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师道德权威是教师在学生面前具有的道德方面的力量和威望,它受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影响,受法律保护,而教师自身的知识经验、能力和德性是教师真正拥有道德权威的关键。教师道德权威是教师对学生顺利进行德育的保障,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无形的力量。当代社会要求的变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不足以及教师自身德性的失落使得教师道德权威备受挑战,这需要教师自身、教育有关部门、政府三方合力去应对。  相似文献   

2.
教师道德权威是教师在学生面前具有的道德方面的力量和威望,它受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影响,受法律保护,而教师自身的知识经验、能力和德性是教师真正拥有道德权威的关键。教师道德权威是教师对学生顺利进行德育的保障,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无形力量。当代社会要求的变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不足以及教师自身德性的失落,使得教师道德权威面临着诸多问题,这需要教师自身、教育有关部门、政府三方合力去应对。  相似文献   

3.
智能化时代深刻改变了教育的传统样态,其给“知性”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给“德性”教育带来了一定风险,使作为“德性”教育保障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的教师道德权威陷入式微之困,具体表现为法理型教师道德权威、传统型教师道德权威、感召型教师道德权威这三种成分的式微。智能时代依托以大数据、算法为基础的智能技术进行教师道德权威的理性复归与重生势在必行。为此,需要捍卫法理教师道德权威,寻求使其合理合法之路径;复归传统教师道德权威,重塑尊师重教之风;强化感召教师道德权威,坚守教师道德权威之本色。  相似文献   

4.
学校德育中的道德权威是学生对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发自内心的敬重而生成的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但当前学校德育只注重对学生外在的纲常礼仪和行为规范的机械操练与背诵,忽略了对其内在心灵品质的培养,使得道德本身所固有的权威被遮蔽或消解。究其原因在于道德价值判断的模糊性和道德意义的异化。因此,学校德育只有回归对学生个体生命意义的关照和德性的养成,才能让道德本身所固有的力量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5.
教师权威是外在的教师所拥有的权力和内在的教师所具有的威信共同作用的结合体,是教师所拥有的使受教育者信从的力量。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定位与解读会影响教师对自我权威的认知,继而影响其对自身权威的塑造、表现与发挥。中学教师的角色定位可概括为四种,即知识传递者、道德引导者、学生监护者和知识分子。四种不同的角色定位分别对应了四种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权威类型,即知识权威、感召权威、法定权威和传统权威,而倾向于不同权威类型的教师对教师权威便明显有着不同的诉求、期待以及表现。  相似文献   

6.
教师道德权威是教师在道德生活中形成的最有威望、最令人信服且使人自愿遵从的道德力量或道德影响力,具有文化内隐性、道德感召性、实践转化性等特点,具有独特的教化价值。从伦理维度审视教师道德权威,发现当前德育实践中出现了去伦理化倾向。要改变这一倾向可以采取措施:基于唤醒传统文化中积蕴的教师道德权威,促进教师对自身道德权威的伦理认同,在德育过程中培养教师的道德权威,构筑有利于儿童成长的伦理世界。  相似文献   

7.
德性是一种获得性品格,德性需要培育。针对学生德性缺失的问题,提出思想政治教学德性培育的思路、方法与途径。主要包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实施"责任性"教学,实现道德引领;创设自主课堂,提升学生道德认识;开展道德实践活动,锻炼学生道德意志;建构师生有效交往,浸润学生道德情感以及整合德育力量,共同促进德性养成等。  相似文献   

8.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德性是一种向善的品质,善是教师必须拥有的基本道德。“善心”是建构教师德性的基点,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意识。在当代整个社会都在呼唤道德回归的大背景下,研讨教师尚善德性对学生的影响,让教师的善心去感染学生的心灵,让教师的善行去引领学生行为,尤其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师德性是教师将职业道德内化为道德自觉时所形成的心理品质,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专业伦理精神。教师德性能够唤起教师的职业良心与道德自觉,赋予教师强大的精神动力,能使教师获得社会、学校与学生的认同。当前,教师德性建设面临道德理性缺失、道德情感冷漠、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为此,应探究教师德性规范发展的方法路径,以提高教师的德性水平,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0.
教师权威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和支配力,是使学生信从的力量。它在文化中孕育而生。又在文化变迁中发生着微调、重构和转向。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教师权威的真正确立,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内在力量。  相似文献   

