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1978年开始搞通讯报道工作,至今已10多年了。1984年起,担任了党委书记,由于工作忙、家务多,搞通讯报道工作存在一些困难。为此,我做到了“三不怕”: 一是不怕艰苦。作为一名基层党委书记,每天具体事情很多,时间是比较紧张的。但我觉得:热爱出毅力,兴趣出时间。每当有了写作素材,我就先写出标题,中午或晚上加班,写出草稿,早晨提前上班一个小时,就抄出来了。二是要有勇气,不怕冷嘲热讽。什么“抬高自  相似文献   

2.
谈‘入门’     
我是从去年才开始搞通讯报道工作的,在本单位领导支持和新闻单位编辑、记者的帮助下,已经有二十多篇稿件分别被中国教育报、体育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刊用,二十多篇稿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相似文献   

3.
搞舆论监督工作,特别是采写批评报道,如果没有一些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调整记者与被采访者的权利义务关系,开展工作的确比较困难。下面我就通过批评报道的采访与发稿的全过程来说明这一点,以期引起有关部门对我们一线记者呼唤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我当通讯员     
有的通讯员认为,采访是专业记者的事,业余通讯员是搞实际工作的,生活在第一线,不必要多花费工夫去搞采访。其实不然,业余通讯员虽然生活在第一线,也需要深入采访,否则,就无从下笔。有的通讯员说:“我没去采访,只看到一个单位的一份资料,写了篇报道,报纸也用了,也  相似文献   

5.
记者最无奈之事,莫过于违心去搞应景式报道。记者的天职是搞新闻,新闻是记者的生命。可记者生涯中,谁都可能遇上那些可能出于任务可能出于人情或可能出于其它什么原因的你不想搞也得搞的应景式报道,譬如仪式报道、会议报道或者什么统一组织报道等等,当然,我这里指的是没有什么实质内容的形式主义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干记者工作的人,总要有许多朋友的。在我的朋友中有医生,有科学家,有工程师,有美术家,也有戏曲演员。他们有的是作为采访对象认识的,更多的是在采访活动中偶然认识的。不管有没有报道过他们,但是在工作上他们都给了我热情支持,为我提供情况,使我增长知识,帮助我解决疑难问题。我把他们当作朋友,也当作老师。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这些朋友,就耳目失灵,成为孤陋寡闻的人。长期搞科学技术报道,我的这种感受越来越深切。记者如何和专家们交朋友?  相似文献   

7.
每当我的“豆腐块”载于报端,每当我报道的消息从广播里传出,总免不了听到几句赞语,而我的内心也总是充满着劳苦之后的快乐.这就是说,只有肯于付出熬夜拉晚的辛苦,才能有所收获,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我现在是分管职工教育工作,搞通讯报道不是我的本职任务,只是由于原来作过宣传工作,因此,通讯员这个“称号”也就沿袭下来了. 长期以来,工作的需要和我个人的爱好,使我能够正确处理一些矛盾,比较好地处理了工作与写稿的关系.首先,我上班时集中精力做本职工作,通过听汇报、看材料和其它渠道能发现一些线  相似文献   

8.
四年多以前,我奉派去华沙担任新华社常驻记者。临行前,总社摄影部通知我参加派出人员摄影训练班。我心里直嘀咕,华沙分社一共只有四人:三名采编人员,一名报务员,那么多的文字报道任务,还有必不可少的资料、会计、开车、生活等各种杂务,现在再增加摄影报道,这又一个“额外负担”,能完成吗? 在结束了四年华沙分社记者的工作回到总社后,我对上述问题所得到的答案是:驻外记者兼搞摄影报  相似文献   

9.
23年前,9月的一天,我正在长辛店机车车辆工厂搞调查,晚上突然接到电话,要我赶回北京日报参加第二届全国运动会报道组。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有些紧张。怕的是自己刚参加新闻工作,第一次进行时间性很强的现场采访,稍不留神,比赛情景就放过去了;自己是理论副刊编辑,平日也不是体育迷,对体育规则很生疏,而全运会开幕的时间又在眼前,担心完不成任务。可是任务必须接,打退堂鼓是不行了。怎么办?这时我听说有位搞财贸报道的记者曾很好地完成了体育报道,就访问了他。听了他的介绍,我想,这位记者原来对体育也不熟悉,但他报道任务  相似文献   

10.
运用丰富多彩的声音来准确、及时、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就叫录音报道。而录音报道是广播的独家优势。那么,采制录音报道,应该是广播记者的拿手戏了。我从事广播工作七八年,搞过一些录音报道。我对录音报道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现谈出来,和同志们互勉。一、爱是前提人常说干啥的爱啥。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个常年坚持搞报道的通讯员。近几年来,每年在各类报刊电台录用的稿件达300多篇。为此,许多人问我:“你是怎样处理好工作与报道的关系的?”我的回答是:“结合工作搞报道,工作报道两不误。” 一、工作之便抓新闻。深入基层、深入农户搞储源调查,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对此,我常在做这项工作时抓住时机,捕捉新闻。白天在调查中顺便了解一  相似文献   

