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行初中语文第三册《冯婉贞》一文中,有“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课文的注释:“鹜伏——像鸭子似的趴着。”《新华字典》、四角号码《新词典》中对“鹜”的解释都是“鸭子”。大部分教师认为课本这样注释,很多词典也是这样解释,一定没有错误了。我觉得这种解释不符合客观事物,不妥当。《冯婉贞》一文写的是清末英法联军入侵我国时,圆明园附近谢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以大无畏的精神抗击英法联军的英雄事迹。如以鸭子的跩、笨、弱懦来解释,岂不是丑化冯婉贞等抗击侵略者矫捷英武的形象吗?显然,这种解释不仅违背文章的主题,也不符合客观事物的具体实际。  相似文献   

2.
文言中与“说”近义的词很多,这里仅将使用频繁、且易造成混乱的几个词予以分析比较,以期得到一点较为明晰的认识。一,曰。相当于现代的“说”,还可表“叫做”.如:① ,“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②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冯婉贞》)“曰能”即“说(他)能干”《教参》解作“为,是”,殊属不妥。“曰谢庄”即“叫”谢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很多历史老师都要绘声绘色地讲述冯婉贞抗英的故事。老师们介绍说,生活在北京圆明园附近谢庄的年青姑娘冯婉贞,组织和带领乡亲们痛击英军.谱写了一曲反对外国侵略的英雄壮歌,其事迹将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4.
近人徐珂辑录的《清稗类钞》,一九一七年初版,—九一八年三版,商务印书馆印行。该书第六册战事(上)辑录了《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一文。该文歌颂了一八六○年北京西郊海甸谢庄人民,在十九岁女青年冯婉贞的率领下,自发地组织起来,抗击英国侵略军,保卫家乡的英雄事迹,表明了中国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和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文》(修订本)第三册,选用该文(改题为《冯婉贞》)作为教材,对学生进行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完全应该的。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此文的体载此文选自《清稗类钞》,原题为《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为了简化题目和突出这位女英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语文第三册的编辑者把它改为《冯婉贞》,这本是无可无不可的事。但是只要略读全文便可发现,本篇并非人物传记,也不是特写,而是一篇完整的战记。既是战记,就应该按战记标题。此文的原标题较好,能揭示文章的内容。当然还可以有其他标法,如《谢庄抗英》之类。  相似文献   

6.
《冯婉贞》是一份相当珍贵的近代史资料,也是一篇很好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课文选自徐珂辑录的《清稗类钞》(共四十八册,一九一七年出版)第六册“战事(上)”。原题是《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有删节.教学这篇课文,开始时教师可用讲故事的方式先简介必要的时代背景,重点放在英  相似文献   

7.
史料、史实与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历史教学的基础 在论及有效历史教学的基础之前,笔者先讲一个“历史故事”:20世纪50年代,为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事迹及其所体现的崇高民族精神,众多中学历史教师根据徐珂编纂的《清稗类钞》一书中的“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条,向学生讲述如下战斗故事:英法联军打到北京并抢掠焚毁圆明园后,继续作恶。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自徐珂辑录的《清稗类钞》。原题是《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徐珂,字仲可,浙江杭州人,清末南社诗人之一。《清稗类钞》取裁于数百种清人笔记,旁及各种报章材料,记载了从顺治到宣统二百六十八年间的社会情况。《冯婉贞》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八六○年的夏天。  相似文献   

9.
《冯婉贞》选自近人徐珂辑的《清稗类钞》,原题为《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课文有删节。学习这篇文章,可以邦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帝国主义侵略的罪行,更清楚地看出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反动本质,更具体地了解我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打击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机智、有胆识,有谋略,善于克敌制胜的才干。下面试就本文在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作一些粗浅分析。全文分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10.
统编《语文》初中第三册《冯婉贞》中,有“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日谢庄,环村居者皆猎户”一句,课本在“环村”下注为“全村”。这是不确切的。既非作者原意,又容易使学生把“环”误解成“全”。一、先看“环”字用法的演变。“环”本指类似玉璧的玉器。《说文解字》卷一:“璧,肉、好若一谓之环。”《尔雅疏》卷五《释器》谓“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壁,孔大而边小者名瑗,边孔适等若一者名环。”简单说来,类似“璧”状,而孔的半径和边的宽度相等时就是  相似文献   

