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参观了浪漫温馨的意大利小城维罗纳,感受了意大利小城格雷韦的慢餐文化,看过了美国的密西西比河、英国和尼日利亚的著名小镇,又乘坐了神秘的“东方快车”之后,让我们暂时告别景色宜人的世界风光,一起走进“异域采风”之人物篇,走近“光与影”的魔术师——荷兰绘画大师伦勃朗的艺术世界。 (伊 帆)  相似文献   

2.
看过了意大利爱情小城维罗纳,感受了意大利小城格雷韦的慢餐文化,接下来让我们身临其境,去德国、阿根廷和英国去参加几场特殊的比赛。  相似文献   

3.
试论师陀"果园城"中的跋涉者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陀的“果园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又一座著名的小城。在这座小城中走出了许多跋涉者,师陀通过叙述与描写他们离乡-回乡-再次离乡的漂泊经历,表现了这些跋涉者对记忆中“果园城”的眷恋与对现实中“果园城”最终的弃绝,流露出包括师陀在内的跋涉者对乡土中国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4.
不要轻易对自己说“我到哪都无所谓,只要待遇好就行,我不在乎工作地点……”,因为一个城市对你来说,不仅是工作地点,更是生活的场所。奔波于大城市的高楼大厦间,别人眼中得意的你,或许只感到自己活在“囚笼”里;追求生活品质的你,或许在小城市能找到一份难得的惬意。  相似文献   

5.
城市的发展演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反映。因此,了解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情况,对于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中学历史教材对城市发展概况的模糊描述,本文略作勾勒。在我国古代,“城”与“市”是彼此分开,相互独立的两个不同概念。城就是城,是统治阶级居住的地方;市则是人们交易的场所,开始并不在城内。从发展趋势上看,中国古代城市主要沿着两种不同、甚至是对立的方向发展。一种方向是作为军事堡垒、统治阶级政治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城”,另一种方向是作为商品交换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市”。其中前…  相似文献   

6.
小城作为乡村与城市的信息交流“媒介”,呈现着明显的过渡性色彩。蔡崇达《皮囊》里的泉州东石镇有属于闽南的独特地域风俗,体现了小城镇所共有的生存状态,在这里传统与现代共存,保守和开放同在,人们在新旧文化中“夹缝生存”,以游离的生活状态寻找着自己的位置。本文以文本研究为方法,从小城景观建构、小城人物性格塑造、小城人物的精神困境三个方面分析作者在《皮囊》非虚构写作中表现出的小城情结。这些“城与小城的流浪者”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生存处境与精神状态的缩影,集中了传统秩序与现代文明的矛盾冲突,具有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具体的文本分析则有助于解锁蔡崇达文字的情感密码,完成作家文本的文化背景溯源。  相似文献   

7.
时光老人把我们带入了21世纪,人们的就业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细心观察就可看出大小城市乃至城郊流动着一支庞大的打工人流,他们就像飞来飞去的鸟一样,哪里有“食”就到哪里落脚,我们姑且把这种现象称为“鸟式”就业。近年来这种就业现象在教师  相似文献   

8.
@的故事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电子邮件的广泛使用,“@”名声大噪。那么,你知道这个“@”还有不少的故事吗?“@”的起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欧洲。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座名叫普拉托的小城里,意大利学者在该市经济历史研究所的档案中,发现了一份1536年一位佛罗伦萨商人的信件,信中提到他发往西班牙的三船货,其中凡是涉及到葡萄酒容积的地方,都用“@”表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使用“@”这个符号的记载。专家对中世纪的容器、酒价及计量体系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当时在意大利,葡萄酒是按罐出售的。“酒罐子”在意大利语中是“anfora”,而“@…  相似文献   

9.
@的故事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电子邮件的广泛使用,“@”名声大噪。那么,你知道这个“@”还有不少的故事吗?“@”的起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欧洲。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座名叫普拉托的小城里,意大利学者在该市经济历史研究所的档案中,发现了一份1536年一位佛罗伦萨商人的信件,信中提到他发往西班牙的三船货,其中凡是涉及到葡萄酒容积的地方,都用“@”表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使用“@”这个符号的记载。专家们对中世纪的容器、酒价及计量体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时在意大利,葡萄酒是按罐出售的。“酒罐子”在意大利语中是“anfora”,而“@…  相似文献   

10.
“面的”是浏阳城的一大特色。正当很多大城市在大量使用公共汽车时,浏阳城的公共汽车却渐渐地被“面的”所代替了。“面的”体积小、速度快、操作灵活,这些都是公共汽车所不具备的。“面的”一天到晚在浏阳城的大街、小巷里川流不息,很多时候,人们只要一下楼就可以搭上“面的”,这既可以节省时间,也为喜欢购物的人们带来了很大便利。搭“面的”不仅是浏阳人的习惯,外地人来浏阳办事,最好的选择也是搭“面的”。无论你要到哪里去,只要你说出要去的地点,“面的”师傅就会把你准确、快速、安全地送到那里。一天24小时,全浏阳市有…  相似文献   

