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高校体育专项课适宜运动负荷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体育专项课由于各项目对身体的影响不尽相同,为保证健身效果,我们试图在对一些不同项目专项课的学生若干指标的监测中发现一些规律,为不同专项课运动负荷的掌握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专项课适宜运动负荷建议达课平均心率120~140次/分之间,全课最佳心率范围时间宜在全课总时间的50~60%以上。并根据不同项目特点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2.
一、选题依据在可查阅的文献资料中,目前尚未见到在大运动量训练中使心率等生理指标接近或达到比赛水平的试验,也未见到从运动负荷方面具体分析如何安排才能达到比赛心率的报告。本文是通过调查找到大运动量训练心率达不到比赛水平的原因,探讨如何控制负荷才能达到比赛心率。大运动量训练课的心率达不到比赛水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旨在从运动负荷方面分析训练心率达不到比赛心率的原因,并在缺少竞赛心理因素影响的大运动量训练中,尝试能否接近或达到比赛心率。  相似文献   

3.
运动负荷是训练监控的重要指标。运动负荷由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两个因素构成,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负荷量的计算比较容易,可以以负重量、训练时间、距离、次数、心率等为指标进行计算。我们这里着重介绍负荷强度的计算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以10名少年女子曲棍球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应用POLAR表及Protrainer5分析软件对技战术训练课及体能训练课的心率变化进行测试及分析,得出不同训练课的心率分布情况,以监控运动员不同训练课的训练强度及对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为青少年训练负荷及训练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为预防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的发生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加速度传感器监测大学校园短距离定向运动的运动负荷,为高校定向运动的科学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9名大学生(男20人、女19人)进行校园短距离定向运动测试,以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监测运动负荷。结果:大学生校园短距离定向运动的平均强度为6.1±0.7 METs,平均心率为144.7±8.2次/min;男生的运动强度以及大强度运动所占时间比例高于女生。结论:校园短距离定向是一个以中高强度为主的运动项目,加速度传感器可较客观地监测其运动负荷。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大学生网球教学比赛的负荷特征,探索HR(心率)和BSP(收缩压)、BDP(舒张压)在网球运动负荷监控研究中效用,通过实验观测了12名普通大学生在网球教学比赛中的HR和BSP、BDP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球教学比赛后即刻平均心率HR为116.17±6.73bpm;赛中最大值心率HRmax只达到144bpm。HR可作为网球运动负荷监控的有效指标,而BSP、BDP的监控效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育课学生心率的了解和掌握,对有效地监控课的运动负荷,达到体育技能学习和身体锻炼,完成课的教学任务有着十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篮球、足球专项选修课学生心率测试调查,研究如何合理掌握专项选修课学生的运动负荷,把专项选修课和普通体育课学生运动负荷量严格区分开,从而达到专项选修课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学生在课中做练习时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课的运动负荷是否适宜,是评价一堂体育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在教学过程中,运动负荷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运动负荷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合理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的策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的运动负荷对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运用心率及形态机能测试的方法,以及在多种控制课程运动量的条件下,对体育舞蹈课、高水平体育舞蹈运动员训练课心率指标进行了测试,并与跆拳道、乒乓球、短跑、跨栏练习、健美操等运动项目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一学期课程结束后的学生体质成绩进行对比分析,较详细研究了体育舞蹈课的运动负荷特征及运动负荷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课余运动负荷合理性评价指标是课余训练科学化的关键,通过文献查阅、访谈、数学建模方法,得到5个精简的运动负荷评价指标集,对约简后形成的指标集进行专家选择,确定了以运动成绩、动作稳定性、面部表情、注意力、训练沉重感、最大心率、血乳酸含量、肌肉酸痛、睡眠、出汗量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结果说明了目前对于控制运动负荷没有统一的模式,合理运动负荷的评定以教练员观察和运动员自述为主,以生理生化指标为辅。对该指标集进行有效性检验,表明该指标集对运动负荷合理控制可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运动负荷概念和篮球运动心率负荷控制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有关运动负荷的大量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运动负荷研究中基本概念定义的混淆和模糊,从运动训练中引入运动负荷概念的意义和作用出发,提出运动负荷概念本质上是一个生理学概念,运动负荷的构成包括生理性构成与心理性构成,但对于运动训练来说,任何负荷构成的最终和客观的表现都是生理机能的改变,因此对运动负荷的研究和评价应当从客观的生理学指标和规律出发,而不能以外部行为或运动训练负荷控制手段甚至以运动者主观的心理感受来描述和评价。在此认识基础上,本文对篮球运动中心率负荷的控制的有关研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对本院男足代表队不同强度训练手段的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本院男足代表队运动员在比赛中承受的运动负荷特点,确立有氧代谢、无氧代谢的靶心率,为监测不同训练手段的运动强度提供了依据。通过对不同训练手段与方法和监测运动强度发现,要发展运动员不同代谢系统供能能力,就必须有针对地选择相应的、有效的训练手段与方法,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试论运动负荷评定的生化原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运动负荷的科学评定是目前运动训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运动生物化学由于能从分子水平上说明运动训练对人体身体机能的影响.故能客观地评定运动负荷。从运动生化的原理出发,分析运动负荷生化评定的意义、评定运动负荷生化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及注意的问题,为运动负荷的生化评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室内运动场馆O2和CO2的变化浓度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通过实时监测,确定适宜学生身心健康运动的O2和CO2浓度范围.方法:实时监测240名学生室内运动场馆活动时的温度、O2和CO2浓度;测试受试者递增负荷运动心率和血乳酸并记录分析.结果:受试者活动40min,室内运动场馆CO2达到0.113%,临近最低标准;15min后心率阈值达到155.46 ±6.3次/min;3min后受试者血乳酸阈值4.86mmol/L.结论:安静状态下,受试者在室内和室外运动场馆的心率无明显差异,进行递增运动负荷至力竭,室内运动场馆心率上升明显,受试者室内运动的心率阈值比室外运动提前3min.受试者进行递增运动负荷持续至力竭,室内受试者血乳酸浓度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室外,血乳酸阈值比室外提前5min.  相似文献   

