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居民大多长寿.深入研究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养生食俗,可为当今国民提高饮食水平和质量提供历史的借鉴,并为当今倡导、普及健康食育文化提供历史教材.  相似文献   

2.
贺菊莲 《兰台世界》2011,(10):15-16
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居民大多长寿。深入研究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养生食俗,可为当今国民提高饮食水平和质量提供历史的借鉴,并为当今倡导、普及健康食育文化提供历史教材。  相似文献   

3.
金秋十月,对哈密地区和吐鲁番地区的各族群众来说,是祥和喜悦的美好时光。2011年10月18日,为期9天的自治区2011年秋季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示范活动,在托克逊县郭勒布依乡画上圆满句号。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实施的自治区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吐鲁番出土67TAM376:02(b)和67TAM376:01(b)号"唐欠田簿"文书中的"四等"和"六等"是户等的另一种记录形式;"上上户"不记为"一等"是为了与"四等"区别;"上上户"在唐前期的吐鲁番地区是实际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正新疆《吐鲁番日报》以"办一张有魅力的党报"为总体办报目标,坚持以"机关报+都市报=新型党报"为办报思路,坚持以"本土+深度+整合=特色党报"为办报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报纸的整体水平,成为吐鲁番地区覆盖面最广和影响力最大、最具社会公信力的主流媒体,多年成为新疆"双十佳"报纸和"全国地市党报优秀报纸"。新闻立报,提升党报品位长期以来,大多数地市党报特别是像《吐鲁番日报》这样处于内陆边疆偏远欠发达地区党报,办报观念相对保守。近  相似文献   

6.
根据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2012年8月6日至11日,由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妇联、文联、社科联、团委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6个调研组分赴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吐鲁番地区、阿勒泰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按照"基层实际需求,群众实用要求,工程实效作用"的要求,围绕"东风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以下简称"两个工程")赠阅出版物在基层作用的发挥、各族群众对赠阅出版物的需求意见以及制约工程作用发挥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国广播》2011,(8):3-6
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中央电台维语频率组织了以"促进民生改善,推进跨越式发展"为主题的大型报道活动,全方位展现一年来新疆的变化以及新一轮援疆工作的成果。中央电台维语频率联合记者中心、中国广播网、平面媒体中心等单位的记者组成7个报道组,从5月17日到7月6日,开展历时50天的采访报道活动,先后派出35人次,分别前往新疆的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和田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等  相似文献   

8.
《清代新疆档案选辑》的出版,为研究清末新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支撑。新疆建省后,吐鲁番地区政治法律与内地接轨,从档案记载的史料中可以挖掘到当时的维吾尔族民众对于新移植而来的刑事法律体系的态度,这种态度体现在他们对司法机关的认知,在诉讼过程中的表现和在诉讼之后的心理感受。通过档案的解读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建省后的刑事司法渊源、刑事法律内容和刑事司法权威当时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民众都是比较认同的。  相似文献   

9.
吐鲁番文书“桃”与葡萄关系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与葡萄本是两种属性迥异的水果,然而针对吐鲁番文书中大量出现的"桃"字,如何处理它们与葡萄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由于吐鲁番地区向以葡萄种植闻名,学界传统的做法是将其一概指为葡萄,但是笔者通过对这些出土文书的具体分析,可以肯定至少某些"桃"字所指显然并非葡萄,可以证明吐鲁番地区古代确有相当规模的桃树种植.此外,从语言学、植物学、社会学以及认知规律等几个角度的考察,则表明桃与葡萄在吐鲁番几无混淆或混指的可能性.因此,出土文书中的"桃"字除了部分作为"蒲桃"或"浮桃"的简称而指葡萄外,某些的确应指从中原地区传播而来的桃和桃树.  相似文献   

10.
丹青 《中国博物馆》2012,(3):99-105
最近,为迎接第21届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由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学研究院与贵州省博物馆联合搭建平台举办了一场风格独特的“霓裳银装多彩贵州少数民族展”,当代民族服饰之乡与古代丝绸之路丰富多彩的服饰在这里相遇。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工作杨绪金(吐鲁番地区科技情报研究所)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深化的新形势下,怎样因地制宜,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是少数民族地区情报工作的一大难题c笔者根据工作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版物市场稽查队、乌鲁木齐市新闻出版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闻出版局(版权局)被评为有功集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治安总队侦查支队副支队长李源、喀什地区叶城县文体广电局文化市场稽查队队长多力坤·艾买提被评为有功个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版物市场稽查队队长吐鲁洪·依明、吐鲁番地区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文化市场稽查科主任科员张胜被评为先进个人。  相似文献   

