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学过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的人一定不会忘记文中点题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很多参考书对这句话的翻译都是这样的: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呢!我觉得这样翻译不妥,整个句子应译为: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啊!  相似文献   

2.
学过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的人一定不会忘记文中点题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很多参考书对这句话的翻译都是这样的: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呢!我觉得  相似文献   

3.
高中课本对《荀子·劝学》篇一文中“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这句的“蛇”字没有注解,人们便自然而然认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蛇”。殊不知,这样的理解并不准确。我认为,这里的“蛇”应指“泥鳅”。首先,从语境看,“蛇鳝”并列,按一般的逻辑,并列的二者显然应是较近或同一类属的事物,而“蛇”和“鳝”门类各异,相去甚远,而泥鳅和鳝鱼却生活环境相同,形体又非常接近,从这个意义上考虑,把“鳝鱼”和“泥鳅”并列起来,似乎更具有合理性。其次,从科学角度说,“蟹”居于水底,而“蛇”用肺呼吸,所以不可能在水中有穴,而《劝学》中说…  相似文献   

4.
星期二放晚学的路上,忽然有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连自己也莫名。细思量,发觉是因为自己完成了本周“抓人”的任务,拥有了《捕蛇者说》中捕蛇者的优越感:可“弛然而卧”,可“其余则熙熙而乐”了。  相似文献   

5.
“岁赋其二”的“二”应理解为“两次”四川谭顺光《捕蚣者说》一文,将“岁赋其二”注释为“每年征收两条蛇”,我以为这种注释不甚得体,应理解为“每年征收两次蛇”为好。主要理由如下:首先,从上下文内容的联系看,理解为“两次”,前后内容的逻辑联系更为紧密。正因...  相似文献   

6.
●没能迈进清华、北大却坚信自己是凤凰落到鸡窝而备感失意,整日牢骚不断者。 ●大放父母血汗购回电脑,却用之“玩游戏通宵不累,看黄碟不知犯罪”者。 ●考试后自知难以PASS,遂搜刮荷包,三顾判卷老师,死皮赖脸乃至强挤眼泪,乞求高抬贵手,放过一“驴”者。……  相似文献   

7.
《小读者》2013,(2):32-33
我们都在电视中看过玩蛇人对着眼镜蛇吹奏音乐时,蛇会跟着有节奏地摇摆,像在跳舞一样。蛇真会“闻歌起舞”吗? 蛇没有外耳和中耳,只有耳柱骨,没有鼓膜、鼓室和耳咽管,所以蛇不能接收空气传导来的声波。蛇的听觉很不灵敏,只能听到频率很低的声音,所以它不可能对玩蛇者吹奏出来的音乐有所反应,更不用说随其节奏“跳舞”了。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捕蛇者说》: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对本文最后两个词“得焉”,部编语文教材的译注是“得到它”,“焉,这里作代词,就是所写的这篇文章”。我们觉得,把“得焉”释为“得到这篇文章”并不符合原句的意思和语气。“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是紧承“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一句的句意的,“故”这个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其语气一直贯穿到“得焉”。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捕蛇者说》中有这样一句:“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教材将“岁赋其二”注解为“每年征收两条蛇”。愚以为这样诠释  相似文献   

10.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1995年4月第2版)第六册《捕蛇者说》一文中对“岁赋其二”注释为“每年征收两条蛇”。笔者认为这种翻译不够准确,宜释为“每年征收两次蛇”。其理由如下:首先,文章开头提到“太医以王命聚之”,“聚”是“征集”的意思。既然是征集,当不会是只收两条蛇。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是中唐著名的文学家、改革家.他在流贬永州时所写的《捕蛇者说》中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异蛇”之毒,无与伦比,堪称蛇毒之最.但永州之人为了用以“当其租入”,不顾生死,“争相奔走”而捕之.作者针对这个血淋淋的悲惨现实,愤然指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课本《捕蛇者说》中,有两条注释值得商榷。 一、对“苛政猛于虎也”句,课文的注释是“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把“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无论从柳文的写作意图还是对“苛政”的“政”的诠注看,都欠当。 《捕蛇者说》写于王叔文革新集团失败,柳宗元被株连贬为永州司马任上。具体写作年代虽不可考,但他在永州的十年都在元和之时,由此上溯六十年,该是天宝年间。自天宝至元和这六十年间,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一方面由于安史之乱的严重破坏和巨额的军事负担,另—方面地方藩镇割据截留和把持税收,唐中央政权的财政出现严重危机。于是唐政府不断加重赋税,巧立名目,横征暴敛,由于死亡、逃徙,全国户口锐减。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正是在此背景下,有感于民间的重敛难堪而发的。  相似文献   

13.
对现行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所选柳宗元《捕蛇者说》中“而吾以捕蛇独存”的“独”,讲解者大致有以下三种态度。一、不解释。持这种态度者较多。我所见过的选了《捕蛇者说》的课本都对“独”字不注解,似乎认为“单独的独,有什么可解释的!不值得解释”。有的教学参考资料的增补注解中,也没有对“独”的解释,甚至讲解中也不讲解或解释,如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广西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促织》一文中有这样一句:“里胥滑黠,假此科敛丁口。”课下注释:“【科敛丁口】向百姓摊派费用。科敛,摊派、搜刮。丁口,指百姓。丁,成年男女。”这里把“丁”解释为“成年男女”,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福建最早的名称是“闽”,其土著居民在历史上被称为闽越人。闽越人崇拜蛇图腾,他们不仅以蛇为形纹身,更以蛇画船,祈求蛇神保佑行舟平安。至今,泉州惠东女仍有在虎口、手腕等处刺青的习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对此加以解析:“闽,东南越,蛇种。”意思说的就是地处东南的古闽越人信奉蛇为图腾,认为自己是蛇的后代。而古闽越人被称为“蛇种”不仅见之于东汉的《说文解宇》和北宋的《太平御览》,成书于清代的《侯官乡土志》称:“叠之种为蛇,盖即无诸国(闽越)之遗民也”,“其人皆蛇种”。清人李调元也有“或日蛇种,故祀蛇于神宫也”的类似记栽。泉州的“泉”,在闽南语系中有两种不同的读法。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一句,其中“恂恂”一词在原省编教材及现行的统编教材中注为“小心谨慎的样子”,一般的古代散  相似文献   

17.
初中五册(《捕蛇者说》)一文中“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课文注释: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弛然,“放心的样子。”这样注释,不能准  相似文献   

18.
《捕蛇者说》的“说”,是什么意思?《古代散文选》(中册)这样讲:“说说捕蛇人的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湖北省编高中语文这样讲:“‘说’,是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我有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有一句话:“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其中的“藉”字,初中语文课本未标出它的读音,有的教师讲课时随口念成了“j픓藉”的意思是“以……为垫”,“相藉”即“相互垫压着”,而平常所记之“藉”并无此义。心存疑窦,遂翻辞书以解其惑。  相似文献   

20.
《科学课》1995,(4)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名篇《捕蛇者说》,使“水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永州捕蛇者的后裔如今又悄然兴起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之野的一大新鲜事。 永州市属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山地多,蛇类资源非常丰富,拥有湖南省已发现的70余种蛇类。永州市委、政府因势利导,把发展养蛇业列为全市“奔小康工程”,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