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不少学者都喜欢将《夔州歌》与竹枝词作比较,可是比来比去并找不出它们之间有多少相似之处。譬如,杨西河一方面说“十首亦竹枝词体”,一方面又说它“自是老境”。浦二田则认为它虽然“间有俚句”,可是“体格特高”,如果“放低便是竹枝词”。翁方纲认为“杜公虽无竹枝,而《夔州歌》之类即开其端”,可是接着又说“其吞吐之大,则非但语竹枝者所敢望也”,竹枝词当是“另属一调”。从这些名家所作的比较中,我们只看到《夔州歌》自身的诸多特点,并看不出它与竹枝有多少共同点。既然如此,那又何必类比呢?也许作这种类比是为了提醒人们,杜甫的这类诗歌与民歌的渊源关系吧。这用意当然无可厚非。不过也不必尽在竹枝上做文章。俚句、拗句,成都时期的七绝中就不少见。象《漫兴九首》、《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等,论其韵味,比《夔州歌》更接近竹枝的“凄惋悲怨”①。其实  相似文献   

2.
从杜甫的夔州诗看唐代夔州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甫在夔州寓居两年多,留下430多首诗篇,其中不少篇章述及当州物产、农业、手工业及商业、交通等。杜甫夔州诗反映,唐代夔州农业整体水平滞后,手工业稍有可称,然一枝独秀的则是商业,这也正好反映了唐代整个重庆地区经济开发的实况。  相似文献   

3.
<正> 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初夏,杜甫由云安到夔州,在此居住了三个年头,直至大历三年春,离夔州下江陵。在这短短的三年中,共作诗四百余篇,占生平创作的近三分之一。毫无疑问,夔州时期是他一生重要的创作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示出了鲜明的艺术创新精神。然而,对于杜甫的夔州诗,历来有一种不公允的评价,例如朱熹就认为夔州诗“自出规模不可学”,“郑重烦絮”等等(《朱子语类》)。然而,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地研读原著,不难得出结  相似文献   

4.
“久居巴子国,屡入武候祠”。诗圣杜甫一生景仰诸葛亮。他客居巴蜀时,曾多次瞻仰武候庙祠,凭吊蜀汉遗迹,,并在《蜀相》、《武候庙》、《八阵图》、《夔州十绝句》、《谒先主庙》、《诸葛庙》、《咏怀古迹五首》等诗篇中,以切情沉郁的笔触,直接间接地歌颂了诸葛亮的历史功业及其人格。唐代宗大历元年,诗人在夔州写了一首七言古体《古柏行》。诗云:  相似文献   

5.
吕刚 《语文知识》2014,(5):55-56
《登高》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过四年,大唐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杜甫贫病交加。一日,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想到自己,想到大唐,想到百姓,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引起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百感交集间就写作了这首被后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相似文献   

6.
当谈到杜甫一生诗歌创作的时候,有的论者习惯于把安史之乱初期和夔州时期看作是两次高峰。安史之乱初期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和《三吏、三别》等为代表;夔州时期则以《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壮游》、《遣怀》和《夔府书怀四十韵》等为代表。有的并指出夔州时期的诗作,在杜甫所自称的“晚节渐于诗  相似文献   

7.
本文《新唐书》称刘禹锡竹枝词作于朗州,近千年来俨成定论,今《辞源》,《中文大辞典》皆袭其说。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认为刘禹锡竹枝词写于夔州,今人亦信之。故朱东润、马茂元等编纂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两说并存,未有定论。本文拟从竹枝风格的转变,刘禹锡对朗、夔语音的辨异,及建平地望的探究等几方面来证明“朗州说”不立,“夔州说”至确,并试图澄清一下有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在一次送教活动上,我听到了一堂群文阅读课——《夔州猿声意悠悠》。执教的是丁琰玲老师。她按“猿”这个意象组群,选了五首夔州诗。身为奉节人,学生对于“夔州”二字定然熟悉,但是对于“夔州诗”,可能了解得并不是那么深刻。然而在丁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读了夔州诗,感受到了夔州诗那悠悠的诗意,还学到了读诗的方法。很多时候,我听老师们说,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学生阅读古诗词最大的障碍是他们与诗歌之间的隔膜。确实如此,这也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9.
从永泰二年(766)春末迁居夔州,到大历三年(768)正月离开夔州沿江东下,杜甫在夔州寓居了近两年的时间,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在杜甫创作的一千余首诗歌中,创作于夔州时期的诗歌占了三分之一。杜甫一生有七律一百五十余首,而夔州所作七律有六十余首,也占了三分之一有余。在成就上,夔州诗亦是斐然,如《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等名篇均作于此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也选入了杜甫作于夔州的七律——《登高》。对杜甫夔州七律诗进行关注,并试图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来分析这一类诗的文学成就,希望能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教学杜甫的七律诗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一、陆游和《入蜀记》宋孝宗乾道中,朝中抗战势力抬头,因“鼓唱是非”之罪一度被罢官的陆游复被起用。乾道五年(1169)十二月,陆游“得报差通判夔州”(《人蜀记》卷一)。因染病,迟至第二年夏初始离开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赴任夔州(今四川奉节)。“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水亭有怀》),此次赴任所,历时一百三十多天,行程五千余里,写下六万余字日记。陆游以日记形式记录沿途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结集为《人蜀记》。  相似文献   

