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引言 关于“阅读”的概念已有不少说法 ,都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具有代表性的有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的定义为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是从阅读活动的要素构成 (读者是阅读的主体 ,读物是阅读的客体 )和矛盾性质 (从符号中取得意义 )来探讨阅读。曾祥芹先生主编的《阅读学新论》一书在讨论“汉文阅读本质论”时 ,将阅读定义为“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缘文会友的交往过程”“书面文化的消费过程”“人类素质生产的过程” ,以阅读的不同功用来定义阅读。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对阅…  相似文献   

2.
黄克让 《文教资料》2005,(2):113-114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影响读者非智力因素的心理过程。“新概念阅读教学”从读者和读物、读者与作者、读者与社会、读者与自我这四个视角揭示了阅读的本质特性,认为“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阅读既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它学科学习的基本方法。当今时代,瞬息万变,人必须不断获取新知,其主要手段便是阅读,包括网络阅读。叶圣陶曾说:“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国文…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此所作的定义性界说中有这样的话:“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当然是指读者主体的心理过程。而不同读者对同一读物所产生的心理过程(阅读效应)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易经·系辞》),就说出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可以说,阅读既凭借于文本,其结果又往往会超越了文本。  相似文献   

4.
一、主体价值的凸显“角色自居”式绘本阅读教学的今生缘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第一学段针对阅读的具体要求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相似文献   

5.
“陌生化”作为一个标志性概念,由俄国学者什克洛夫斯基最早提出,近百年来,已经成为我们解读文本的重要策略和方法。然而,“陌生化”不是对文本读者的硬性要求,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阅读效果。读者进入文本去寻找的,往往是能够与阅读对象产生亲和力的“知音”和“知己”,是再现自身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在书面文化(文章和文学)的大视野里,“陌生化”不仅是一个心智过程,更多的是诸方阅读主体通过文本中介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既是潜在的,又是显露的;是开放的,又是有界的。而这些对话的基础源于阅读主体对读物的“新”感受。这种“新”感受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所具备的不确定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此“新”:感受一旦确定下来,对于特定的阅读主体来说,对于“他”的阅读过程就结束了;随着新的阅读过程的开始,“新”的感受仍在继续产生着。如此周而复始,永无止境。这个无限循环的触发点,便是“阅读的陌生感”。陌生感不是文本中固有的,而是在阅读主体与写作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中不断建构起来、不断变换体验的。  相似文献   

6.
新版课标的一个“老问题”和一个“新提法”启示我们,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视野,应以阅读本体过程为纲,把学生主体与读物客体贯串起来,逐步形成多种阅读方法体系。这个体系主要有两个侧面:一是侧重于学生读者主体的阅读素养,逐层分解“独立阅读能力”的内涵,从心理和生理、基础和应用,多方位地建立起实用阅读方法系统;二是侧重读物客体的文体特征,兼顾各类文体之间的分界与渗透,把握各类文体的阅读规律,多侧面地建立起科学的阅读技术网络。具体包括:基础阅读法、特定目的阅读法、问题阅读法等。  相似文献   

7.
阅读的境界     
什么是“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此所作的定义性界说中有这样的话:“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当然是指读者主体的心理过程。而不同读者对同一读物所产生的心理过程(阅读效应)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易经·系辞》)。所以,阅读要有一定的境界。本文试从三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8.
靳长影 《语文天地》2011,(22):27-28
阅读在语文学习中有特殊地位,应引起语文教学者的重视。《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这样给阅读下定义:"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活动"。很显然,读者是阅读的主体,汇集了众多语言符号的作品是客体,当主体从客体的一系列"语言符号"中"取得了意义",阅读就得以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阅读的主体———学生,应该让学生充分发  相似文献   

9.
一、调查目的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从校内向校外扩展,阅读也要从课内走向课外。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中诞生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重新定义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课外阅读,也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而且,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读物数量、类型和篇目都提出了较明确的指导建议。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力图通过东中西部三城市…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必修课程之“阅读和鉴赏”第9条:……诵读古代诗词,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第10条: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课外自读文学名著(5部以上)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并且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列举了经典名著数十部。经典成为高中文学教育的首选。为何要阅读经典?阅读是一种通过文本进行的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在这种对话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境界、认知水平、知识结构、情感体验都将得到发展与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趋势大体上是随时代潮流而动的,喜欢轻松…  相似文献   