11.
教师权力是教师作为专业教育者引导和教育学生的权力,是“教育者”这一特定角色赋予教师的一种教育性力量.教师权力不是教师个人所拥有的特权,它的使用必须遵循教育的道德性和逻辑性,才能获得自身的合理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权力表现为三种基本形式,惩罚、权威以及规则,明确它们的合理性及限度是教师正确运用自身权力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2.
教师德性相对于教师道德,主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自我修养,自我陶冶,自我充实,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教师德性超越了教师道德的群体性,把“德”指向了群体中的个体。教师德性的提升有助于教育工作的改善,有助于学生道德的进步,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德性的提升,而教师德性的成长,又与教师的自律度、理解度、宽容心、责任心的提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教师德性选择伦理的“终结”,即理想的德性或善的标准,一直是道德哲学孜孜求索的重要例题。有多少哲学大师和教育家不惜为此耗尽自己一生的智慧和学识而寻找最终解答。然而,在教师德性的思考中,人们逐渐远离了哲学的批判精神,用生活化的伦理态度代替道德哲学的思辨,最终以“无私”和“奉献”为核心内容的善良道德赢得了最后的裁决,成为教师德性的哲学基础和逻辑基点。于是,教师德性观逐渐指向于一种“圣洁化”的道德理想,在教育实践的推演下,圣洁道德成为教师道德立法的最高权威。  相似文献   

14.
养成教师德性:教师道德发展的自律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分析道德与德性、教师专业道德与教师德性的内涵及其关系着手,认为教师德性是教师道德发展的自律境界,养成良好的教师德性是教师的道德追求。并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养成良好教师德性的策略: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德性发展的基础;自我修养是教师德性形成的基本手段;师德教育有利于促进教师德性发展;优良的环境是良好教师德性形成的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15.
教师德性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宋晔 《教育研究》2005,26(8):48-52
教师德性和教师道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师德性是个人道德和高标准道德,教师道德是团体道德和底线道德。教师德性不是作为教师基本的行业规范,它是在遵守教师道德规范基础上的更高的道德要求。从教师的职业性质来看,它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师关怀、教师宽容和教师良心。  相似文献   

16.
教师德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种内心状态和精神品质,其外在表现是教师高度的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责任意识。教师德性养成不是依赖个体力量的发挥,而是通过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的群体性力量达到的。教师德性是教育实践活动良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所说的教师德性,不是完全忽视教师自身的生成性和创造力,而是在自我肯定和自我张扬之上积极地实现自我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主动、自觉、持续地坚持自己的教育信仰,实现教师德性群体性提高。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育研究》2016,(3):108-114
教师德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养成的美好品质。本文从时间纵轴和内容横轴对西方教师德性研究进行了梳理和综述。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其逐渐从教师伦理研究领域脱离出来,转而研究自身内部的教师品质、德性培育、德性实践、知识与德性的关系等问题;但是仍然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教师道德与教师德性研究边界不清晰、对教师德性的心理基础缺乏充分考证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消费社会语境下,教师权威旁落表现为:教师职业市场化、教师知识商品化、教师德性庸俗化三个方面。教师权威的重构可以从如下三条路径入手:加强制度约束和引导,唤醒教师的公共精神,提升教师的制度权威;重视知识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转识成智,提升教师的知识权威;建构以责任为基础的教师伦理,促进教师德性的养成,提升教师的个人权威。  相似文献   

19.
教师道德权威是一种教师通过道德指令施加于学生并为学生自觉遵循的作用力。由于学生总是具有一种反抗遵循的可能性,所以存在一个道德权威的证成问题。教师道德权威的证成具有一个实践推理的双重结构:其一是基础理由,它成为学生履行指令所规定义务的道德依据;其二是条件理由,它使学生具有遵循教师指令的规范必要性。就基础理由来说,由于道德指令反映了两类具有不同道德性质的道德善,所以据此可以将教师道德权威分为效果论权威与非效果论权威两种类型。就条件理由来说,教师道德权威的证成要求教师同时拥有道德判断力与道德品格这两种德性。就它的德育意义来说,教师道德权威有利于发挥道德教导、道德氛围以及教师道德人格的德育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往的教师德性研究往往是从伦理角度探求至善德性,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道德要求。“基于和谐价值追求的教师德性生活行动研究”试图超越单纯的、传统的道德范畴,从智慧创造的角度,寻找教师德性的张力,强调教师德性应关注教师的现实境遇及工作实践,引导教师在实践反思过程中涌动创造性的德性品质,用促进学生成长的智慧来展示教师对学生的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