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敏  韩涧明 《收藏》2012,(05X):56-63
【正】3月18日,参加2012年欧洲艺术与古董博览会(TEFAF)艺术之旅的中国藏家团队,分别从北京、上海出发,于当日下午抵达博览会举办地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TEFAF,这一号称全球最顶级的文物艺术品博览会终于等到了最大规模的中国藏家团队。剩下的问题是,这一次中国藏家与TEFAF到底完成了怎样的接触,亲临现场是否意味...  相似文献   

2.
孙怡 《中国收藏》2011,(8):18-21
近年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升温,艺术品经纪人的身影也越来越活跃。一方面,他们引领着“新人”迅速步入艺术品市场,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另一方面,他们也是老藏家的得力助手,帮助那些有兴趣、有实力,却缺乏眼力和时间的收藏者们寻找心仪的藏品。  相似文献   

3.
岳岩 《收藏》2010,(1):21-23
故宫是国内收藏藏传佛教艺术品最丰富的博物馆。2009年11月,记者在刚成立不久的故宫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采访到研究员罗文华之后得知,与当前火热的藏传佛教艺术品市场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藏传佛教学术理论研究在国内才刚刚起步.而藏家也并不像他们自己认为的那样了解这此艺术品。  相似文献   

4.
张宏书 《收藏》2008,(12):90-93
艺术品市场上的佛教造像,最受人瞩目的当属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宫廷造像。它们是近年来佛教造像拍卖的热点。然而清代佛教造像艺术品却占据着最大的市场份额,特别是清中早期的佛教造像,独具魅力。当永宣宫廷造像在市场上价位达到近千万乃至几千万元的时候,便只能成为顶级藏家的珍藏,多数藏家只有望价兴叹了。清代佛教造像据有价格优势并蕴涵着很大的升值潜力,占有了稳定的市场。  相似文献   

5.
英伦 《收藏》2008,(9):6-6
致读者:您无法回避的网络时代 新模式的引入往往会开创一个新的时代。中国艺术品市场从1978年开始。具有明晰的发展脉络。1992、1993年。上海朵云轩拍卖有限公司和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先后成立.引入西方艺术品市场的拍卖模式.并各自成功地组织了专场拍卖,自此,艺术品拍卖模式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主流.并整整引领了一个时代:2000年前后,网络被引入艺术品市场。大大小小的艺术网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诞生。越来越多的藏家开始从网上获取艺术品信息.通过网络结交朋友.并尝试网上交易……  相似文献   

6.
韩涧明 《收藏》2009,(3):23-25
面临金融风暴袭击,艺术品市场顾虑重重,疑惑重重,那么,我们艺术品市场的专家对此又是怎么分析的呢?我们特别请到了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画艺术鉴定研究中心顾问、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书画委员会常务主任张忠义先生,请他为读者藏家提供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7.
朱浩云 《收藏》2006,(6):140-140
在海外艺术品市场上,林凤眠,赵无极,吴冠中被称为“三驾马车”,市场上只要有他们的精品露面,就会受到大藏家和大富豪的追捧。  相似文献   

8.
吴桢 《收藏》2012,(10):18-21
2012年3月16日,正在荷兰马斯特里赫持举办的第25届欧洲艺术品与古董博览会无疑成为了全球艺术市场的焦点。在作为该博览会25周年庆典活动之一的艺术市场专题研讨会上,发布了由欧洲艺术品与古董博览会(TEFAF)的承办方——欧洲艺术基金会,委托专业从事艺术和装饰艺术市场研究的文  相似文献   

9.
高学训 《收藏》2007,(2):168-171
在沉寂多年的股市平突然全线飘红的2006年之末,面对众多藏家、投资者充满忐忑的期待关注,香港、北京、上海等地各大拍卖公司精心推出的2006年秋季艺术品拍卖“盛宴”,终于不愠不火地徐徐落下帷幕。从公布的数据看,既没有像有些专家预测的艺术品市场“寒流将至”,也没有出现“艺术品市场与股票牛市并架齐驱”的盛况。2006年秋拍留给人们更多的是理性的思索。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2003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爆发“井喷”、艺术品收藏领域开始出头的一年,那么时隔三年之后的2006年即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品交易、收藏市场迈向全面兴盛的一年。在这一年中,经历了快速发展与成长、正日趋完善和成熟的中国内地艺术品市场开始走向多元化、国际化的道路,一些新兴的艺术品门类凭借自身长久以来的积淀或来自于国际市场上的推动力,开始突破中国传统艺术品主宰天下的局面,中国的广大藏家和买家也正逐渐打开视野,将注意力转向这个时代的新的强音——正在崛起中的中国“边缘”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