13.
张强 《新闻窗》2011,(6):58-59
截至2009年,新疆维吾尔族居民达到共计941.3796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46%。本次对维吾尔族受众的调查集中在北疆伊犁博州地区;东疆吐鲁番地区;乌昌地区;南疆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州、巴州。对维吾尔族受众的媒介接触调查主要针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展开,现将受众的电视接触情况作归纳统计:  相似文献   

14.
4月21日至27日,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办公室责成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副司长谢俊旗带队一行4人组成督查验收组对新疆2010至2011年度建设完成的5084个农家书屋进行了督察验收。督察验收组一行在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纪检组组长刘树新的陪同下,行程3000余公里,先后深入到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吐鲁番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随机督察验收了新疆  相似文献   

15.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八月,侯君集平高昌,唐廷旋即于其地立西州,这在史籍上有明确的记载,本不成什么大问题。但由于大量吐鲁番文书的出土与刊布,对于此一时期吐鲁番地区乃至整个大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因此,对于西州成立时间的认定也就有了更严格的要求。本文就是对此一问题的一点考察,其目的非但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还希冀对于唐代的通讯速度、行政效率等等有所认识。《新唐书》卷二太宗纪称:  相似文献   

16.
旅顺博物馆藏吐鲁番所出《古文尚书》共三片,都为经注合抄唐写本。LM20-1461-27-15《尚书·毕命》和LM20-1458-13-05《尚书·汤誓》均为隶古定字本,其篇目在敦煌吐鲁番出土《古文尚书》中均系首次发现,前者与日本岩崎本《尚书·毕命》或许源自同一个底本,后者与日本内野本《尚书·汤誓》或许源自同一个底本。LM20-1468-06-08《尚书·盘庚》为今字本,其篇目在以往的吐鲁番写本《古文尚书》中未见,从抄写形制来看,疑为当地学生所抄,为攻习课业之用。这三片吐鲁番写本《古文尚书》的发现,是唐代吐鲁番地区流传《古文尚书》的又一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新青年》的"偏激"逐渐成为一个"常识"。从新闻传播学的视角聚焦《新青年》"双簧信"的"造假"、同人的"骂战"行为以及"不容讨论"的言论态度,可以发现,林纾及后世学者采用的道德评价视角是《新青年》"偏激"印象得以生成的重要原因。与林纾使用的"失效"的旧道德不同,后世运用的则是"隐匿"的"新"的"职业道德",而在"新道德"的审视下,"双簧信"的"公然造假"、"公器私用"以及同人"不容匡正"的言论态度必然呈现出"偏激"的"面相",这就让"偏激"逐渐演变为关于《新青年》的"常识"。  相似文献   

18.
相对于"历史悠久"且数目庞大的女性杂志,男性杂志可说是既"年轻"又"稚嫩".本文以哲学的"对立"概念为依据,将目前男性杂志文化定位中在文化价值取向上"物质"和"精神"的对立,文化视野中的"看"和"被看"的对立,文化消费语境中的"平民"和"精英"的对立,文化传播过程中"西化"和"本土化"的对立进行分析和论述,找出男性杂志文化定位中的成功之道和不足之处,以宏扬先进文化,明确男性杂志的文化传播责任,推动男性杂志健康蓬勃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启动,信息社会的来临,大众传媒作用越来越大.它凭借现代化技术的巨大力量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且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策划轰动效应,推出一个又一个"买点卖点"、"明星大腕"、"成功人士"、"科学药物"等等的同时,对传统新闻学也进行修正和冲击,产生了"新闻炒作"、"新闻策划"、"新闻热点"、"新闻冰点"、"卖点新闻"、"买点新闻"等不少新名词,有些新名词如"新闻炒作"已引发出一些争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证,汉代佚名《古诗三首》之二"采葵持作羹"的"羹"是"糜"字的讹字。根据《说文》,"鬻"本是"糜"的异体字,东汉属支部;读觉部的"鬻(粥)"本来写作""。后来"鬻"训读为"",于是有了觉部读音。觉部的""后来废弃不用了,专用"鬻"来记录,这个"鬻"省写作"粥",沿用至今;"鬻"记录的读支部的原词后来专门用"糜"字来记录。"采葵持作糜"原作"采葵持作鬻",此时"鬻"是"糜"的异体字,属支部,跟"羹"的《说文》正体""字形相近。流传过程中,"采葵持作鬻"讹作"采葵持作",进一步写成"采葵持作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