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石幽悠  杨敏 《海外英语》2022,(24):67-70
近年来,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网红”成为热门的社会现象,而常红的网红形象多富有个人特色,存在记忆点,在其使用的语言上尤其如此。“网红”们通过标签化强调差异性定位,从而构建便于记忆的个人形象。在此以“初代网红”帕丽斯·希尔顿在社交媒体中展现的个人形象为例,分析其在语言、语调等方面对于个人形象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社会时代变迁,"网红"也逐渐由粗俗转变为一种经济发展趋势。他们经历了从对个人"粗俗审丑"2.0时代到"猎奇审美"群体增长3.0时代的变更。"网红"的不断提升,也带动了"网红经济"的发展并演变成为2016年度比较火爆的经济现象。追寻"网红经济"火热发展原因对于探讨新媒体下商业模式运行发展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网红文化作为一种流行的社会现象,近些年来开始表现出传播内容肤浅化、传播主题泛娱乐化、传播价值非主流化和传播场景虚拟化等相悖于主流文化的异动特征。大学生作为网红文化影响度最大的群体,一些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在网红文化异动影响下受到逆向熏染,不断扭曲其审美认知、干扰审美判断、误导审美实践。为防范网红文化异动对大学生审美观的消极影响,本文提出通过宣扬正向网红文化,推崇正面网红形象、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营造健康网络环境、强化高校审美教育,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等矫治路径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4.
当前“大学生网红”现象中存在着一种以消费主义为价值内核的“泛娱乐化”倾向。这种倾向的形成主要受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隐含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解情势。“大学生网红”现象中的“泛娱乐化”倾向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具有双重破坏力:一方面是以“消费主义幻象”破坏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另一方面是以“意见领袖的梦想”破坏大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关切“网红”主体利益诉求,建构价值观防御体系是抵制“大学生网红”现象中“泛娱乐化”倾向对高校意识形态隐蔽性冲击的思想政治教育三重进路。  相似文献   

5.
移动互联普及+社交平台推广催生了网红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网红经济通过聚焦社会热点、形成粉丝群,从而完成市场定向营销。网红经济的低成本推广,增加了C端用户变现渠道,迫使B端群体优化产品或服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在“网红经济”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以网红经济为自变量,消费行为为中介变量,消费市场为因变量构建模型,提出假设,通过248份问卷分析,借助AMOS分析软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网红经济对消费市场产生正向影响,其中消费行为起部分中介效应,效应占比为0.85。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红现象由诞生之初的文字网红转向宽媒体网红,商业价值日渐明显且走向产业化,成为重要的经济"风口"。基于网红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分析案例挖掘网红商业的价值,从创业角度辨析网红运营模式的共性,试图找到网红商业模式成功运营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网红”成为一种现象级文化事物.高校大学生由于其年龄、成长环境等原因,成为关注“网红文化”的主要人群之一.根据对大学生开展的问卷调研和数据分析,“网红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中心化和单向输入方式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权威性产生了冲击与挑战,高校应以正面引导传播正确价值观念、借鉴发挥“网红文化”...  相似文献   

8.
网红文化作为5G时代的产物,是伴随网红个体的走红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亚文化”,具有趋利性、同质性和良莠不齐的特点。通讯网络的发展完善和大众心理需求的个性化为其生成提供有利条件。网红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全社会应共同努力,尽力消除网红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要健全法律法规,增强监管力度;强化主流媒体,扶持正向网红;创新思政课堂,加强法治教育;把握校园舆情,营造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9.
克里斯托·阿比丁所著《网红:理解在线名气》一书,从"网红的要素"、"网红与传统媒体"、"网红与红人营销"等多个方面,为我们理解今天喧闹非凡的"网红时代",提供了有益的解析。同时,如果从"数字劳动"的视角进一步思考"网红"现象,则我们对于其中所涉及的"网红"与"粉丝"、"线上"与"线下"、"非物质"与"物质"、"自觉自愿"与"剥削压迫"等问题的理解,也将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10.
"时尚网红+平台电商"的网络营销模式将网络社交资源与个人形象力变现,释放出巨大的网红经济价值,但网红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一直受到社会各方的质疑。本文运用实证方法对网红经济环境下消费者重复购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的结论认为,网红电商特征和网红个体特征只是能够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准社会关系只会增加消费者的满意度,而不会直接产生购买意愿。网红电商产品质量和网红个人专业性有助于在消费者与店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进而引导重复购买意愿。消费者的信任与满意才是主导长期消费的核心基础。电商在进行网红营销时,要注重网红销售专业能力和价值观与产品特征的适配度。  相似文献   

11.
以将创新性设计付诸于实践的创客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互联网时代的创客特点,由此分析它在工业制造、高等教育以及当代科学研究方面所带来的重大变革,具体地,本文以当前兴起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MOOC)和大规模在线开放研究(Massive Online Open Research,MOORE)为例分析了创客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络时代学校德育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互联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德育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网络德育教育的新途径,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为培养适应网络时代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做出贡献。本文依据对上网学生的调查,分析了互联网络对青年学生道德行为的负面影响及其主要原因,提出了网络时代学校德育教育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严峻的民族危机,中国各界有识之士表达了发展教育、富民强国、与列强抗争的强烈愿望,他们从教育地位与作用,师资建设,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论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利用网络资源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个富有时代感的新概念。互联网不仅是信息传播技术的根本性变革,而且强烈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人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网络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新思想、新情况,就要找出和解决出现问题的新办法。  相似文献   

15.
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网络文学亦是这种技术支持后带来的文学上的变革。它是社会意识形态在文化上的一种表征。网络文学揭示了网络时代文学和人类的生存境遇 ,即文学的消费性和现实人生的虚拟化  相似文献   

16.
网络时代的民主政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开放式政府、多渠道的公民参与和行之有效的社会监督,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现代民主政治也被赋予了全新的内容和形式。互联网络的发展不但加速了开放式政府的形成,推动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同时也在进一步强化着社会监督的效力。  相似文献   

17.
农村教育是国家治理理念与目标的重要传导途径,发展农村教育是实施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面向乡村“善治”目标,新时代农村教育发展应面向乡村社会致力于优化人心、生产秩序和生成能力。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悬浮”状态,如机构上移、“农教互离”以及教师角色变化,严重限制了其乡村社会治理功能的发挥。因此,农村教育应选择“教治”融合、“校地”融合、“教产”融合与“四教”融合的路径,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改善乡村社会治理生态,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是高科技大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大提高的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活的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会计环境在网络下也发生了变化.网络时代的来临必将使会计由传统的形式演变为网络会计.  相似文献   

19.
名人是形成文化的主导核心,名人文化资源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孝感名人文化资源可分为历史文化名人、孝文化名人、红色文化名人及流寓孝感的名人.名人文化资源是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本文就如何利用名人文化资源发展孝感旅游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作为高等教育开放过程在互联网时代的特定展现,2012年在媒体的大肆宣传下、在世界一流大学的示范效应下、在商业模式的快速介入下,在世界范围刮起了一股MOOCs在线学习的狂潮。面对经过2013年趋于常态化发展的MOOCs,大学该如何处之?对此,笔者认为应该正确厘清MOOCs的产生和发展脉络,即深入分析MOOCs的产生背景与理论基础、MOOCs的发展进程与现实呈现等。只有准确把握这些方面,大学包括身处其中的教师和学生才有可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