11.
《幼儿教育》2010,(11):21-21
意大利馆内有一座“孩子城”——奇趣乐园,在快乐拼图活动中我可是连胜三局.得到了专为孩子研制的巧克力奖品.你也来试试吧!  相似文献   

12.
《果园城记》是师陀对小城题材的独特创造,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收获。“果园城”是作者追寻旧梦而构建的寓言性小城,因此,整部作品集流淌着师陀对“果园城”的复杂情感一温柔的爱与沉郁的恨。这份深沉的情感在《果园城记》中由贯穿作品集始终的“时间”承载。在“时间”的流逝、映照中,作者引领我们看到了“果园城”的凝滞不前与“果园城人”的习以为常,也留下了一个寻梦者在爱与恨的边缘求索、反思“果园城”悲剧之根源的印记。  相似文献   

13.
城有“不确”美国南部得克萨斯州东部有座小城,该城许多事情都“不能确定”,连城市名称都稀奇古怪地被称作“不确”。这个以英文字母“U”起头的小城,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居民们就为给它取个动听的名字,七嘴八舌,争论不休,到头来什么名字也没想出来,在向州政府递交...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与“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通过不断的“量变”积累到“质变”的飞跃,即从萌芽到形成,由各自独立、分离的个体发展成合二为一的复合体,在中国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乡村式城堡阶段,大约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初,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这时“市”还没有出现;其二,城、市分离阶段,大致从夏初到西周前期,这时“市”虽已产生,但城的防御功能等与市的买卖交换功能等是各自分离、独立的;其三,城、市结合一体化阶段,从西周开始,城与市在逐渐有机地融合以后所表现出来的集合性特点与综合性功能日益显现,从而最终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表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城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资讯 声音     
《留学生》2014,(17):6-7
小城市好,为什么你不去住?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形成这个趋势,正在形成一些大城市群体,这是我们需要正视的客观规律。有人老说小城市非常好,甚至还有人说农村非常好,我就问你一个简单问题,小城市好,为什么你不去住?为什么你要挤在大城市里面,那一定是小城市提供不了大城市提供的东西,包括就业。为什么北漂?因为北京稀有一些机会。  相似文献   

16.
不妨开个“儿童书店”○李德山如今,漫步各城镇的大街小巷,人们就会发现“儿童服装店”、“儿童玩具店”、“儿童饮食店”、“儿童鞋城”、“儿童娱乐城”琳琅满目,比比皆是。商家开设的这些“店”和“城”固然与孩子们的生活和娱乐有一定的关联,但孩子们最需要的是市...  相似文献   

17.
“欲速则不达”.面对班里“小蜗牛”似的学困生,我们不妨放慢脚步,耐心等一等,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的弱点,以一种接纳的态度对待他们的个性.慢,是美好的,只有慢下来,才能静下来.慢是为了走的更稳更快,静则是为了聆听,静下心来思考,静下心来敬畏教育规律.在慢行中,教育者享受着幸福的教育人生.  相似文献   

18.
岁月静好     
生长在北方的我,对小桥流水的南方总有一种莫名的期待和向往。厦门虽没有江南古镇那般古桥净水醉红尘的空灵,但也富有它独有的南方小城的特质——静好。是的,我喜欢把厦门称做小城。它不像北京那样拥挤,不像上海那样喧扰,它拥有自己的繁华,同时却不失温婉静好。在这样的小城里,你会忍不住放慢你匆匆的脚步,忍不住跳出纷杂的竞争,去静静地听一朵花儿盛开的声音,细细地看一只蜂儿采蜜  相似文献   

19.
“第三地”(ThethirdPlace),这个舶来词的含义很简单,是人们日常除家庭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个经常光顾的地方。人们在这里进行的精神意义上的消费,可能远胜于单纯的物质消耗。你的生活里有没有第三地?你今天有没有去第三地?这样的问候正悄悄在城市里流行。第三地,它可以存在于真实,比如“星巴克”、“上岛咖啡”、红茶馆,也可以存在于虚拟,比如bbs、msn。社会学家认为,现代人更加注重自我意识,是“第三地”流行起来的最主要因素。与“第三地”相关联的是,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正涌现出一批新新人类———“多维族”。对于多维族们来说,生活可…  相似文献   

20.
胡友伟 《留学生》2012,(11):34-35
“Ciao,amico mio!Ben venuto(你好,我的朋友!欢迎你!)”北京,周六一早,在机场二号航站楼五号出口,我见到来自意大利马切拉塔小城的同学、好朋友——安德烈。意大利式拥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