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极大丰富,受众的素质也日益提高,变得愈加众口难调。新时期,受众究竟需要怎样的服务性报道,服务性报道究竟该如何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符合受众口味?我们认为,服务性报道要转变传统的“传者中心”的观念,形成“受众中心”  相似文献   

2.
经济报道是党委机关报报道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改进经济报道,引起读者对经济报道的关注?近年来很多新闻单位创造了一些新鲜经验,出了不少的优秀作品。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经济报道中,特别是地方报纸的经济报道,“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编辑部认为很不错的策划,受众却反应冷淡;有些内部评价很高的宣传,读者只不过“看报看题”,很少去细细品味;就连个别受到奖励的稿件,受众阅读率也并不高。这种现象有点像某些戏剧,获了奖,却卖不出票。戏剧卖不出票就演不了,而报纸的宣传,无法立马检验某篇稿子的阅读率,这就给一些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3.
不少经济类报道引用数字多,专用术语多,语言枯燥乏味,读者不太爱看。这个问题常常困惑着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本文试就如何搞活经济报道,作一些初步的探讨。读者不太爱看经济报道的症结何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工作的重点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报编辑部为了适应这个转变,把经济报道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苦心经营”,有关经济类新闻条数显著增加,一般的占新闻  相似文献   

4.
彭琨 《新闻前哨》2005,(9):43-43
新闻内容的创新是满足受众的求新心理的需要。单一化的主题、拼凑的中心、程式化的编辑手法,会使读者感到报道面目可憎。新闻工作者只有报道受众欲知未知的新事物、新问题、新人物、新技术、新知识、新经验,才能引起受众大脑皮层兴奋过程的集中,形成兴奋优势中心,使他们保持稳定的注意力。一条新鲜动人的新闻,一则新颖别致的标题,一个醒目精巧的版面,一帧亲切感人的图片,都能给受众留下“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对新闻报道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抓住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报道正在成为热点,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反映,也是受众视野、活动半径不断拓展提出的客观要求。面对这一重大趋势和变化,传媒以怎样的思路指导采编方法的探索?以怎样的观念整合资源,应时市场竞争?怎样看待区域经济报道出现的新现象?我们推出“区域经济报道新发展”专题,集纳了学者、主编和一线记者的思索与体会,也欢迎读者继续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6.
重点工程报道是经济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重点工程项目将越来越多,有关重点工程的报道也越来越多。但长期以来,我们在把握重点工程报道时,往往从“传播者本位”出发,单向传输方式较为普遍,而读者的需求常常被忽视,从读者的视角切入很少,工作的角度比较多,业务性强,视野不广。党报的重点工程报道应该怎样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要开阔我们的报道思路,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从“传播者本位”向“读者本位”转变,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把党委、政府关心的问题与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个基…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经济报道愈来愈受到新闻媒介的重视和读者的关注。然而,枯燥、沉闷、乏味仍是经济报道的通病。现实生活中原本新鲜活泼的经济新闻,经采编人员加工之后,往往变成干瘪的“死鱼”。究其因,主要是我们编采同志对经济新闻的指导性与可读性这对矛盾未能很好地解决。“生硬的说教”与“通俗易懂的新闻”哪个更能打动读者呢?有必要加以探讨。一、深化主题。一般讲,新闻的主题在于深入挖掘和提炼,要有“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工夫,才能使新闻主题深入、鲜明、生动。我们经济报道的大方向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其重点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这包括宣传党的经济  相似文献   

8.
经济是基础,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可是,目前经济新闻的读者中尚不能占中心地位,这不能不引起舆论界的重视。回过头看看报上的经济新闻,不难发现几乎一个模式:“认识(时髦的套话)+措施(艰辛的工作历程)=效益(提前或超额完成计划)”。这不能怪我们读者挑剔经济报道,上至中央  相似文献   

9.
王治平 《新闻知识》2000,(9):18-18,8
谈到经济报道.我们会时常听到读者的抱怨,“报纸上的经济新闻难读”;记者叫苦,“经济新闻写不出新意”;编辑苦恼,“编的经济新闻不疼不痒”。类似“产粮多少”、“创产值多少”、“获利润多少”、“套话+数字+过程”式等,简单化、填空武,一厂一店式的报道常常占据着报纸经济新闻的版面,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与我们新闻工作者对急剧变化着的社会环境缺乏深刻的分析和认识;对变化着的受众的新需求缺乏准确地把握;对新时期经济新闻的特征和社会功能缺乏全面地理解等有很大关系。 在经济活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  相似文献   

10.
新闻对于不同的媒介来说,因其定位不同、目标受众有别,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也会呈现差异。就运城交通文艺广播而言,如何以目标受众为中心提供真实可信、喜闻乐见和易于理解的新闻性报道是开播以来我们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重点。广播窄播化或者说类型化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传统广播大而全的定位。根据不同的目标受众提供不同的专业广播节目,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已经被业界广泛认同。从广播电台“窄播化”的实践来看,目前基本上分为新闻、音乐、交通、文艺、经济、教  相似文献   

