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
梁尚蓉 《今传媒》2020,29(3):115-117
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获得了7. 2亿的票房,这部电影的热映将国产青春电影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后,国产青春电影基本上沿袭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怀旧叙事策略,一场繁华盛大的青春光影盛宴由此展开。2014年《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影片相继出现,2015年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继续书写着对青春的追忆,如《万物生长》《左耳》《栀子花开》等影片,构建了国产电影的青春消费奇观。然而,此类青春电影的创作呈现出一种同质化、情节松散、过度堆砌怀旧的倾向,人物性格单一、叙事模式化的共同特点使得很多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2016年《七月与安生》和2017年《芳华》等青春题材的影片凭借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赢得了观众的好评。本文通过分析《七月与安生》对青春怀旧电影叙事的继承和创新,希望为此后的青春题材电影提供良性发展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2011年《失恋三十三天》上映创造小成本青春爱情电影奇迹,至此之后,以《致青春》、《何以笙箫默》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国产青春爱情片便一直活跃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在这些电影中,有些好评不断,创造票房神话;有些则被网友痛批,被称为"烂片"。那么,当今国产青春爱情片的现状究竟如何?本文将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即《致青春》)为例,从内容核心、文化消费以及存在问题三方面,加以详述。  相似文献   

3.
李雯 《声屏世界》2010,(12):36-38
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火热上映再次掀起影坛对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讨论。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提出,“现实主义如何穿越现代化的洗礼,完成其在现代化程序中的蜕变,使之保持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这成为摆在中国电影人面前的一个最大课题。”而《唐山大地震》在电影产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为中国的现实主义电影寻找到新的生存方式.让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浴火重生。  相似文献   

4.
黄国玲 《东南传播》2013,(8):111-113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根据辛夷坞同名小说改编,于2013年4月26日成功上映。文章通过研究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了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原著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作,并对此进行了评析,最后提出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二次创作的原则给我们的成功借鉴。  相似文献   

5.
青春电影作为一个重要的电影题材,在中国电影中有着广大市场。2010年后,大量国产青春电影面世,其中,由张一白所执导的《匆匆那年》也有不俗成绩。与此同时,与该部电影相关的流行歌曲也为广大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本文将目光投向这些歌曲,浅析电影《匆匆那年》中流行歌曲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以《人生大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戏剧式的叙事结构和宏大的主题方面均有创新表现。该片从内容、镜头语言、方言、情感四个维度来呈现现实主义电影的新特质;以殡葬为话题讲述故事,具有很强的象征性;通过人物、情节等预示疫情后的中国定会重生,暗示了现实的生机。疫情后的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应转变视角,开阔创作视野,捕捉新主题。  相似文献   

7.
张俨 《报刊之友》2014,(9):99-100
论文通过对2013年具有代表性的青春纪念题材《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两部电影在影像风格、叙事策略和人文意蕴三个方面的对比,论证两部电影成功的元素,同时对目前国产商业电影表现出来的明显的艺术审美特质进行论证,期待商业电影的艺术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2006年的电影《天狗》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撼和冲击,也为更好地创作现实主义电影带来深刻的启示,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本文主要从主旨揭示、故事叙述、细节刻画、情感表达等方面发掘电影《天狗》的闪光之处。  相似文献   

9.
丁聪  徐明 《东南传播》2021,(2):60-62
《受益人》是宁浩导演发起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中的第三部具有"现实主义美学风格"的喜剧电影,也是青年导演申奥的第一部院线电影。影片以底层人物为对象,涉及"骗保""代驾仙人跳""未成年人打赏女主播"等现代社会热点话题,彰显了电影现实主义的本质。本文试从类型融合、角色构建、城市空间三个方面来分析电影《受益人》的创作内涵。  相似文献   

10.
黎莉 《今传媒》2016,(7):89-90
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打破了以往内地青春题材电影的“回忆”式叙事套路,转而关注当下正值青春的青年群体,从“不怀旧、无青春”的策略桎梏中挣脱而出,在主题的表达上呈现出励志与正能量的积极态度;拍摄风格与叙事很好地借鉴了台湾青春电影“小清新”的镜头风格,给疲软的国产青春电影市场注入一阵清风;最后,在叙事空间的展示上,从封闭压抑的教室、食堂到开阔自由的天台、街道,饱含了青年文化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寓意.  相似文献   

