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青少年社会化是社会学领域一个较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青少年同辈群体的研究是研究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视角.本文从同辈群体的角度入手,探讨了同辈群体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消极作用,并对学校教育避免和减少同辈群体的消极作用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同辈群体是影响青少年消费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纵观前人文献,自20世纪70年代起,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消费者社会化进行研究,大部分着重点在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的研究,但具体细化研究同辈群体和青少年消费行为关系的甚少.本文查阅众多文献尝试浅析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消费行为的影响成因.  相似文献   

3.
同辈群体及其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辈群体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非正式群体。本文在阐述了同辈群体的涵义、存在的客观基础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作用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制约青少年人格发展过程的诸多因素中,家庭的影响是巨大的,并终其一生.其实,青少年所处的同辈群体的力量也是不可估量的,它在很多方面远远超越家庭乃至学校的影响力[1],因此同辈群体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同辈群体环境是青少年健康人格养成及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对青少年发展认知、了解自我、培育情感、学习、沟通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具有正面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同辈群体: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辈群体是个体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同辈群体作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其优势在于:通过青少年同辈群体可以真实地了解青少年的内在心理;青少年在同辈群体内所学的内容不仅是家庭教育、书本知识的重要补充,而且印象深远;青少年可能更乐意接受同辈群体内的批评教育;同辈群体不仅对青少年具有心理保健作用,而且提高了青少年的交往能力.为避免同辈群体成为消极文化的载体,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因势利导:树立正确的群体意识,提高青少年在交往中的辨别能力;加强对群体核心人物的重点教育,以此带动对整个群体的影响向积极的一面发展;完善群体内部的行为准则,使青少年活动尽量符合社会规范;区别对待承载不同文化的群体,尽量避免其消极作用;家庭、学校、社会应相互配合、加强沟通,共同引导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处于关键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同辈群体环境的影响是他们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文章总结了青少年同辈群体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在客观分析青少年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青少年同辈群体环境的几条途径,从而为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同辈群体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同辈群体是个体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文章在对青少年同辈群体的特点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对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成长发展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引导同辈群体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同辈群体是个体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而期间传播的亚文化更是对青少年的行为习惯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文章在对青少年同辈群体的特点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对同辈群体问网络亚文化传播对青少年成长发展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进行了分析,并试图从如何引导同辈群体亚文化传播与发展方面提出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同辈群体是个体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而期间传播的亚文化更是对青少年的行为习惯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文章在对青少年同辈群体的特点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对同辈群体间网络亚文化传播对青少年成长发展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进行了分析,并试图从如何引导同辈群体亚文化传播与发展方面提出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同辈群体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辈群体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由于当代青少年思想发展的多元性、务实性等新特点,同辈群体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呈现新的变化。同辈群体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具有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要重视同辈群体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人的年龄与寿命去关照历史是一个颇有意义的视角,但长期以来却被人们所忽视。本文以寿龄为切入点,探讨明代内阁大臣的高寿现象,并将明代的阁臣视为一个群体,考察其高寿现象的普遍性及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包括:政治格局、君臣关系、阁臣的性格与品质、阁臣的致仕等。全文力图通过对阁臣寿龄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揭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生活中,那些尚不被人们重视的方面及问题。  相似文献   

12.
徐俏琳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4):67-69,13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的影响与日俱增,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我们认为,任何一种新传媒的出现,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使我们增加了一种新的生活资源,使青少年的生活更加方便和丰富。媒体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并不在于媒体本身,而在于媒体被运用的方式。我们的态度是正确规范、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3.
网络社会崛起加速了青少年社会化时空转型,并推动青少年社会化模式变迁。社会化媒体勃兴,进一步加剧了青少年健康社会化风险。身处网络社会时空,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榜样缺位、认同危机和人际区隔等风险越来越凸显。为了应对上述风险,当前除需要重塑青少年社会化时空、再造青少年初级群体及其认同外,还应大力培育和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与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14.
We analyze the role economic socialization plays in the economic behavior and asset accumulation of young adults by parents using data from European young adults and teenagers. We study the role of four distinct strands of economic socialization (providing pocket money, jobs at home, work for others, and parental encouragement) using a Dutch sample of young adults (age 18–32, n = 392). Results show positive links between parental encouragement and ability to control spending, saving preferences, future orientation, conscientiousness, and saving. A sample of teenagers (age 14–15, n = 548) and their parents (256 mothers, 227 fathers) is drawn for a Norwegian study of economic socialization. Analyses reveal a small difference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adolescents from poorer and less educated backgrounds: they are less likely to receive pocket money and to have part-time work but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piggy banks and savings accounts at a younger age. Variations in the economic socialization by paren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financial education in schools.  相似文献   

15.
多屏化时代是一个媒介"更强调策略、更强调创意、更强调整合、更为注重受众"的时代。文章探讨了多屏化时代的传播新特征,分析了"多屏"的到来,使媒体形态和传播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并重点探讨了新的传播环境,引发了媒体的多元变革与传播革命。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是基于数字多媒体技术,以互动传输为特点,向公众提供信息的媒体形式,为青少年成长教育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改变了青少年交流、分享和表达的习惯,对传统的青少年社会化进程提出了挑战,导致青少年的群体极化,青少年媒介素养滞后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要加强教育工作者新媒体适应能力建设,优化青少年交流、分享和表达的新媒体环境,培养青少年媒介解读和批判能力。  相似文献   

17.
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已成为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有力工具,而加强专业群课程建设则是"十二五"期间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在分析建筑工程专业群各专业核心岗位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探究了专业群课程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和网络环境下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中美青少年德育的各种载体中,首属群体家庭在两国青少年德育中的职能差异较大,中国家庭承担着传承传统伦理道德的责任,美国家庭则承担着传承宗教道德观的职责。次属群体学校、宗教、社区、大众媒体等在两国德育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其中中国的学校作用突出,而美国的宗教则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种新兴的德育载体,青少年NGO在两国德育中也日益扮演重要角色,中国青少年NGO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美国青少年NGO已较为成熟,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