11.
王治平 《新闻界》2001,(1):51-52
谈到经济报道,我们会时常听到读者的抱怨,“报纸上的经济新闻难读”;记者叫苦,“经济新闻写不出新意”;编辑苦恼,“编的经济新闻不疼不痒”。类似“产粮多少”、“创产值多少”、“获利润多少”、“套话+数字+过程”式等,简单化、填空式,一厂一店一村一品式的经济报道常常占据着报纸经济新闻的版面。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与我们新闻工作者对急剧变化着的社会环境缺乏深刻的分析和认识;对变化着的受众群的新需求缺乏准确的把握;对新时期经济新闻的特征和社会功能缺乏全面的理解等有很大关系。因而改进…  相似文献   

12.
报业经济可以说是报人现时“曲不离口”的话题。报界有识之士各抒己见,献计献策,共图报业经济的大发展。《报业经济的战略思考》一文,比较全面地介绍、分析了我国近年报业市场的发展历史、现状及走势,将报业改革与国企改革做了比较分析,可使读者拓宽对报业经济发展的思路。 媒体竞争的中心是争取受众,得受众者,得市场,赢得受众,便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新闻媒体怎样才能真正赢得受众?读读“本期专题”刊登的介绍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实践经验的文章,对我们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13.
当电视连续剧《渴望》风靡神州大地之时,在一次研究改进经济宣传的座谈会上,首都一家新闻单位的负责同志披露这样一个事实:他们通过调查,发现愿看工农业报道的读者只占20%左右。于是乎这就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如何使经济报道也像《渴望》一样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大家津津乐道,使人爱看呢?这确实是当前经济宣传需要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应该说,随着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提出,“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已经把经济宣传和经济报道推上了传播媒介的中心地位。无论从经济  相似文献   

14.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环境里,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然而,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科技报道却仍然存在着离普通读者距离较远,记者写得抽象晦涩,读者读得枯燥乏味,“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的现象。这是我们应该正  相似文献   

15.
经济报道经常涉及理论性很强的东西 ,很难避免使用枯燥的数字和晦涩的术语。农村经济报道中就长期存在着“老、空、硬”现象 ,很多报道以简单的因果关系出现 ,有的作品与工作总结无异 ,令读者望而生厌。这导致受众在接触这些信息时精神消极 ,对信息的敏感度降低。潘光旦是一位用进化论思想来分析中国民族性问题的学者 ,他把在信息接受过程中处于消极状态 ,缺乏个人体验及与文本的交流、缺乏主体创造的状态称为“假死状态”。处于假死状态的受众 ,丧失了对新闻文本的解读能力 ,新闻信息资源的价值也得不到全面开发。受众在枯燥的经济新闻解读…  相似文献   

16.
王双  王鑫 《新闻传播》2010,(6):69-69
我们似乎一直面临这样的困惑:一方面.经济建设是报纸宣传的重点,打开一张报纸,是大量的经济报道,形成一种很强的宣传声势:另一方面,读者对这类宣传又不怎么爱看,对一些报道只是一扫而过,不能引起受众的兴趣,从而大大降低了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7.
经济报道在地方党报中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有的已占到一半以上。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具有专业性和复杂性,经济报道要把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呈现给读者,就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以通俗、易懂、有趣、生动的形式来表现新闻。长期以来,经济报道语言干瘪、专业味太浓等问题拉开了和受众之间的距离,“内行看了不过瘾,外行看了不明白”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这种情况下,以提高可读性为目的的“经济新闻通俗化”成为了一种潮流。  相似文献   

18.
孙梅 《记者摇篮》2004,(8):43-43
在经济报道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专业性的语言,例如,财政报道中的“财政支出制度”等,这样的语言往往难以引起多数非专业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把“支出”变为大家都熟悉的“花钱”,兴趣就大不一样了。政府怎样花钱?花钱方式怎样改革?老百姓也非常感兴趣。如此说来。让经济专业语言通俗化,是大众的需要,也是媒体受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报道”正在得到媒体和受众的双重关注。对于一个区域内的受众而言,这种报道具有贴近性,能够满足他们对经济新现象、新情况和新问题的信息需求;对于区域外的受众而言,区域经济报道则为他们开启了了解其他地区经济政策、经济发展状况的窗口。 区域经济报道要有全国观念,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区域经济报道更要具备全球眼光,将本地区发生的经济现象与世界经济大势联系起来。因为中国正在日渐加入到全球范围的交换与合作之中,WTO距我们也越来越近。现在,某一地区的经济问题,已经越来越难以在地区内部得到解决,其产生、发展与解决过程,往往能折射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各地的经济基础不同,发展条件各异,因此在不同的地区,区域经济报道的重点、方式以及要求也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同其他报道一样,这种报道也有其超越地域的普遍性规律。 有鉴于这种共性与个性并存的状况,本期的《中国记者》在组织“区域经济报道剖析与对策”专题的时候,把对“浦东经济报道”的剖析作为切入点,希望通过“浦东经济报道”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剖析,揭示出“区域经济报道”的一般规律,为其它地区从事报道的同志提供对策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选择社会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报道,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抓住读者,让读者爱读爱看,这几乎是每个记者经常挂在嘴边的常识。但是,在难点、热点、焦点问题报道中,仍然有一个如何选择切入点的问题。切入点选好了,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选择难点中的“亮点”。社会的难点就是我们报道的重点。怎样才能报道好这些难点,这就需要我们精心思索,从难点中去发现“亮点”,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