11.
《夔州杂诗》是王光祈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在用事用典、咏景咏物等方面对杜甫的夔州诗多有化用,乃是承继先贤遗风的王光祈忧国忧民之诗人情怀开始成熟的表现。参照王光祈创作《夔州杂诗》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结合其生平事迹和相关传世文献,对《夔州杂诗》作出论析,可以较清晰地勾勒出此中所现的与王光祈精神志向渊源相系的人生图景。  相似文献   

12.
郑振铎不但是闽籍著名作家与文学活动家、文学史家、藏书家,他的散文也有卓越的成就。他撰写散文小品,是从事文学编辑工作稍晚的事。他最初的散文创作,也是抒写对“五州”惨案的愤怒的。以后又陆续出版了《山中杂记》(1927,开明)、《海燕》(1932,新中国).《欧行日记》(1934,良友)、《西行书简》(1937,商务)、《民族文话》(1946)、《蛰居散记》(1951)。他逝世后,有的出版社还为他出过几本散文集:《蕴华集》(1985,海峡文艺)、《西谛书话》上下册(1987,三联)。他的散文坚持文艺“…  相似文献   

13.
卓然独步的史家意识──评邓星雨先生著《中国当代散文史》王艳芳邓星雨先生撰写的《中国当代散文史》(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已经与读者见面了。这部四十五万字的著作,历时十载,几易其稿,是建国四十多年来中国第一部当代“散文史”,也是第一部由个人撰写的“散文史...  相似文献   

14.
范成大改诗     
宋代诗人范成大写了一首以农村妇女劳动生活为题材的《夔州竹枝歌》:"白头老媪簪彩花,黑头姑娘双髻丫。撇下儿啼上山去,采桑已毕当采茶。"他把诗交给几个夔州的朋友看,请他们提意见。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李存葆以大气、恢宏的“大散文”创作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多次获“韩愈杯”、“孔子杯”等散文大赛一等奖;多篇散文进入全国散文排行榜;《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等也多次以头条转载他的散文;2005年散文集《大河遗梦》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相似文献   

16.
“竹枝词”以情感“含思宛转”见长。刘禹锡在被贬郎州,夔州之时,被当地风物所感,仿《九歌》而作《竹枝词》,用以表达个人的贬谪情怀,并在题材选择,情感蕴含和艺术表现等方面,表现出了较鲜明的个人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7.
冯晓青 《阅读与鉴赏》2007,(10):54-55,53
朱自清的散文承继中国“温柔敦厚”的文化传统并与时俱进.在道德观和审美观上实现了对古典散文的超越。一篇《荷塘月色》,节奏舒缓,文字清爽,在画、诗、情、境数美俱存中,充分展示了作者在艺术上的造诣和独步,诠释了“美文”的审美底蕴:  相似文献   

18.
杜甫客居夔州不到两年(大历元年春——大历三年正月),而所作诗歌竟达四百三十多首,这充分说明这是杜甫诗歌创作生活中的丰收时期。杜甫的夔州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杜甫夔州诗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产生了不少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大型组诗与长篇。如“伤时盗贼未息”,而怀八公忠勇报国与  相似文献   

19.
周立波从三十年代初期开始革命文学活动。四十多年来,殚精竭虑,在进行理论著述、翻译和小说创作的同时,还为我们留下了《战地日记》、《晋察冀印象记》、《南下记》、《苏联札记》、《黎明文稿》等五部散文集,百余篇散文作品。他的散文不是供人消遣赏玩的小摆设,也不是抒发一已悲欢的哀伤凄婉的浅吟低唱。他的散文有着庄严的使命:“为使普天下的光明早一点来到。”①他把发自肺腑的心声,“给与不幸者,也命定了给与幸福的人们”。“向着那些被压榨、被欺侮的人们”,他“所能够给与的,不  相似文献   

20.
“率真”贯穿于丰子恺的一生。读丰子恺的散文,能读出个性,读出童心的率真。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是对传统的中国文人文化的留恋。宗教信念,对他保持“率真”也起了一定作用。丰子恺讴歌儿童的散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独步至今。其散文也有对旧中国“国民性”的忧虑和对丑陋现实的斥责,这可视为其“率真”性格的另一面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