11.
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12.
“倾听”的丧失与“对话”的误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倾听”的丧失缘于对“对话”的误会 研究者认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引进的“对话理论”,混合了“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前者认为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主体间的对话过程,阅读行为便是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而合适的对话与交流,有“倾听”与“言说”两个侧面。“倾听”既是倾听文本作者的言说,又包括“倾听”自己(读者)的言说,作品的意义便产生于两种“言说”的融合。在这里,需要辨明几个概念。其一是“倾听”。它包含阅读文本和从文本获得自己(读者)的理解,这本身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而绝非学生被动地听别人“读”课文。其二是“言说”。阅读行为产生便是言说,这里既有文本作者对读者的言说,又有读者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言说”,这也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所以《标准》倡导“个性  相似文献   

13.
岳曼 《吉林教育》2008,(2):43-43
阅读不是读者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认识的过程,是读者(或作者)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根据读物不断提供的信息,联系自己头脑中已有的储存信息,对事物做出反应。"成功的阅读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读者和阅读材料相互交流创造意义。"这  相似文献   

14.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作为人类的一种理解活动,其阅读方式和阅读结果因人而异。正如同一部《红楼梦》,鲁迅曾说:道家看到了“梦”,儒家看到了“淫”,才子佳人看到了“情”,革命家看到了“排满”。由此可见,个性化阅读应该是读者阅读时的个人自觉行为,“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可以称得上是个性化阅读的根本标志。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7—9年级的学生应“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高尔基也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但我们同时也会发现.现在初中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学生不乐意进行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那些名著。如何引领中学生阅读名著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16.
杨绛散文《老王》有三处阅读难点,其中对第一处的理解最为关键——杨绛对老王临终前送香油鸡蛋时的外貌描写.散文“写实性”和“自述性”的特征决定了其阅读更须要读者“知其人”(了解作者),“论其世”(研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我们把老王和杨绛的关系放在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并细读文本时,就会发现杨绛对老王临终前的外貌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文革中杨绛被扭曲的心理和人性.当我们实现了知人论世与文本理解的关联时,对《老王》一文中的阅读难点就有了合理的解读,对《老王》一文的理解也会更深入.  相似文献   

17.
一、2004年小阅读试题分析现代文阅读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表现在试卷上,一道是客观选择题(俗称“小阅读”),一道是主观表述题(俗称“大阅读”)。小阅读的选材为科学类文章。2001年以前,曾长期选用科技文。从2001年起《考试说明》规定为“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2001年选的《铜奔马正名》属于社会科学类文章2002年选的《沙尘暴》属于自然科学类文章,2003年选的《全球变暖———目前的和未来的灾难》也属于自然科学类文章。曾经有人猜测小阅读将会轮流选用社科文或自科文,事实上并非如此机械,但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从2001年…  相似文献   

18.
《陕西教育》2014,(3):42-43
近年来,中国阅读状况出现了诸如阅读环境虚拟化、阅读过程碎片化、阅读内容低俗化、阅读目标猎奇化等一些足以影响国民精神素养、思想水准乃至价值体系的不良现象。针对这一状况,一些有识之士在全国开展了一系列倡导经典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等阅读推广活动。作为中国“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的朱永新,是近年来阅读推广活动的强力促进者。其新作《书香,也醉人》,是汇聚其关于阅读的基本主张和理论探讨的精品读物。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阅读主体对读物的认知、理解、吸收和应用的复杂心理过程。阅读的环节之一就是课外阅读,它对课内阅读有补充、扩展、延伸的作用,能让学生获取知识、充实精神世界、提升鉴赏能力和修养。课外阅读实际上是阅读者在大众文化视域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的过程,由于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存在盲目阅读等问题,所以阅读效果不好。  相似文献   

20.
图式阅读论融合了传统的观点和心理学观点,认为阅读过程是读者的知识(图式)和读物中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读者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信息处理方式交互作用的过程。它对外语阅读教学具有全新的理论指导意义。我国传统外“预习──讲解──练习”外语阅读教学法已经不能适应图式阅读论的要求,因而对其改进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