11.
追 逐Zhuī Zhú“追”与“逐”都有“追赶”、“追击”的意思。《资治通鉴·汉纪》:“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刘备),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清稗类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诸  相似文献   

12.
对于“以枪上刺刀相搏击”(《冯婉贞》)一句,一般译为“用枪上的刺刀搏斗”。这样理解不合文意。上文写冯婉贞率队埋伏,敌兵抬着炮走来,冯婉贞“率众袭之”。由于是袭击,因此,“敌出不意,大惊忧”。敌人一心凭借炮火的优势,妄图轰毁谢庄。他们出乎意外地遭遇伏击,自然仓皇失措,“以枪上刺刀相搏击”。如果说他们是“用枪上的刺刀”来搏斗,那么他们是早有准备了,早就把刺刀上于枪尖了,但是上下文都交代敌人没有肉搏准备。  相似文献   

13.
《冯婉贞》一文对谢庄青年与英国侵略军浴血奋战的结果是这样总述的:“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千人。”对句中的“无虑”一词,一般的教参和古文选本大多释为:“无需思考算计就知道大概,虑,思考。”有的虽然指出它是一个词,但仍把它解释成“不用考虑。”其实,这样解释曲解了它的词义,有损于对原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冯婉贞》(语文版A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一文故事性强,是一篇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史实材料,它讲述了清朝末年老百姓反抗外来侵略、保卫家乡的故事。本文主人公是冯婉贞,文章通过细节描写突出刻画了冯婉贞的机智、勇敢。因此,学习本文,一方面要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基础上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另一方面,要学生学习怎样通过细节描写去刻画人物、体现其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5.
"千金"原来专指男孩在今天,家有娇女称为"千金"。"千金小姐"特指未婚女子,女子结婚之后,身价立马缩水,不能再被称为"千金"了。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在古代,千金最早却是指男孩儿。据《南史.谢弘微传》记载,南朝梁的著名文学家谢腓,字敬冲,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庄的儿子。谢腓小时候非常聪明,谢庄很喜欢这个儿子。谢腓10岁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有一次谢庄带着他上山游玩,让谢腓写一篇命题作文。谢腓拿过笔  相似文献   

16.
谢庄兼收《楚辞》、乐府营养,并受时风影响,从而熔铸出形式多样、音韵流转的杂言诗作。本文拟从诗体本身来探讨谢庄的杂言诗歌,认识其在中国山水诗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第三册《冯婉贞》一文中有“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毋妄发”这样一句话。对“装药实弹”,课本注作“装好火药,上好子弹”。我以为这条注释不够确当。  相似文献   

18.
文摘     
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焚毁的是《永乐大典》吗? 有的历史故事影片、历史小说等文艺作品中,虚构的情节与历史的真实有很大的出入。如影片《火烧圆明园》中有英法联军纵火焚毁《永乐大典》的镜头。事实上,《永乐大典》是后来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焚毁和劫走的。而且《永乐大典》并不藏于圆明园,而藏于皇城内;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焚的不是《永乐大典》,而是文源阁内所藏的共达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的《四库全书》.  相似文献   

19.
冯婉贞     
角度之一:战中之“战”——冯婉贞和她的父亲在谢庄保卫战中的“斗智战”。冯三保取得防御战的胜利是这场斗智战的缘由,与敌战是“竞火器”还是“竞技击”是智斗战的焦点。三保以“小女子毋多谈”训斥婉贞,使得斗智战不决而决。而后,婉贞伏击战的胜利,宣告斗智战最终以女胜、父败而结束。于此可见,冯婉贞预见英明、策略正确、思想崇高、指挥才能卓越,是一个大智大勇的巾帼英雄。引导学生弄清这“战中之战”的始末,有助于学生把握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写人叙事的能力。教学过程与方法:1、启发谈话:①指出“战”中之  相似文献   

20.
艾玲 《黑河教育》2009,(5):57-57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文章。那么,如何讲好这一课呢?下面就来谈谈我教《圆明园的毁灭》的主要教学内容及课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