堂实践中, "话"往往对不起来,或只流于形式,走入误区.因此,广大教师须深入实践,积极探索有效对话教学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由于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践主体在交往关系上的长期隔阂,不仅造成两类主体的彼此分离,也导致理论与实践的实质性分离。这种分离是教育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不同的生存方式造成的。对话是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践主体交往与合作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6.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哲学解释学和实践哲学等方面有突出的贡献,同时他的一些哲学理论和有关教育的思想对我国进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也有许多启示."视域融合"理论、"对话"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启示我们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必须建立平等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往;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师生观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将师生观理解为“对话者及其关系”,强调在师生间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对话成为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将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理解为一种相互作用的交往关系,而交往追求的应是相互理解,应把师生关系塑造为一种共生关系;后现代主义推动了当代教育理论的师生观转向。  相似文献   

18.
教育即对话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基本理论范式。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式教育,通过教育对话达到教育主体之间以及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促进个体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教育对话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共享的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也是一种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和创造性生成过程。"教育即对话"倡导把现行教育中束缚学生的传统教育范式转换为教育对话范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育对话范式。  相似文献   

19.
吴靖 《现代语文》2005,(9):84-86
在当代,"对话"一词不仅在政治、经济领域里被频繁地使用着,而且已经并正在继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所以有人声称,一个交往和对话的时代已经来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便开始从交往的角度重新认识教育教学,认为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起源于交往,教育(或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交往过程.而对话是交往的一个理想形态,这样,人们又提出用对话来改造教育教学,于是"对话式"教育和"对话教学"应运而生.由此,阅读教学也应接受这种精神的洗礼,走向对话式阅读教学.新事物刚刚诞生时往往不被人们理解,对话式阅读教学也潜存着诸多难题:  相似文献   

20.
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的基石。无论是理论定位,还是现实状态,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都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不平等性,其实质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人为本”的教育必然引起师生关系的一场革命,即由人与物的关系,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交往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都以平等的,开放的,真正的人出现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交往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行动,对话既是教育形式,又是教育情境,师生交往是一种共同实践活动及交互作用,师生互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师生交往是一种双向理解,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