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生绘画创作的教学,是以学生对生活的直观认识为基础,通过启发引导、欣赏感悟,让学生用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把他们对事物的情感,展现在绘画中去,以达到让学生积极探索,诱发学生对命题画、记忆画、想象画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绘画创作教学的方法较多,就我自己的教学体会归纳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古诗词历史悠久,诗作似浩瀚海洋,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陶冶着中华儿女的思想情操。我在课堂的古诗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学习古诗、成语、写话等,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美感。不仅让学生感受语言美、理解语言美、鉴赏语言美,而且还要通过美的事物和形象,美的理想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去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学会创造美,从而达到积累丰富语言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3.
<正>一、激情诵读,激发兴趣教学诗歌时,老师准确地把握好诗歌的感情,用有感情的朗读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这是诗歌教学的魅力之源。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诗歌的朗读,并且经常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旨在通过范读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意境之美,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兴趣。另外在讲诗时,我适当用一些诗意般的语言,这种清新、美丽的语言就如同涓涓溪水,使学生顿感清爽、惬意,语言艺术的魅力也就  相似文献   

4.
电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多媒体能设置情景再现美,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学习的推进、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考虑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和发掘它在人文精神渗透方面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学美的主要特征.鲁迅先生说,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通过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事物,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语言的特点和魅力,让学生从语言美中获得特殊的美感体验,并提高对文学语言的感知力.  相似文献   

6.
古诗词历史悠久,诗作似浩瀚海洋,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陶冶着中华儿女的思想情操.我在课堂的古诗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学习古诗、成语、写话等,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美感.不仅让学生感受语言美、理解语言美、鉴赏语言美,而且还要通过美的事物和形象,美的理想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去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学会创造美,从而达到积累丰富语言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7.
胡记霞 《快乐阅读》2011,(1):125-125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情感的浓缩。诗歌特有的音韵之美,确定了其特别适合朗读的特点。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真正地贯彻"读"这一环节,采用各种读法让学生去体会诗歌婉曲精练、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让学生在"读"中去想象、去联想、去享受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阳光的灿烂,雪山的美丽,沼泽的诱人,才能真正实现诗意的飞翔。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与美育息息相关。语文教学始终贯穿着美育,借助直观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作品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走进文学作品,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还帮助学生学会用文字去再现美和创造美。语文教学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9.
邹丽君 《文教资料》2008,(20):120-121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如何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努力探究的问题.只有根据汉语音韵美的特性,在朗读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品味叠音的和声美、平仄的跌宕美、押韵的回环美和语调的旋律美,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从而在朗读中表现文本语言色彩的音韵美.  相似文献   

10.
古诗具有凝炼的语言、丰富的感情、含蓄的意境、优美的韵味等特色。一首好诗如同一幅或恬静 ,或苍茫 ,或萧愁的好画 ,让人吟诵 ,乐之不尽。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出发 ,调动学生接受美的能力 ,引导学生去感受美 ,领悟美 ,表达美 ,让学生愉悦地进入诗的意境 ,充分体会诗人的感情。那么应怎样去引导学生呢?下面就此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以下四点 :一、立意创新 ,唤起学生的求知意识 ,去接受美。在教学中只有利用各种新的方法 ,让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 ,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认知和情感的需要。因此 ,在教学中为取得最佳效果 ,…  相似文献   

11.
胡记霞 《教师》2008,(12):93-94
如果在诗歌教学中,能够真正地贯彻“读”这一环节,采用各种读法让学生去体会诗歌婉曲精炼、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让学生在“读”中去想象,去联想,去享受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真正感受阳光的灿烂、雪山的美丽、沼泽的诱人……真正实现诗意地飞翔。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如何在共同的学习、研讨中引导学生发现祖国语言的美,去感受美,进而使他们能够运用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的问题,从让美的思想启迪学生、让美的语言感染学生、让美的情境熏陶学生、让美的形象引领学生、让美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能力等五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期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对学生加强美的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开发他们的智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创新品质,使他们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活动。因此,在语文课上,学习、积累、运用语言就必然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审美陶冶,则是派生的任务。语文老师们应该凭借自己一定的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咀嚼文字,品味语言,从而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  相似文献   

14.
一、课件的大量使用,忽略了学生语言动态感的培养 语文篇目的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字词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要让他们体验出隐含在静态语言背后的动态信息,让学生领略出静态语言中的动态美.以笔者曾听过的一堂<桃花源记>为例.授课人制作了几幅从发现桃源到源中人热情相待的画面,完成了此堂课的教学.可是,在此文中,有些句子,如"落英缤纷"一句,这是极典型的表现动态的语言,教师在课件中却未能表现出来,也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去体验,忽略了学生的语言动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思品课教学,应引导学生认识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感受、形成和创造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传播美。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以及目标体系的完整,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一些东西,让学生通过理解语言,加强对语言的应用。在课堂中,以文本为出发点,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美,促进学生口语能力提高,是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7.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能磨炼人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审美教育至关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文中去感受美是很关键的环节.因为课文是教与学最主要的载体,一篇文章中往往有深远的内涵、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形象、精妙的语言、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高超的技巧与独特的风格.因此,学习语文一定要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努力去挖掘、用心去领会,从学文中感受美、创造美,使学习犹如漫步于桃源仙境,领略无限风光.要感受美,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时下,不少学生对作文索然寡味,认为“作文作文,好似捉魂”。语文新大纲中提出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思想。若能切实遵循新大纲的精神,我们就能改变这种状态。要在教学中体现这一思想,我认为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写作语境,即写作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去受熏陶,去受启迪,去感受美。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级文者情动而辞发”。它阐明了作文者一旦被激发了内心诱因和动机需要,就会插上想象的翅膀,顿有文思泉涌之感。当然,创设写作语境还要根…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学到知识、增长技能、陶冶情操、获得美感。如何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去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去创造美呢?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一堂语文课,听起来能让人如沐春风,心情舒畅,与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息息相关。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时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教学与美育息息相关。语文教学始终贯穿着美育,借助直观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作品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走进文学作品,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还帮助学生学会用文字去再现美和创造美。语文教学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一、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