11.
李瑞 《传媒》2017,(21)
据统计,2017年1月至7月,国产电视剧产业投资热度和规模继续保持高位,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138部5648集.在近两年的爆款电视剧中,青春偶像剧占据了很大比重,如表达年轻新主张、弘扬社会正能量的青春偶像剧《冰与火的青春》《加油吧实习生》《择天记》等不仅收视火爆,还一度成为当时的热点话题,并在丰富受众精神世界、提高道德素养、培育良好风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此,笔者从粉丝文化、青年文化、大众文化等理论视角入手,通过对部分偶像剧展开案例分析,探讨我国青春偶像剧的特色,以及消费文化视域下青春偶像剧的发展方向,以加深对国产青春偶像剧认识,进一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蕴含和价值诉求,助力青春偶像剧成为正能量传播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2.
青春电影作为一种在全世界已经发展成熟的类型影片,在新世纪之后的中国内地不论是影片数量还是影片讨论度都呈现长时间高热度的连续之势.作为一种正在迅猛发展的类型电影,新世纪青春电影的发展深受中国现实的影响,在主题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呈现出某些相似的变化和具有着某种模式化的倾向.通过对国产青春电影的探析,厘清其现状,对其未来类型创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产动画电影新媒体营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婷 《新闻世界》2013,(10):260-262
由于国产动漫公司普遍融资困难的现实原因,新媒体营销成为国产动画电影的首选。本文研究了《失恋33天》、《人再圃途之泰圃》(以下简称(《泰圃》)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三个成功案例,得出了电影新媒体营销的基本策略。同时分析了动画电影《魁拔之大战元泱界》(以下简称((魁拔2》)营销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希望国产动画电影能实现成功的新媒体营销。  相似文献   

14.
《少年的你》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青春电影,突破以往"为虐而虐式"的青春电影,将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矛盾清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是一部巧妙捕捉观者的情绪心理引起极大审美快感与治疗作用的成功之作.文章在艺术治疗学视域下,以虐恋活动的成因特征及其手段的阐释为研究切入点,揭示影片通过激发人体重定向机制,设定角色主从关系,帮助观影者...  相似文献   

15.
2001年,电影《钢的琴》不仅获得业内人士的好评,而且也获得海内外多个奖项和比较理想的票房.从表面上看,影片对下岗(失业)工人生活的题材选择和批判性表达,是对1949年后大陆电影艺术真实功能缺失的修复,但如果观照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脉络就会发现,影片具有1990年代后兴起的第六代导演代表作品即新左翼电影的基本属性.笔者认为,第六代导演的新左翼电影特征,即现实主义的题材选择、创作态度和社会批判立场,实际上源自对1930年代左翼电影精神的继承.本文以《钢的琴》为例,在讨论二者间承接关系的同时,也指出了早期左翼电影和新左翼电影在反主流表述层面相互叠加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6.
阮孟婷 《视听》2022,(5):71-73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剧电影化是"电影人"入驻电视场域,打造新世纪短剧的电影化风格的新路径.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借助短剧集发力,做出了诸多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艺术尝试,推衍出了独特的电影化影像范式.这种影像新范式集中体现在蒙太奇叙事、美学构建、隐喻意象三个方面,导演试图在新语境下探索现实主义题材短剧创作的叙事策略和美学...  相似文献   

17.
高毅丹 《视听》2021,(1):73-74
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以其贴近生活的故事背景和青春靓丽的角色塑造得到广泛关注,但也因戏剧化的情节设置和极端化的人物性格饱受诟病.少女作为青春电影最重要的表现对象之一,在人物塑造方面呈现出扁平化、模式化的倾向,爱情成为少女生活最重要的命题,梦想和精神诉求被矮化和狭隘化.此外,与少女相关的人物关系建构也处于失衡状态,少女的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伊朗电影《一次别离》"纪实美学"的特性出发,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对当今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以选题内容、表现手法、角色形象为出发点探讨伊朗电影是如何将新现实主义电影进行本土化。  相似文献   

19.
不同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和《同桌的你》等以追忆、怀念、致敬青春为主题的纯爱校园电影,《左耳》是一部以复仇、救赎、成长和追求理想为内容的青春电影。影片按照情节发展变化的顺序展示了张漾等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平实的人性特点,彰显了青春电影丰富而独特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后现代视域下,各种艺术类型在表达上都开始消除传统的美学特性,追逐一种无深度、无内涵、无规范式的美学新追求。在电影艺术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也深刻地影响了电影的创作表达。强调主题深度的现实主义风格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危机,因此近年来开始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同表达风格边缘人物生活题材电影:例如《一个勺子》《一出好戏》《无名之辈》《人潮汹涌》《第十一回》《同学麦娜丝》等,这些电影将镜头对准了现实生活中失语的“边缘人”群体,但是又并没有进行传统的现实主义式刻画,反而以一种解构式、荒诞式、隐喻式的后现代主义电影表达特征重新获得了市场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