12.
曹罡 《视听界》2001,(5):58-58
从高校退休的邻居张教授是个特别认真仔细的人。一次他突然问我:“你们记者的‘身后’是什么?”我一时被问得糊里糊涂。他见我搞不明白又笑着说道:“你们在搞新闻报道,常常有个记者对着镜头作一段开场白。”“那叫现场报道,”我插嘴解释。他说:“对!就在这个现场报道中,十有八九的记者都说,‘我的身后’怎么怎么着。”张老怕我不信,边说边拿出他的记录给我看:某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淡》播出的《悉尼——另一个赛场》,报道北京在悉尼申奥情况。记者张洁面对镜头介绍说:“观众朋友,我‘身后’就是  相似文献   

13.
我是在基层搞报道工作的,经常与一些记者打交道,颇有感触,特向有些记者同志提出三点建议: 一、不要孤军奋战。有的记者深入基层,由于采访心切,只顾摸采写的线索、素材,而忽视与基层通讯员取得联系。记者就象军队的主力军,而基层通讯员如同广大民兵,每一个记者要完成自己的采写任务,如能和通讯员协  相似文献   

14.
每到报社、电台等新闻单位,一些熟悉的记者、编辑一见面就问你:“近来跑哪去了,抓了点什么……”当初,我对他们的问话不怎么在意,后来,经过工作实践,我才渐渐明白了他们问话的涵义。我从1974年开始,就在基层搞通讯报道工作。当初写稿,对采与写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没有拿出更多的时间,跑到下边深入采访,往往是了解到一些情况后就忙着写稿,结果一连写了20多篇稿子,都是“泥牛入海”。当时,我认为主要是自己“喝的墨水”少。于是我就关起门来看书,练笔,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稿子还是发表不了。后来报社的一位老编辑给我写来了一封诚恳的来信,信中除鼓励我,还指出我写稿中的毛病,并让我多  相似文献   

15.
勇为人民鼓与呼陈君佑本栏责任编辑万木我在农村长大,对老百姓有着朴素的感情,最容不得仗势凌弱。刚进报社大门,我就立志要用好人民给的笔,多反映平民百姓的心声,维护好普通群众的合法权益。搞批评报道,大报记者难,小报记者更难。《南通大众》报是家县级报,批评对...  相似文献   

16.
我是搞教务工作的,起初别说写通讯报道、搞学术研究,就是拟制机关公文也抓耳挠脸。现在写作已成为我丰富生活、促进工作、充实自我必不可少的方式。近几年来,已被军内外多家报刊、电台采用稿件310多篇,学术论文57篇,摄影作品18幅,其中有11篇被评为全军优秀作品或优秀论文。要问有何“诀窍”?我的回答是:首先,认准热爱是成功的催产婆这个理。记得刚开始搞报道那阵儿,心中没一点儿话。底子薄,基础差,怎么办?一是我向学院的新闻干事请教;二是利用出差机会到杂志社,当面向编辑、记者求教,取得高师指点。同时,为弥补“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17.
认真说起来,我还是个“土记者”,尽管搞了十年多的“专职报道”,也有了国家承认的“新闻专业大专学历”,但人一直在乡镇广播站工作。积“基层报道”的多年经验教训,深知吃“乡土报道”这碗饭的滋味。  相似文献   

18.
处于改革开放和信息时代的今天,一方面,受众的视野日趋开阔,思维方式日趋活跃;另一方面,受众了解外界的渠道日趋增多,获取信息的方式日趋便捷。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报道数量多与少,质量高与低,取决于记者。从新闻源来看,独家新闻只能靠自己的记者去独立采写。从新闻采编播的流程上看,采访处于第一道工序,没有采访,编播工作就成为无源之水。因此,记者采访必须坚持“三贴进”。  相似文献   

19.
我师报道力量比较薄弱,无一名专职新闻干事,加之预备役工作的新闻素材较为单一,稿子出路不宽,致使新闻工作过去在一段时期处于低谷。如何把新闻工作搞上去?近年来,我们不断冲破旧观念的束缚,坚持常抓不懈,以工作带动报道,以报道促进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破除“上搞靠关系”的思想,把工夫用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上稿靠关系”的思想,是滋生“有偿新闻”的助推剂,其危害甚大。为此,我们十分注重对新闻队伍的教育,使他们逐步确立了搞好新闻工作、“不靠关系靠质量”的思想。近几年,我师没有一次专门组织报道人员到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20.
我是笔耕队伍的一名新兵,采写通讯报道是我近一个时期公余生话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当夜幕降临,家里一块小小的天地就成了我笔耕的园地。功夫不负笔耕人。五个多月时间,我在报纸、电台等刊播稿件102篇,终于在荒园中见到了几朵小花和一片绿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