15.
采用超声多普勒和多道生理记录仪研究了18名高校体操运动员和12名普通大学生在安静时、运动负荷后即刻和恢复期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体操运动训练能有效地提高每搏输出量,降低心率,减小运动负荷心肌紧张性改变。提示高校体操训练对机体心血管机能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用心率指标调控健身运动负荷强度的教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健身运动的效果取决于适宜的运动负荷强度.通过教学研究显示,用心率指标能有效地调控健身运动与最佳负荷价值阈(心率为120-140min/次),且该方法简便易掌握,能使健身者获得良好的健身效益.  相似文献   

17.
体育课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 ,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形式。体育课应从锻炼学生身体 ,增强学生体质的实际效果出发。若要达到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合理地安排好运动负荷是一个重要因素。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上做练习时 ,在机体承受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作用下 ,机体反映出来的生理机能变化。只有将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安排的科学、适宜 ,才能发展和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多年来 ,人们都是以运动负荷有效价值阈理论为依据来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的。所谓运动负荷有效价值阈是指人体在锻…  相似文献   

18.
对现代运动训练负荷的安排及发展趋势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分析法。阐述了运动负荷在现代运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对现代运动训练负荷安排的相关因素从七个主要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在运动负荷安排时,充分考虑和分析其内在因素和相关因素,对有效合理地控制运动负荷有着重要的意义,并预见了现代运动训练负荷安排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对军事体育课中运动负荷与课的密度进行研究,阐述了在军事体育课合理运用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的重要性,为进一步深化军事体育训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准确把握“运动负荷”是开展运动训练、学校体育、群众体育锻炼、运动处方的制定等各体育领域活动的前提与核心问题。然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对“运动负荷”的基本理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为此,本文通过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对1979-2009年间对“运动负荷”的基本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最新调查与分析,对“运动负荷”基本概念的内涵、分类、计算方法、应用领域、运动负荷控制及评价等有关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进一步重构了运动负荷基本理论体系,为运动负荷概念的更科学运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